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 Living

11/02/2019

Artist Talk:從寫生看萬物變化,從寫生更貼近真實 — 司徒志明

#Art & Culture #DIVA People #藝術家訪談 #寫生樂趣 #創作靈感 #畫畫 #司徒志明 #Marco Szeto

  還沒扭開門柄,已聽見慢調子的法式音樂緩緩傳出。打開門,啡黃色的燈光籠罩下,這個空間瀰漫著一種悠閒的午後時光,彷如這個時刻就適合呷杯咖啡,好好享受處於鬧市中這難有的一刻慵懶。這裏是上環,是司徒志明的畫室。不作畫時,自然可以著這盞盞的啡黃色的燈;待作畫時,白燈便會亮起……

 

  司徒志明從小開始習畫,在十多歲,學習意大利文時,神父送給了他Marco這個名字,他便沿用至今。在60年代曾隨現代水墨畫大師呂壽琨先生習水墨畫,後來便遠赴意大利、貝魯扎、威尼斯等地學習西洋畫。作畫至今經已60餘年,他笑說,「自己不是個做生意的材料,也只會畫畫。」他畫作風格多變,但不難在其中找到一絲閒適感覺。

 

 

源於生活的靈感

 

  畫室內,存放著大小不一的瓶瓶罐罐和各地工藝品,有掛牆的、落地的、藏於書櫃上的,有些帶著法式風情、有些則是摩洛哥熱情……這些小玩意都是Marco外出旅遊寫生時帶回來的戰利品,同時亦是他畫中一筆。畫了六十餘年的畫,他有個習慣,「到了某個時候,我會回到很基本的位置,畫一些靜物、花卉、一些簡單的生活素材。」外出時,他將風土人情、自然景色、當地建築入畫;回到畫室,他則將生活中隨手可捏的東西帶到畫裏,「任何一件東西,比如平日裏買的一個蘋果,現代繪畫之父塞尚也是從蘋果開始的。其實我們從很簡單的造型裏就可以發現很多美感,一棵樹、一陣風、一山一水,都是畫家的對象。」

 

 

  看這幅畫,你可見到法式的悠閒格調;看那幅畫,你又會感受到泰國、菲律賓的熱情溫度。別以為他隨手拾起一種顏色,隨意地在畫紙上點幾筆便算,其實色盤早已在他腦裏,經驗和嫻熟的技巧讓每一筆都落得剛剛好。

 

  油畫、粉彩、水彩、拼貼、水墨都是Marco會用到的媒介,不同媒介、不同畫法會有不同的風格和感覺。若想將他的畫歸類為其中一種風格,那大可不必了,連他都覺得自己風格難捉摸,用他的說法便是,「畫畫就好像人生一樣,不知道明年會畫什麼。」作畫多年,他的畫風一直在變,時而吸取這個大師的美感、時而研究那個大師的色彩,喜歡便抽取工藝品上的圖騰、符號等文化特色作為畫中元素,「一個畫家,我相信他不會去特意創造一種風格,其實所有東西都是累積而來的。」在同一幅畫裏,亦不局限於一種媒介。喜歡便以木鉛筆勾線,再用水彩、粉彩或拼貼完整畫面。從不被風格所限的他,在作畫時也得悠然。或許就是這種心態,在他的畫裏,可找到一種自在、隨心的感覺。

 

照片取於@ Marco Szeto / Art Education Facebook

照片取於@ Marco Szeto / Art Education Facebook

 

從寫生看萬物變化,從寫生貼近真實

 

 

  「寫生就是去看到那個現象的變化,起起落落、生命的週期、節奏、變動、色調,所有視角上的元素、明暗、建築風格、民族特色等,講之不盡……當我們寫生時,不看這些元素,其實就浪費了雙眼。」

 

  喜歡寫生的他,一年總有數次外出,遠至南法風情、近至東洋文化。在Marco心裏,去旅行不是為了休息不畫畫,反而是畫得更多。「我去旅行的時候為什麼會畫那麼多畫?因為我的心態是,不畫就吃虧了。」在他看來,其實很多東西平常人都可見到,只不過分別在於畫家有時間、興趣和能力去捕捉這些美。寫生於他而言,就是樂趣,也正好給他一個機會,去看、去靜、去感受當中的變化……

 

這是他2018年於南法馬賽 Marseille寫生的作品。

照片取於@ Marco Szeto / Art Education Facebook

 

  「這世界是愈來愈拋離人自己用肉眼親身去看東西的感受,所以我也不停讓自己寫生,因為那是最有樂趣、最直接和最原汁原味的。」

 

  平日里逛畫展,不時有些現象讓他感到惋惜。他概嘆這個世界過多的罐頭和虛擬的東西,而現時人都習慣了拿起手機,將所見的拍下,最後終究是手機看了,人卻沒有看到。而不少人習慣花大量時間閱讀畫作解析,最後卻只花了少量時間去看畫作,這個現象也讓他不思費解、不能接受。或許正因如此,「真實」的難能可貴成為了他寫生的動力,亦正是如此,他認為學畫畫前,首先就是學觀察。

