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 Living

06/10/2022

李怡離世了,《失敗者回憶錄》雖未完成,但他留下的,足矣

#Art & Culture #Inner Beauty #Reading


  一代文人李怡日前於台灣逝世,享年86歲(1936-2022)。談及李怡,總是離不開閱讀與寫作,他的一生彷彿就在黃金屋中度過。

  李怡曾以「寫作是生命的延續」去總結寫作對他的意義。2008年,李怡的太太離世,這句話是他的太太去逝七年後,他在港台節目《一分鐘閱讀》談及寫作時的感受。原話是:「許多人都說,老年喪偶,對活著的另一半來說,是一道難跨過去的人生門檻。七年多前我經歷過,當時真想追隨她而去,能把我留住的是我的寫作。因此,寫作帶給我的,是生命的延續。」

  李怡本名為李秉堯,筆名其實也是取太太之名——梁麗儀的諧音,另外還用過舒樺、齊辛等筆名寫作。他於1936年廣州出生,兒時經歷戰亂,1948年移居香港,畢業於香島中學。二十出頭便開始寫作,投稿於《文匯報》的「文藝」週刊;當時「文藝」週刊的主編是羅孚,回憶過去他是這樣形容的:「當時只是20歲出頭的無名小輩,莽莽撞撞向這個名牌週刊投稿居然也屢投屢中。」所以將羅孚視為最早將他帶進文壇的恩師。

  1963年,李怡和朋友創辦《伴侶雜誌》,1970年再創辦時政雜誌《七十年代》;五十年代的他,是一名左派文藝青年,直到八十年代,受文革衝擊,正式脫離左派,並於1984年將《七十年代》更名為《九十年代》,直至1998年停刊。千禧年始,他受董橋邀請,擔任《蘋果日報》論壇版主編,撰寫政評、社論,同時開始在港台錄製節目《一分鐘閱讀》,至今分享了數千篇關於閱讀的文章。

  國安發頒布後,李怡移居台灣,後在自己的社交平台連載《失敗者回憶錄》,回顧時代的轉變。李怡表示,「我一生所主張所推動的事情,社會總是向相反趨向發展,無論是閱讀,獨立思考或民主自由都如是。這就是我所指的失敗的人生。」故以失敗者一詞為命名,連載至今年9月19日,以「作者有病」停止更新。

  李怡的過百人生不間斷的寫下政評、社論,筆鋒直白,立場鮮明,不轉彎抹角,也不加油添醋;他撰寫散文和小品,輕鬆易讀,為浮躁的社會帶來一絲慰問與出口。編者對李怡的印象,始於港台節目「一分鐘閱讀」;從中,不難發現李怡的閱讀範圍極其廣泛,從古詩古文到現代小說、從名人名著到身心靈健康等,無一不讀。李怡以「不求甚解」去詮釋閱讀:「讀書要讀出味道,並不是對每一個詞每一句都探根問底、追尋典故出處,而是只要能領悟書中神髓去讀,就能享受閱讀的樂趣。」

  「一分鐘閱讀」的篇幅雖短,但卻貫穿中西文化與思想,將哲理與哲學深入淺出。他在近期的節目中表示,自己生平最喜愛的兩樣東西,分別是西方的古典音樂,以及中國的古代詩歌,但主持了節目近二十年卻從未談過。因此,節目的尾聲便停在了他最喜愛的中國的古代詩歌。

  有人為李怡的離世而哀悼,有人為他未完成的《失敗者回憶錄》而嘆息,但或許就如他所說:

 

有些人有些事如果沒有人寫下來後世就不會知道,
許多有價值的或值得後人反覆回味思考的人與事就從此湮沒了。
那很可惜。
所以我一直希望對過往知道得多的人,能留下他的記憶。
可是不知有多少人在他們還沒有說出或寫下他珍貴記憶之前就離開了人世。

 

  李怡離世了,《失敗者回憶錄》雖未完成,但他留下的,足矣。

  與此同時,編者想藉此和大家分享幾篇關於閱讀、關於寫作、關於生活、關於幸福、關於老去的「一分鐘閱讀」,望李怡的文字為你帶來慰藉。

*以下文章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 (FM92.6-94.4) 李怡主持的《一分鐘閱讀》。該節目逢周一至周五播出,並存載於港台網站 (rthk.hk)。

