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1/2022
慢性病、癌患者新冠後遺症較嚴重!有組織推免費復康計畫支援身心,即日接受登記!
疫情持續近3年,不少港人受新冠後遺症困擾。有醫生指新冠後遺症一般持續至少2個月,六分一人有咳嗽或氣促,慢性病和癌症患者免疫力弱,患重症的機會高,後遺症或較嚴重。有病人組織推出新冠病人復康關懷計劃,盼透過一系列心理健康、營養建議等課程,支緩病友染疫後重建身心健康。
盧浩然醫生(冼偉倫攝)
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盧浩然指,根據世衞對新冠後遺症的定義,即染疫後3個月內有至少1種後遺症症狀,且持續至少2個月和不能用其他診斷解釋;情況相信與病毒破壞器官、患者曾患重症和抗疫壓力有關。
倡患者安排複雜工作早上做
盧續指,約六分一康復者有咳嗽或氣促,若症狀在黎明或傍晚較嚴重並帶喘嗚聲,應檢查是否患上哮喘,否則可多喝滋潤喉嚨的飲品如蜜糖等。
臨床心理學家黃沛霖則說,不少年長、女性及重症康復者有腦霧、焦慮、抑鬱和失眠情況,建議可把複雜工作安排於早上進行,及進行放鬆練習和適時休息等。
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指,慢性病和癌症患者免疫力弱,病毒帶來的影響和患重症的機會高,新冠後遺症或較嚴重。盧亦說,慢性病患者或因確診新冠令自主神經失調,患上姿勢性低血壓,只要改變姿勢便很易頭暈。
組織推課程 教復康運動營養建議
為了讓病友在染疫後順利重建身心健康,香港病人組織聯盟在生物製藥公司吉利德科學的支持下,與香港復康會協辦「疫後『健』希望-新冠病人復康關懷計劃」,包括提供「新冠肺炎網上復康醫學教育課程」,由專科醫生、營養師等錄製影片,教授疫後復康運動、營養建議如多吃維他命A紓緩咳嗽等。
年逾5旬的黃先生曾進行肝臟移植,上月初感染新冠病毒後,曾感覺視野模糊和記憶力下降。他指,移植病人抵抗力較差,難確定症狀是由自身疾病或新冠後遺症引起,網上資訊亦難辨真假,盼課程可提供一站式專業資訊,打破病友迷思。
轉載自: 晴報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亞洲最矚目財經講座】陶冬看「2023年:政策轉變之年」與您分析環球市場焦點、中國宏觀經濟、香港樓市前景。► 火速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