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極速報價
  • |
  • 會員
  • 產品服務 / 串流版
  • 設定

15/01/2018

營造創科風氣 推動STEM教育

  • 加入最愛專欄
  • 收藏文章
  • 葉劉淑儀

    葉劉淑儀

    葉劉淑儀(Regina Ip),本屆政府行政會議召集人、立法會直選議員,新民黨主席。1975年加入香港政府,其後晉升至保安局局長,於2003年離職。她從美國進修回港後,在2006年7月成立「匯賢智庫」、2011年創立「新民黨」,並擔任黨主席;並於2015年成立「海上絲綢協會」,擔任聯席主席,致力為香港社會服務。

    葉劉的地球儀

  創新科技是世界的大潮流,眼見香港發展創科的步伐遠遠落後於歐美、新加坡、南韓等地,特首林鄭月娥在去年10月發表任內首份《施政報告》時,明言推動香港創新及科技發展將是未來數年施政的重點之一。特首宣布會成立一個「創新及科技督導委員會」,並親自督導跨局跨部門的協作,以確保所需資源能用得適時到位。

 

 

讓學生在課堂多接觸數學、科學、數碼科技等知識,從小培養他們對創新科技的興趣。(iStock圖片)

 

  此外,特首亦在《施政報告》提出計劃循八大方面著手,加強對創科發展的支援。主要政策包括增撥研發資源、匯聚科技人才、提供創投基金、增加科研基建、檢視可能窒礙創科發展的現行法規、開放政府數據、由政府帶頭改變採購方法、推動科普教育。我認為這八項政策方針方向正確,有利推動本港創科產業的長遠發展。

 

「先天不足」致起步較遲

 

  因為香港沒有發展國防和航天科技的需要,所以特區政府一直缺乏結構性誘因增加科研撥款。回歸以來,香港本地研發總開支相對本地生產總值(GDP)的比率不足1%,遠遜北京(6%)、深圳(4%)、美國(2.75%)、新加坡(2.2%)。有見及此,特首林鄭月娥去年在《施政報告》定下目標,要在2020年前將此比率由目前0.73%增至1.5%。

 

  1998年,時任特首董建華在《施政報告》中首次提出以50 億港元成立「創新及科技基金」,並設立「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政府在2007年成立創新科技署,2015年才決定成立旨在推動本地創科發展及培育初創企業的創新及科技局。科研基建方面,政府在1999年斥資130億元興建數碼港,並在2016年以155億元擴建科學園。

 

  回顧香港發展創科的進程,我們起步明顯較周邊地區遲,導致本港創科發展嚴重滯後。雖然近年政府積極投放資源推動科研及創科發展,但我認為有關當局應先認清香港在結構上和文化上的先天不足,再制定治標治本的產業扶助政策。

 

尖子愛專科棄創科

 

  若大家有留意每年文憑試放榜的消息,不難發現歷屆狀元都對醫學、法律、環球商業管理等「神科」情有獨鍾。基於對畢業後的就業考慮,香港的尖子傾向選讀出路較好的專科。由60年代開始,香港的大學畢業生大多投身醫生、律師行業,或投考公務員。80年代,香港金融業迅速發展,商科遂成了尖子們的熱門選擇。

 

  時至今天,香港的經濟結構仍然由金融業主導,本地人才依舊集中在少數傳統專業界別。縱然政府過去多番強調要發展創科產業,但香港整體經濟結構卻遲遲未有出現相應的轉型。由於欠缺就職前景,工程、數學、科學等與創科有關的學位課程普遍不受年青人歡迎。因此,香港一直缺乏培育創科人才的土壤,亦難以吸引海外專才。

 

新學制難紓人才荒

 

  教育局在2009年落實實施新高中學制,學生必須在四個核心科目考獲3322的成績,才符合入讀本地大學的最低要求。不少學生為了穩握大學入場券,放棄修讀高中數學科的延伸部分(微積分與統計/代數與微積分)。結果,進階數學修讀率由2012年的23%跌至2016年的14%。相反,在昔日會考年代,附加數的修讀率達25%。

 