下一頁:關於寫作

#1 寫作是生命的需要


  帕慕克在《別樣的色彩》一書講自己的閱讀文學作品,說「為了讓自己快樂,我必須每天攝取文學,無異於病人必須每天服用一匙藥。」寫作呢?「寫作是一種慰藉,甚至是一種療癒。」在寫作不順利又無法沉浸書中的日子是什麼感覺?他說,「首先,我眼前的世界會起變化,會變得難以忍受、面目可憎。了解我的人就能看出這種變化,因為我自己也會變得和周圍所見的世界一樣。例如,晚上見到我一臉悲慘絕望,女兒就會知道我那天寫作不順利。」

  三島由紀夫怎麼形容自己的寫作呢?他在《小說家的休日時光》中說:「對我來說,寫作並不是一種使命,而是讓我得以活下去的首要與必要條件,寫作對我而言,就像是一個人正常的呼吸,以至於我的其他活動,譬如喘氣或者是打噴嚏,都只能算是不正常的呼吸。」

  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Yukio Mishima)生於1925,死於1970。是日本非常優秀的小說家、劇作家、評論家,他同時也是電影導演、演員和活躍的社交名人。重要著作包括《假面的告白》、《金閣寺》、《潮騷》、《太陽與鐵》等,曾三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也是二戰後西方譯介最多的日本作家之一。1970年11月25日,為推崇武士道精神,抗議日本西化,發表演說後切腹自決,震驚各界。

  寫作,對於一個真正的寫作人來說,是「療癒」,是「活下去的首要和必要條件」。對此,我也有經驗。許多人都說,老年喪偶,對活著的另一半來說,是一道難跨過去的人生門檻。七年多前我經歷過,當時真想追隨她而去,能把我留住的是我的寫作。因此,寫作帶給我的,是生命的延續。

 

下一頁:關於靈感

#2 小說家的隨筆札記


  我在年輕的時候,曾經編過一本《契訶夫札記》,書現在已找不到了,其中一些句子仍然記得。這裡記下幾段的大意:

  ×當一個人喜愛魚在水裡跳躍的濺水聲時,他是個詩人;當他知道了這不過是強者追逐弱者的弱肉強食的聲音時,他是個思想家。要是他思索這種追逐的意義所在、這種由毀滅造成的平衡有什麼意義時,他就會回到孩提時代那樣傻頭傻腦的狀態。越是知道得多,想得越多,也就越是傻頭傻腦。


  ×我只有在工作得很久而還不停歇的時候,才覺得自己的精神輕快,也覺得自己找到了活著的理由。


  ×要是人家端給您的是咖啡,那麼請你不要在杯子裏找啤酒。如果我獻給你的是教授的思想,那麼您得相信我,不要在那裏面找契訶夫的思想。


  ×公眾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是一樣的:又聰明又愚蠢,又和善又殘酷——這要依當時的心情而定。它永遠是一群羊,需要好牧人、看羊狗;牧人和狗把它領到那兒去,它就永遠跟著走。

  有出色作品的作家,他們並不是提筆就寫出作品的,他們常常會寫寫生活札記、隨筆。其中有的會成為他後來寫成小說或散文的素材;有的可以看出他從哪些前人作家中吸取養份,也就是他愛讀哪些作家的作品。

  最近讀了兩位作家的小說之外的雜文、隨感,覺得很有意思。其一,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土耳其作家奧罕•帕慕克 Orhan Pamuk(1952.06.07∼)的《別樣的色彩》;另一是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Yukio Mishima,1925-1970)的《小說家的休日時光》,這兩本書都值得介紹。

 

下一頁:關於閱讀

#3 一本必讀的書


  《一支鉛筆的承諾》一書分30章,每章都是作者博朗的人生故事,從他的家世,他祖父在納粹集中營的災難,他父親在美國的拼博和他對子女的家教,到他如何受「一支鉛筆」的感召而放棄高職厚薪,追逐夢想去籌組教育基金。每段故事都非常吸引人,可以各自獨立欣賞,但綜合起來可以組成一張索引地圖,由此可以看到博朗如何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每一章每段都以一句「真言」作為標題,作者說這些格言,是他面對大小抉擇時的引路記號,也已經化為奉行的真理。

