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論國金》美國總統大選後,各市場走勢受制於當選人特朗普的未來人事任命消息,實在
無可厚非,其中焦點當然是對華博弈的預測,尤其關稅會否如競選時表示增加六成備受關注。可
是,近日特朗普提出10%為對華「第一槍」,反而對墨西哥及加拿大卻增加25%,以打擊所
謂毒品及移民等問題。此舉措折射出未來領導班子有可能首先處理內務而非外交的感覺,畢竟過
去4年民主黨執政時在經濟數據上看似「欣欣向榮」,但「零元購」、毒品成風、移民湧入等民
生體感卻截然不同,加上兩黨爭議甚至美國本土撕裂亦需時修復。內政不穩,如何齊心向外?而
且對手絕非上屆毫無準備的中國,今天對手更有可能是「金磚集團」。彼此嚴陣以待,「特式」
貿易戰是否仍可如取如攜?
參考中國國際貿易帳數據,並抽出2023全年及今年1月和10月單月數字,顯示中美貿
易額(即進出口淨值)佔總值近3﹒5%至3﹒6%,G7比例約5%至7%,反映就算未來
G7與中國完全斷絕任何進出口貿易,對中國貿易帳影響少於10%。參考今年中國按季GDP
成分比例,貿易帳貢獻約43%,即G7影響爭端將對GDP影響少於4%,或增長率降低約
0﹒5%(註:內需及固投對中國經濟增長影響其實更高!)
反觀亞洲除日本、香港、南亞及金磚始創國的總值比例約8%至10%,與G7相若,反映
應對特朗普的極限施壓或填補G7的落差,繼續加強與鄰國及金磚友邦貿易才是出路。雖然不會
一蹴而就,但預期「卡脖子」影響將較過去為小,亦有利尤其南亞地區經濟及當地投資,例如股
市及債市。
市場亦憂慮人民幣過分貶值將打擊中國經濟,尤其刺激資本帳外流。參考11月各外幣兌人
民幣表現,美元兌人民幣上升近2%實無懸念,但兌G7以外,尤其亞洲區內貨幣的波動卻少於
1%。未來只要對華貿易夥伴同意以本幣作交易,美元波動或美國聯儲局如何操弄利率以打擊非
美經濟將不會奏效,即「去美元化」將成為中美經濟博弈的關鍵。不難發現,特朗普近日重提選
舉時方針:不用美元作貿易者將增加一倍關稅,甚至斷絕貿易往來,可見「去美元化」的心魔對
美國而言已非紙上談兵。
特朗普回歸,料將打破傳統全球秩序,同時在投資市場中,風險與機遇並存。
共勉之。《東亞銀行財富管理處首席投資策略師 李振豪》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
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