  而環顧亞太地區,例如南韓、台灣、日本等地,進階數學修讀率高達40%至80%。前香港大學校長徐立之教授指出,微積分是大部分科技、工程學科的基礎,但近年不少工程學生高中時期沒有修讀進階數學和物理,導致出現「工程師唔識數」的情況。學生的數理根基打得不穩,難免會降低大學創新科技的教學和研究質素。

 

社會創科氛圍不彰

 

  受文化因素影響,大多數家長都期望子女成為收入穩定的專業人士,卻不太支持子女投身創科行業。我認為這與香港缺少成功的創科例子有關。放眼世界,美國有雲集全球頂尖高科技公司的硅谷、中國上海、深圳亦接連孕育出多家科技初創企業「獨角獸」*,香港科學園卻在去年才誕生第一隻創科「獨角獸」─「商湯集團」。

 

  此外,香港租金高昂,開發創新科技和發展初創企業的成本極高,令不少有志投身創科的年青人打退堂鼓。再者,香港市場太小,在發展創科產業風氣未盛的前提下,儘管有個別初創企業具發展潛力,也難以吸引投資者助他們解決融資問題。當社會及投資者都看到不到行業前景,香港初創企業往往難以為繼。

 

抓緊大灣區機遇助扭轉劣勢

 

  香港的創科發展多年來停滯不前,我認為港府應好好把握「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機遇。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中央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規劃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內地市場龐大、創科人才充裕、土地資源豐富,正好跟香港互補不足。而且內地近年創科發展蓬勃,值得香港初創企業借鏡。

 

  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金融中心,同時擁有自由經濟、獨立的司法制度和完善的基礎建設,絕對有條件在大灣區創科領域上扮演好「超級聯繫人」的角色。國家發改委現正編制《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我相信透過粵港澳三地政府緊密配合,做好優勢互補,香港定能在創科路上急起直追。

 

多管齊下推創科

 

  特區政府亦應從基礎教育做起,致力優化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STEM)教育。去年,教育局向每所公營中學發放20萬的「STEM教育」一筆過津貼,總額達一億零二百六十萬元。局方亦於2016年年初為小學提供類似的額外資源,鼓勵學校推行更多與STEM相關的校本活動。

 

  我認為這類一次性的撥款欠缺延續性,對推動全港創科的發展成效有限。政府要真正解決香港缺乏創科人才的問題,絕不能單靠撥款、舉辦創科比賽或交流考察活動。我建議教育局從中小學課程改革入手,讓學生在課堂多接觸數學、科學、數碼科技等知識,從小培養他們對創新科技的興趣。

 

  新民黨早前與財政司長陳茂波會面,就財政預算案提交建議。我建議司長向學校撥出額外資源,於中小學聘請專科專教老師,教授數學、物理、工程、電腦及編程(Coding)等STEM科目,為學生奠下良好數理基礎。其次,局方應積極推動融合電子教學,為香港的創新科技產業建立人才庫。

 

  鑑於學童的教育開支對不少中產家長造成沉重財政負擔,我同時建議政府設立「學童科技券」。政府為全年入息水平處於132,001元至700,000元之間的中產家長,提供一次性2000元的資助,讓家長為學童購置或更新電腦設備,藉此確保學生能在「科技友善」的環境下學習,繼而誘發他們對創科的興趣和志向。

 

  創新科技發展無疑是大勢所趨,香港必須趕上潮流,成為國際一流的智慧城市,方能維持自身競爭力。雖然創科產業素來不是香港的主流產業,在經濟結構以及社會文化上都有阻礙本地創科發展的缺陷,但只要港府以新思維營造有利創科發展的氛圍,不遺餘力做好STEM教育及就業配套,及早培育新一代創科人才,我相信香港的創科路將會一片光明。

 

 *編按:即成立10年內估值達10億美元的科企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全新節目《說說心理話》原生家庭對成長有咩影響?改善溝通有計可施?► 即睇

我要回應

你可能感興趣

放大顯示
師傅靈靈法

精選文章

  • 生活
  • DIVA
  • 健康好人生
專業版
HV2
精裝版
SV2
串流版
IQ 登入
強化版
TQ
強化版
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