  比如第一章的題目是「Why be normal」,題目的中譯是「敢與眾不同」,但內文是指父親向子女不斷的提醒,要達到傑出的表現,必須謹守獨特的標準,不能在意別人的看法,「Why be normal」的真正意思是「不甘於平凡」。

  人是時刻需要座右銘來提醒自己的,這些反覆背誦,隨時出現在我們眼前的「真言」,會在潛意識中影響我們,能夠使我們在困頓沮喪時重新振奮起來,在得意忘形時作為當頭棒喝的提醒,更得以在人生路上用較清醒而覺知的方式審視自己。

  作者說,如果書中任何一段故事,觸動了你內心的某樣東西,聽從那頭腦要你忽略、但內心呼喚你追尋的持續感受。細微的動機會轉成立即行動的決定。那麼就踏出開始的一小步,然後追隨你渴望日後可以留存的足跡。

  我非常同意對這本書的其中一句評語:「這是一本必讀、必要重讀和書架上必須一直看到的書。」


「一分鐘閱讀」推介書籍


《一枝鉛筆的承諾》
作者:亞當•博朗
由 商周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

 下一頁:關於幸福


#4 什麼是真正的幸福



  跳過小川所說的厭惡感和自卑感,今天講的最後一種情感,就是幸福感。

  「為什麼會開心、為什麼會生氣、為什麼會哭泣,都是因為想要變得幸福,『我想要幸福』的呼聲以各種情緒呈現。」
什麼是真正的幸福?該怎麼做才能得到幸福?

  有的哲學家認為積極正面思考的樂觀主義就能得到幸福,有的認為幸福來自專心於自己的興趣,而不是勉強做自己不喜歡的工作,有的認為幸福以宗教為基礎,尋求心靈的安寧就是幸福。所有的說法都指向幸福來自內心感覺,而不是外在的名利財富。

  幸福是一種可以讓人感受到的情感。人是擁有細膩情感的動物,而上面提到的六種情感每種都和幸福感相關,這或許是因為我們既脫離不了這些情感,也為了追求幸福而生存的緣故。

  成就感能帶來幸福,經由付出而得到的經驗是幸福。義務感帶來幸福,盡義務就意味會被他人需要,為人需要的感覺是幸福感。因為有罪惡感,人才有覺醒與自新,這也是幸福。培養人與人之間的親近感,就是通往幸福的捷徑。戰勝厭惡感後隨之而來的就是幸福。人因為在同他人比較而產生自卑,於是追求向上的目標,這過程就是幸福。

  因此,只要熟練運用情感,就能變得幸福。


「一分鐘閱讀」推介書籍


《不偽裝、不勉強,遇見更好的自己》
作者:小川仁志
由 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

 

下一頁:關於小確幸


#5 小確幸


  與30年前相比,台灣在國際經濟地位上似乎大不如前。我1988年第一次去台灣,覺得那時台灣人財大氣粗,頗有暴發戶的味道,乘車、走路人人匆忙,交通規則也不太遵守,感覺比較髒和亂。現在去台灣,社會節奏彷彿慢下來,垃圾分類與環保意識都很強,交通秩序也良好。社會好像沒有30年前那麼富裕,但也沒有那樣浮躁,人們較安閒。儘管電視的論政節目吵成一片,逢到選舉更是鬧哄哄,但日常生活卻讓人感到寫意正常。民主選舉經過三度政黨輪替,並沒有帶來社會動盪,百姓生活比威權時代更穩定,至少不會有思想犯罪和警總上門的恐懼。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發明了一個新詞,叫「小確幸」,意思是「小而確定的幸福」。

  《逆風台灣》臨結尾有一節「小確幸」,說這個詞在台灣演繹出深一層的涵義,就是選擇自己喜歡但一般人認為沒有什麼了不起的行業,專心去做,過自己願意過的生活,例如做有機農夫,在小巷中開一家獨特的小店,做廚師,調酒師,麵包師……

  拼命向前的高速度人生,老一輩人年輕時走過。台灣經過多次政治運動與社會變遷,整體心態內斂。如果年輕一代想要小確幸,那就好好經營小確幸的人生,每個人在各自喜歡、擅長的領域精益求精。

  歲月靜好的平淡其實是歷史上稀有的黃金瞬間。台灣似乎向一個有趣而多元的社會發展,本地人與外來客都可以安心愉快地尋幽訪勝,品嘗美食,慢享生活,在民主保障下不失為一個「海角樂園」。


「一分鐘閱讀」推介書籍


《逆風台灣》
周慧菁、尹萍、莊舒淇、林怡廷 以及 鄧凱元 編著
由 天下雜誌 出版

 

 下一頁:關於老去

#6 老去的是年齡,不老的是氣質


  昨天談到「每個人都看得出年齡」。怎樣才讓人正面地看出年齡呢?也就是看出你的經驗、知識和智慧,而不是負面地看得出衰老與頹敗?

