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0/2022
學業壓力惹的禍!本港每4至5名學童1人患腸易激!考試後症狀全消?
都市人壓力大,情緒緊張、不良飲食習慣和睡眠失調等,均可能導致腸臟功能紊亂、失調或腸道過敏,形成「腸易激綜合症」(IBS)。
有醫生引述研究指,本港約有3.7%至6.6%港人患IBS,每4至5名18歲以下學童便有1人患此症,強調IBS嚴重影響平日生活質素,但因病徵與其他腸病相似,需要時就應看醫生排除其他病況,而藥物只能局部預防或改善症狀,不能根治。
區漢達醫生指,如每月出現3次或以上腸易激相關症狀、且影響到日常生活,就應安排檢查腸道,以排除患有其他腸道病症的可能性。
腸胃肝臟專科醫生區漢達表示,IBS屬慢性病,且多在緊張時發作,症狀包括腹痛和腹脹、肚瀉或便秘、感到排便不清、大便狀況異常等;但他指,難以憑排便次數決定是否患有IBS,「如有些人可以兩三日才排一次便,但如排便情況出現大變化,且影響到自己的生活便要留意。」
考生試後症狀全消
他提到,本港約有3.7%至6.6%人患上IBS,但4至18歲人士患IBS的比例可達20.7至22.6%,中一至中三學生更有多達24.1%有中至重症狀,估計可能與學業壓力有關,「有上屆文憑試考生的父親,留意到兒子考試期間曾出現明顯症狀,如難以如廁、食慾降等,但考完試、放榜以至現在入讀大學後,都已消失。」
他強調,腸易激患者除睡眠質素受影響,更會嚴重影響其社交,如要留意附近廁所位置、感緊張時就想排便等,嚴重時甚至會失禁,可能因而減少外出意慾,如曾有銀行員工因為肚痛到未能上班,前後請了10日病假。惟他坦言,香港只有約47%人會因腸易激而求醫,且僅21%求診港人知道自己患有腸易激。
藥物僅改善難根治
目前沒有根治腸易激的方法,但部分人以為可藉藥物解決問題。惟區漢達強調,藥物治療只能改善相關症狀,例如腸胃抽搐藥、通便藥和止瀉藥等等,均只能在短時間內預防腸易激症狀,對於突然出現的症狀,沒太大作用;而抗生素等針對肚瀉型腸易激症狀的效果不俗,不過它們也有一定副作用,醫生很少會向患者施藥。
區表示,雖沒證據顯示腸易激會惡化至其他嚴重疾病,但仍可引發營養不良、甚至抑鬱症等併發症,強調應要處理好自身情緒問題,並控制進食高刺激性、高發酵性或高濃度果糖食物的分量。
他又指,如每月出現3次或以上相關症狀、且影響到日常生活,就應安排檢查腸道,以排除患有其他腸道病症的可能性。
轉載自: 晴報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亞洲最矚目財經講座】陶冬看「2023年:政策轉變之年」與您分析環球市場焦點、中國宏觀經濟、香港樓市前景。► 火速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