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4/2022
春夏「口罩肌」再襲來!口罩肌指哪些皮膚問題?O字位係重災區?轉用這類護膚品有幫助!
新冠肺炎肆虐兩年多, 大家概早已習慣了要時刻戴著口罩,除了進食或留在家中,基本上在室內外的地方都要戴上口罩, 平均一天可能要帶著口罩超過10小時! 面部皮膚長期被口罩遮蓋着, 會衍生甚麼問題呢?人人都講「口罩肌」,其實「口罩肌」實際指甚麼皮膚問題?
甚麼是「口罩肌」?
「口罩肌」泛指因長期配佩戴口罩導致的3大類皮膚問題,包括口罩瘡、接觸性皮炎、濕疹或脂溢性皮炎。口罩肌不是新鮮事,不過在春夏季尤其嚴重,因為春天比較潮濕,夏天溫度又比較高,口罩內的濕度與溫度齊齊升,大大增加出現「口罩肌」的機會!而若本身有敏感皮膚、濕疹、暗瘡、玫瑰痤瘡等皮膚炎症的人,更大機會出現口罩肌。先看看你有沒有以下「口罩肌」問題?
1. 口罩瘡:粉刺暗瘡增加
近年新興個名詞「Maskne」, 顧名思義是口罩「Mask」和暗瘡「Acne」的結合。 由於長期佩戴口罩,皮膚不斷與口罩磨擦,在封閉的環境下, 油脂分泌增加、堵塞毛孔、增加黑頭和粉刺的形成。 佩戴口罩後,口罩內溫度和濕度上升,pH值失衝,也更容易讓痊瘡桿菌(Propionbacterium Acnes)滋生, 從而形成暗瘡。臨床上所見,成年人暗瘡和青少年暗瘡在多U字位及T字位形成,而口罩瘡則多在O字位形成。
成年人暗瘡和青少年暗瘡在多U字位及T字位形成,而口罩瘡則多在O字位形成。
2. 接觸性皮炎Irritant Contact Dermatitis:特定位置痕癢紅腫
第二種因口罩引起常見的皮膚問題是接觸性皮炎。 因口罩長期磨擦皮膚、束帶過緊、皮膚對固定鼻梁金屬條過敏等,在長時間佩戴接觸下會造成刺激性皮膚炎。 患者一般會在口罩接觸皮膚的地方,如 面頰、耳背、鼻樑出現痕癢、紅腫、皮疹、甚至脫皮等。
3. 濕疹、 脂溢性皮炎加劇
長期佩戴口罩, 封閉的環境、 空氣濕度增加、 與口罩長期磨擦, 都會令本身患有濕疹、脂溢性皮炎等的患者病情加重。
脂溢性皮炎
處理口罩肌3大原則
1)維持皮膚天然屏障:每天使用適當的潔面乳和保濕霜, 保持皮膚水份充足, 有助對抗致敏源的攻擊。這段時間,可以選用一些Noncomedogenic不致粉刺性、不含添加防腐劑和香料的潔面霜和護膚品;同時可以一星期敷一次保濕面護。
2)勤換口罩:口罩建議每6小時更換一次。可以選用一些比較立體的口罩或口罩支架,減少皮膚刺激和侷促的情況。
3)及早治療:當肌膚出現嚴重不適、紅腫刺癢等問題時,切勿過度搔抓避免造成傷口細菌感染, 應該盡快向醫生求助, 避免引發更嚴重的後遺症。
陳婉晴醫生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卡迪夫大學實用皮膚學碩士、卡迪夫大學實用皮膚科深造文憑、香港家庭醫學院院士、澳洲皇家全科醫學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內科醫學文憑
Reference:
(1)Teo W. L. Diagnostic and management considerations for "maskne" in the era of COVID-19.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2021; 84(2):520–521.
(2)Rudd, E., & Walsh, S. (2021). Mask related acne ("maskne") and other facial dermatoses. BMJ (Clinical research ed.)2021; 373: n1304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財經‧生活app,一app在手,天下暢遊!► 立即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