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正處風季,暫未打風。但美國芝加哥及中西部其他地區,近日受暴雨及龍捲風侵襲,導致伊利諾伊州南部一座大壩周二(16日)潰決!同時,美國加州卻首現乾旱。當出現澇旱交侵的狀態,有人就歸咎於拉尼娜(La Nina)、厄爾尼諾(El Nino)等氣候現象所帶來的極端天氣。天意如是,人便可望天打卦,坐以待斃?
根據《美聯社》報道,大雨導致美國伊利諾伊州納什維爾(Nashville)附近的一座大壩潰決。當地(華盛頓縣)政府緊急管理局指令受災地區民眾立即撤離,救援人員也赴被淹浸地區執勤,以確保所有人安全撤離。約300人受影響,並約有數十萬人斷電。
*美北加州異常乾旱*
美國國家氣象局稱,華盛頓縣在當地下午1時45分前,一直發出山洪警報;曾於8小時內,降雨量達5至7吋(約130至180毫米);過去24小時,降雨也達2至6吋(約50至150毫米),可能還會繼續增加。氣象局更警告,「危及生命」的洪水仍在持續。
嚴重降雨席捲伊利諾伊州,其實這只是一系列風暴的部分影響,風暴也導致其他地區出現龍捲風,包括艾奧瓦州、芝加哥地區等。
美國中部嚴重降雨,並有風暴、龍捲風,在西部卻出現乾旱。上周美國國家海洋大氣管理局及氣候預測中心的乾旱監測圖顯示,北加州俄勒岡州邊境有近78%的地區被界定為「異常乾旱」。
監測圖的摘要顯示,當地上周炎熱乾燥,加州部分地區只有零星降雨。而異常乾燥的天氣,範圍擴大至加州北部、內華達州西部、俄勒岡州及愛達荷州(Idaho)中部等大片地區。
整個加州範圍內,上一次出現大規模乾旱是去年夏天。而2022年,加州幾乎全都處於「中度」至「特大乾旱」的狀態。
*「拉尼娜」很可能出現*
澇旱為患來自極端天氣,極端天氣則源於某些氣候現象,例如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美國國家海洋及大氣總署(NOAA)上周表示,拉尼娜現象於8月至10月期間出現的機會是七成,於11月至1月期間出現的機會則有近八成(79%)。
NOAA指出,東太平洋海域上半年迅速降溫,顯示強烈厄爾尼諾現象結束。近幾個月來,東太平洋海水溫度已見底;若未來幾個月海水溫度變冷,便可能會出現更強烈的拉尼娜現象,造成一個更為活躍的颶風季節(hurricane season)。
東太平洋每月海面溫度的讀數顯示,6月水溫僅比長期平均值高0.16度。NOAA的電腦模型預測,今年稍後將出現「溫和」的拉尼娜現象。但從另一角度看,NOAA也指拉尼娜現象至少有20%的機會不會出現。美國政府的科學家也指出,拉尼娜現象會出現的「中性」條件,將持續整個冬天。
不過,同樣是NOAA,他們之前也曾表示,厄爾尼諾和拉尼娜是自然的氣候現象,人類沒有能力可直接造成它們出現、強度或持續多久。人類雖沒能力改變氣候或天氣,但自古以來,就有應對天氣的智慧和勇氣。
*千年智慧,有無長進?*
中國古代城市疏導雨水,會由城內的排水溝渠,排到城外壕溝,以至河道,共分三個層次。早於公元7至9世紀,唐代上百萬人口的長安城便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排水系統,更有防雜物阻塞的設計,以解決城內水浸(內澇)的問題。
時至今日,香港道路水浸的成因通常仍是雜物,例如膠袋、樹葉等阻塞去水。千多年過去了,本港的渠蓋、去水口等的設計竟無改進?不過,政府自20多年前起規劃的地下蓄洪池設施卻值得一讚。隨著大坑東、上環和跑馬地的蓄洪池相繼啟用,近20年來,有關地區的市民可免受水浸之苦,渠務署應記一功。
應對氣候異常或極端天氣失當,有些官員往往以「百年一遇」、「500年一遇」,甚至某個氣候現象來解釋,企圖以大自然不可抗力的罕見情況,推卸責任。其實,那是真正的天災,還是可以避免的人禍,可能分別只在於「要不要做」和「有沒有決心做好」。
應付大自然的挑戰,像投資一樣,要多動腦筋,憑常識判斷。以北加州的乾旱為例,自7月初以來,乾旱條件令火勢大幅蔓延至14309英畝,而當地撲滅山火的工作也變得更為複雜,僅6%火災範圍受控。
大火無情,同樣,香港政府如不想看到本港郊野變成焦土,每逢風季過後,便要巡查。不光要清理馬路上堵路的樹木,也要清理馬路外、山坡上的廢樹墜木、枯枝落葉,以免乾燥季節來臨,乾燥枯枝變助燃物。正是防患於未「燃」,不要看到有煙,才想到造架消防車。《資深投資者 石鏡泉》
(投資涉風險,每投資者承受風險程度不一,務必要獨立思考。筆者會因應市況而買賣。)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說說心理話》運動員強大心理質素如何煉成?張小倫分享最挫敗經歷,及後怎樣重整旗鼓?► 即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