  有一個網頁貼文,叫「老去的是年齡,不老的是氣質」,談到保持不老氣質的一些訣要:

  一是要有一顆童心。童心不是指沒心思、傻氣,而是看過世界的殘酷後,依然相信美好,始終保持著對事物的好奇心。

  二是注重日常儀表。人絕不能未老先衰,沉湎於青春消逝的追悔中,覺得一切美好的東西,都不再屬於自己。上了年紀的人,無論在家和外出,都要根據不同的場合修飾自己,使自己得體大方,給人給己以愉悅,整個人都顯得精神飽滿,也更有自信。

  三是堅持讀書和學習新事物,比如學電腦,學書法,甚至學外語,活到老學到老。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多了,心胸開闊,對任何事情有自己的見解,容顏會顯示出來。

  四是保持對各項活動的興趣。參與唱歌、攝影、練字、畫畫、跳舞……這樣,展示在你面前的生活,才會使你永遠不顯老。

  五是要活得有情調。不是享受用錢買來的富裕生活,而是願意花心思自己動手種幾盆植物,養養金魚,製作一些小玩意兒,別有一番情趣。

  六是堅持運動。多走路,做些力所能及的運動,是抗拒老態的基礎。

  七是最關鍵要心態年輕。心態年輕的人,會積極嘗試新鮮事物,總是帶著好奇眼光,去見識每一樣新東西。

  只要是活著,每一天都有生命的光華。熱愛生活,就顯出神采奕奕的面容。這就是不老的特質。

 

下一頁:關於老去

#7 每個人都看得出年齡


  人生的許多努力與掙扎,都是為了追求物質生活,是擔心物質的貧困。但日本老作家曾野綾子認為,人生應該懼怕的,是精神上的貧困。沒有站穩根基的人,你的人生白活了。

  在《人間的基本》的前言中,作者提到化妝品廣告中常出現「外表年齡」的說法,意思是用了某種化妝品後,顯示的不是真實年齡,而是年輕得多的「外表年齡」。確實,當今女性與我們母親那個時代相比,大概是現代人的飲食與生活型態改善的緣故,所以,既年輕又漂亮的人多了。

  但另一方面,作者又提到另一句話:「每個人都看得出年齡。」也就是說,任何人隨著年齡增長,人生體驗都會跟著增加,精神內容也變得更豐富,自然會形於外表。她感覺到,如果拼命追求「外表年齡」,書也不讀,只關心美容與打扮的話,沒有根基的人會愈來愈多。所謂根基或所謂的基本,實在非常重要。沒有它,人將變得漂浮不定。一旦漂浮不定,不但將喪失自我,甚至會失去生命。

  為了避免虛度人生,每個人都必須站穩安身立命的根基,掌握做人的基本道理,否則在這個只重視枝微末節的時代當中,將變得隨波逐流,以至於喪失自我、失去生命。

  做人的常識比規則更重要、一味盲從只會走入死胡同、訓練自己接受運氣的存在等等,太平時期也好、非常時期也好,如何才能不論置身什麼樣的時代,都得以生存下去呢?作者以她自己堅定的人生哲學與豐富的見聞,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寫成本書八章。


「一分鐘閱讀」推介書籍


《人間的基本》
作者:曾野綾子
由 天下雜誌 出版

 

下一頁:關於自我

#8 尊敬一事無成的自己


  這星期介紹德國十九世紀哲學家尼采的一句話:

  「從尊敬一事無成,毫無成就的自己開始。」

  尼采(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生於1844年。卒於1900年。

  他是德國哲學家,為牧師之子。就讀波恩、萊比錫大學期間,深受華格納與叔本華的影響。1872年發表處女作《悲劇的誕生》。1879年辭退教職,開始他10年的飄泊人生,並持續創作。1889年飽受精神疾病折磨的他,終告崩潰,旋即於1900年病逝。尼采抨擊歐洲思想,提出永劫回歸、權力意志等主張。他那敏銳獨特的思想,深深影響二十世紀哲學家的思想。尼采的代表著作有《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等。

