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5/2019
【銀髮族的憂鬱】子女長大離家,長者獨守空房易惹「空巢症」?
「老有所依」這句話植根不少人心中,部分長者當子女長大離開家庭後,均會出現一種名為「空巢症候群」的心理轉變。有精神科專科醫生表示,出現空巢症候群的長者會因頓失倚靠而感到寂寞,有機會引致身心症,例如常感頭暈身㷫等,嚴重者更會演變成焦慮或抑鬱,建議長者應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避免視子女為人生唯一希望。
傅子健醫生
精神科專科醫生傅子健表示,空巢症候群並非一種病,而是一種心理上的轉變,「長者年老後子女會結婚離家,從前是經濟之柱的他們,有感不再被需要,而家中最後只剩他們一人,因而感寂寞。」年長女性更尤易出現空巢症,「上一代婦女的教育水平較低,缺乏獨立的經濟能力,年輕時主要擔當家庭主婦的角色,故社交生活及個人興趣會較少,當子女長大後,她們再不需要照顧子女,失去寄託後會感空虛,若不懂調整情緒,或會演變成焦慮或抑鬱。」
經常感頭暈身㷫
他表示,空巢症候群會出現身心症症狀,例如患者會突然覺得自己百病叢生,並出現頭暈身㷫、肚痛及沒有胃口,因而需要經常求醫,但很多時醫生都查找不出病因,「其實他們只是希望多獲子女關注,從而讓子女回到自己身邊。」
至於甚麼年紀是出現空巢症候群的高峰期?傅醫生稱,由於現時普遍愈來愈多人遲生育,出現空巢症候群的年齡層亦隨之推後,「上一代20多歲已開始生育,故即使子女長大,兩老亦只40至50歲,仍很有活力可以參加活動交朋友或去旅行,而現時空巢症候群年齡層多圍繞60、70歲。隨着生活空間漸趨狹窄,較少機會能五代同堂住在一起,子女與父母同住的比率愈來愈低,出現空巢症的機會也因此增多。」
宜擴闊社交圈子
要改善空巢症候群的情況,傅子健坦言,父母應從子女出生開始,便要做好心理準備,「千萬不要將子女視為自己人生唯一的希望,應將子女視作獨立個體,要明白子女終會有離開的一天,故需要提醒自己要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及興趣,讓生活有多方面發展。」
他坦言,性格較孤僻者、社交圈子狹窄、生活較單調者及全職家庭主婦,均是容易出現空巢症候群的高危族,建議長者可多學習用社交網絡聯繫朋友,「或可從社交網絡平台尋回舊朋友,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
轉載自: 晴報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