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極速報價
  • |
  • 會員
  • 產品服務 / 串流版
  • 設定

18/07/2017

5歲後仍瀨尿 唔去醫禍延成年

  • 收藏文章

  小朋友尿床是常見事,若上了中小學仍時常「瀨尿」,不少父母都會視之為小朋友淘氣、懶去廁所。但原來過了5歲仍尿床是病症,在醫學上稱為「夜遺尿」,估計本港有3萬名5至19歲的兒童及青少年患此症,若不及早醫治,可導致睡眠質素受影響、自我形象低落、抑鬱,甚至演變成尿道炎,成長後仍患此症。

 

 

6成患者 抗利尿荷爾蒙不足

 

  夜遺尿(俗稱「尿床」或「瀨尿」),是指5歲以上的兒童在睡眠時間歇性尿失禁,嚴重者於日間都出現忍尿困難及失禁問題。小兒外科專科醫生司徒達燕估計,本港約有3萬名5至19歲的兒童及青少年患有夜遺尿,而她的病人裏,最大年紀的夜遺尿患者已年過40。

 

  她指,不少家長對於兒童夜遺尿存誤解,以為是小朋友行為問題,又有家長以為「大啲就會好」,惟事實上夜遺尿的自然痊癒率只有1成半,5歲以上兒童若仍有此問題便應接受治療。

 

  司徒醫生解釋,夜遺尿的成因主要有三,首先是大腦的醒覺反應問題,兒童感覺不到膀胱已滿;其次是膀胱容量太少或功能異常;還有是抗利尿荷爾蒙不足,大約6成的夜遺尿是由此造成,人體於正常情況下會分泌該荷爾蒙控制小便分量,分泌不足便會導致夜間製造過多的尿液。

 

藥物配合行為治療 改善問題

 

  夜遺尿的治療,就是訓練膀胱控制能力及大腦反應。國際兒童尿控協會上周推出最新治療指引,在藥物治療方面,使用去氨加壓素補充抗利尿荷爾蒙,令患者在晚間減少製造尿液;行為治療方面,要用鬧鐘在晚上提醒兒童起床如廁。

 

  陳太的女兒今年12歲,她自小便每晚都尿床,日間亦有失禁問題,屬於嚴重患者。陳太與丈夫常責罵女兒,又曾著她「唔好飲咁多水」,女兒因羞愧和怕被標籤而不敢向學校老師求助,問題一直困擾全家。

 

  雖然陳太曾於女兒5、6歲時帶她求醫,但醫生指要進行手術,嚇怕了陳太和女兒。直至女兒小學畢業,她因怕被同學看見自己要用尿片而不肯去畢業旅行,陳太終下定決心帶女兒求醫。女兒接受藥物治療3個月後,沒再於日間失禁,用藥8個月後,連晚上尿床的次數亦減少,現時已開始減藥,學業表現因而有所改善。

 

 

轉載自: 晴報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全新YouTube頻道「健康好人生」,助你實現健康好人生!► 立即訂閱

我要回應

你可能感興趣

放大顯示
好營養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