  為什麼一事無成、毫無成就的自己都要自我尊敬呢?因為只有懂得尊敬自己,才不會自暴自棄,不會做出被人輕蔑的行為。這麼一來,你的生活方式就會改變,變成你所期望的自己,變成值得他人學習的對象。

  這句話可以說是尼采哲學的起點。一百多年前,尼采預言了這個世代的心靈困境:外在的世界會越變愈強大,人自覺自己在大環境、大世界中太渺小了,覺得能做的事情不多,但沒有關係,只要不妄自菲薄,不放棄,尊敬今天還沒有成就的自己,就總會得到突破。如尼采說:永遠不要捨棄靈魂中那個心高氣傲的英雄。

 

下一頁:關於理想的生活

#9 理想的簡單生活


  「擁有的愈多,得到的愈少,只有簡單,才能帶來意義與美好。」法國女作家多明妮克.洛羅(Dominique Loreau)在旅居日本30年後,寫出一本叫《理想的簡單生活》(L’art de la simplicite)的書,掀起歐洲「簡單生活」運動的熱潮,在法國銷售破40萬冊、日本銷售破20萬冊,擁有英、美、韓、日、歐洲數十國譯本。

  這本書,是寫給覺得生活太沉重,希望能發揮自己更大潛能的人。

  簡單,是與美相遇的過程,它能讓你的生活更優雅更具創造力。

  長期居住在日本的法國知名隨筆作家洛羅,在日本學習水墨畫及禪宗,思考各宗教、哲學和文化團體的觀點,以對自我的理解為基礎,發展並實踐個人對人生的信條。她認為,人生最重要的價值觀是美、自由與和諧。這本書是她在日本的生活經驗和思考、憧憬,和努力實踐的生活方式。生活在忙亂中的你,也許可以從作者的經驗,領悟到簡單生活帶來的充實與美好。

  全書分三章,第一章是「物質主義和極簡主義」,講當前社會的過度物質主義,使擁有成為負擔;而「極簡主義」的益處,首先是節省時間──少浪費就是擁有更多,可以更好地利用;金錢是我們的奴僕,不是我們的主人;從審美的需要來看,條理整潔的「少即是多」。

  洛羅著作《理想的簡單生活》的第二章講「身體」。她認為極簡主義的保持美麗的方法,首先是用保養和睡眠解放你的身體,其次要遠離健身房,其三要飲食有度,在精不在多,學會「清除體內垃圾」的營養學原則,並要重新學習飢餓的好處。

  第三章講「精神」,精神是你的內在生態:純潔你的精神,控制你的精神,從凝神與靜思中建立內在生態;在社會活動中要精簡聯絡人,與人相處之道是利他主義從而獲得清靜自處;每個人都應該追求自我的存在,把自己打磨得光滑如卵石,為改變做好準備。

  作者認為,只有摒除身外物才能發現新世界,一些基本需要如穿衣、吃飯等才能邁向更深層的境界。

  ×姿勢、器具、衣飾和舉止都是一種藝術。

  ×金錢是一種能量,如果把錢花在我們認為毫無價值的東西上,我們將失去能量。

  ×日常生活可以是一種儀式,上升到神聖的高度,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意義和美。

  ×用感覺豐富你的身體,用活力豐富你的心靈,而不是用物質豐富你的生活。

  ×少言寡語,不虛耗言詞,能為你帶來新的能量,並對人發生影響。

  ×幸福是身體和精神上每時每刻的操練,是不停歇的戰鬥。

  ×生命是一種藝術,不再強求時,你就達到了巔峰。

  作者引用柏拉圖的話來講生活:「最重要的不是活著,而是活出美好」。


「一分鐘閱讀」推介書籍


《 理想的簡單生活 》
作者: 多明妮克.洛羅
由 如果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

#Guerlain彩妝教室 #Watches and Wonders 2023 #Art Basel 2023 #接吻 #男男女女 #artmonth #Watches & Wonders 2022 #Watches #2022vdaylove #2021xmaslove #2021xmasgift #腹部繃緊 #北宋汝窯器 #親密 #Gym Come True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