30/10/2017
心臟衰竭年輕化 腳腫氣喘要留心
本港因心臟病入院的人中,有3分1人是因心臟衰竭入院,每年人次逾1.8萬,現時心臟衰竭更有年輕化跡象,50歲前已發病。有心臟專科醫生估計到2036年,65歲或以上人口心臟衰竭新症增幅超過8成,建議就該病病徵和患者的自我管理技巧加強教育,降低心臟衰竭的發病率,以減低對醫療系統的負擔。
醫生指新一代雙效藥物可適用於患輕微至中度腎病的心臟衰竭病人,能大幅減低患者的入院及死亡率。(iStock)
心臟科專科醫生陳藝賢醫生指,心臟衰竭是因心臟功能減弱導致,成因包括冠心病、高血壓、酗酒、家族病史等,隨著年紀上升,發病率會增加,但現時有年輕化跡象。
今年48歲的溫先生,其家族有心臟病史,4年前溫突在街上暈倒,但醫生認為他只是壓力太大,「香港10個男人9個都係咁」。兩年前,他開始哮喘、腳腫、疲倦得要人助餵食及洗澡,但每次都只被處方哮喘藥和利尿藥等,甚至被以為血管有問題。
陳藝賢醫生
自我監測 減入院率
至今年2月,他始被確診為心臟衰竭,當時其情況已嚴重至心臟一度停頓,需入深切治療部。溫憶述,當時自己水腫嚴重,「先係腳眼、腳、之後到胃腩,連褲都著唔落」,而且更疲倦得誇張,「好似做咗一日地盤工,去廁所都要爬去,無晒體力」。
陳藝賢指,這些都是心臟衰竭的病徵,可透過一些自我管理技巧察覺得出,包括每天量體重、檢查足踝腫脹情況、低鹽飲食等等,從而及早求醫,有助減低入院率達4成。可惜據他去年訪問106位患者得出的調查結果,不少患者都不認識該些自我管理技巧。
轉載自: 晴報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全新YouTube頻道】「25度生活」,舒適溫度 ‧ 綠色態度 ‧ 樂活自在!► 立即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