 

  每次旅遊寫生完回到畫室,他都會變得更忙。為了不忘記旅行時所見,他會盡快將旅遊時畫下的一些原稿轉化為完整的畫面。除了創作之外,他也教書,還不時展出自己作品讓大家欣賞,有時會在畫廊或公眾地方,有時會在自己畫室。展覽主題不定,有過靜物畫,也有過風景畫。時次採訪,恰巧碰著他的展覽,而有興趣看展覽的,可以留意他的facebook,近期亦將展出他於南法旅遊的寫生作品。

 

照片取於@ Marco Szeto / Art Education Facebook

照片取於@ Marco Szeto / Art Education Facebook

 

色遊南法2019

 

地址:上環永樂街89號嘉利商業大廈3B 

開幕日期:2019.02.15 6-9pm

展出日期:2019.02.16-18

Facebook:Marco Szeto / Art Education

 

05/06/2024

回顧香港一眾名模!從劉娟娟、陳幗儀、柴文意那古早優雅的時尚印記中,感受昔日的絕代風華

#香港名模 #時裝界 #Fashion #文麗賢 #Iris Apfel #Paulona Chai #柴文意 #Art & Culture

  常聽人說,人生無關長短,過得精彩有意義就是。放諸時裝界,早前被譽為最young at heart的時裝達人Iris Apfel離世,享102歲高壽;香港時裝界先驅文麗賢(Judy Mann,1946-2024)因癌症過身,她樂觀,生前囑咐追思會出席者穿得joyful and colourful,脫離自身病痛的困苦,也藉此勉勵朋友別太傷懷,恰是活出優雅態度的明證。

 

 

  以往偶爾見Judy列席選美評判,或出現雜誌接受訪問,舉首投足,常顯氣度,大概沿自早年出身模特兒生的鍛鍊,加上在紐約做過時裝買手,視野觸覺非等閒,自1984年創立香港時裝設計師協會以來,一直拓展本地時裝業,與提攜不少後輩,貢獻良多。

 

 

  然後想起,不若數數香港古早模特兒,例如70年代紅極一時的劉娟娟(1944-2019),因喜愛鑽飾,朋友們都戲稱她Diamond Ellen,以五尺九寸身高參選過「中國小姐選美」,曾衝出香港為不少國際品牌行騷,也開辦過模特兒學校,後來定居上海。或許曾為港姐及亞姐擔任過形象顧問的原故,隨便一站,風姿綽約,她當年更曾提名氣質女星夏文汐參選港姐,譜寫出佳話。

 

 

  另一位60、70年代紅極一時的Fashion Model 陳幗儀(Tina Viola,生年不詳-2021),知道Tina時,她已深居簡出。Tina 27歲出道,前夫為菲律賓人,姓Viola,婚後隨夫姓,因1.72米身高鶴立當年模特兒界,也在靚人界、名人界擁有一種與眾不同,近乎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在傳媒工作時,聽不少前輩說,他們視與Tina面飲茶食飯為世紀大事。Tina退居幕後加盟著名牛仔褲時裝集團Bang Bang 當買手,退休前是意大利珠寶名牌Buccillati 香港店的老闆娘,退休後鍾情攝影,主題圍繞小孩與狗。值得一提,Buccillati 便是梅艷芳生前在最後演唱會穿戴嫁給舞台的「嫁妝」。

 

 

  出名嚴謹的香港時裝設計師劉培基稱柴文意(Paulona Chai)為他一生最愛的模特兒,專業態度無可挑剔,可想而知,一輯為他演繹「EDDIE LAU—手繪」系列的照片,現在看來,仍如花樣,惹人浮想連篇,可惜伊人已然遠去,除卻一些昔日時裝雜誌剪報,也沒有太多文獻記錄。

 

 

  香港自60年代隨著瑞興百貨飛騰,出現第一批專業model,身體語言獨特,煥發儼如電影《Blow Up》的潮流氣息,其他當時得令女模特兒名字尚有余嘉文、古嘉露、許珊、鍾璧澤、鄺美寶、曾素麗、王安娜、鄧拱壁、梁舜兒等——美麗或曰稍縱,但天橋上倩影不畏消亡,意態撩人的真我自信風采,曾幾何時,在海外時尚圈喚起過香江心帆,優雅文化當道,替這座城巿爭艷,有若莊子《天道》論美:「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褪色與否,還道自然,裁進讓人神往的歲月,穿戴出一抹典雅恬淡。

 

 

 

#Guerlain彩妝教室 #Watches and Wonders 2023 #Art Basel 2023 #接吻 #男男女女 #artmonth #Watches & Wonders 2022 #Watches #2022vdaylove #2021xmaslove #2021xmasgift #腹部繃緊 #北宋汝窯器 #親密 #Gym Come True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