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 Living

25/10/2022

Digital Art Fair Xperience:「16:9」是新媒體藝術家的大命題?如何突破數碼藝術的固有框架?

#Art & Culture #朱力行 #又一山人 #新媒體藝術家 #數碼藝術 #夏永康 #Digital Art Fair Xperience #伍常 #Artcation

  2021年,是屬於NFT的年份,而Beeple的那張《Everydays:The First 5000 Days》就像是開啟NFT大門的鑰匙,將數碼世界再推進一大步。對於NFT,有人看好,自然就有人嗤之以鼻,但它的快速崛起,不得不讓人正視。

 


  繼第一屆Digital Art Fair後,第二屆數碼藝術展再度回歸中環。今屆Digital Art Fair新添一個字——Xperience,展覽負責人之一的伍常Heiman表示,這個Xperience希望觀者能有多些感官上的體驗和感受。展覽邀請了超過70個藝術單位,包括拍賣行蘇富比、畫廊、獨立藝術家,如跨媒體創作人黃宏達、新媒體創作人朱力行、視覺設計師及藝術家又一山人、攝影師兼導演夏永康、當代藝術家蔡贇驊、Beeple、Refik Anadol等,展出逾百件作品,包括沉浸式空間、大型裝置、NFT、數碼藝術、數碼雕塑、VR體驗、攝影等作品。在傳統藝術界別打滾多年的策展人之一伍常表示,可以邀請到不同藝術機構一同參與感覺非常鼓舞,「數碼藝術的世界固然新,但原來整個生態系統已逐漸形成,我們不再是孤軍作戰,也希望可以令數碼藝術家有一個清楚的未來,讓他們知道其實數碼藝術都可以成為一個全職,成為市場可發展的空間。」

 


  眾觀今年的展覽,與去年相較,談不上差天共地的變化,但卻多了不少以裝置,甚或突四四方方破銀幕框架的數碼作品,令數碼藝術多了一絲展示的可能性。觀者除了欣賞及感受數碼藝術帶來的新鮮與視覺衝擊,編者今次特意找來了展覽負責人之一的伍常Heiman、跨媒體創作人黃宏達Victor、以及新媒體創作人朱力行Henry,一起談談數碼藝術的界限,以及如何突破固有的框架,與觀者連接。

 

 

下一頁:傳統藝術與數碼藝術

 


#傳統藝術與數碼藝術

 


  編輯H:數碼藝術是近年迅速崛起的類別和界別,相對於傳統藝術界別,數碼藝術不論在創作、展示,還是收藏方式上,都大有不同;你做過拍賣行、畫廊、藝博會等,以你過往在傳統藝術界的經驗下,會否認為數碼藝術有很大的衝擊及挑戰?如何克服及說服大家認識和接受數碼藝術的世界?


  伍常Heiman:我深明傳統藝術界對於數碼藝術的看法與顧慮,在新興的數碼環境中,最缺乏的就是標準,簡單來說就是怎麼界定一件NFT作品的價值。反觀,傳統藝術界對此已建立了衡之有效的標準,即是有記錄可翻查;例如,有沒有在美術館展出過、有沒有重要畫廊展出過、有沒有重要圖錄記載過、有沒有重要收藏家收藏過、作品來源等等,而我希望在傳統藝術界學到的東西可應用到新的環境中,例如Web 3.0、甚至NFT和數碼藝術的世界。告訴觀者,除了作品的來源,其實還有一套標準可以令到我們更加容易明白數碼藝術的內在價值。如果我們看破表面的炒作,就可以看到多一些關於數碼藝術背後的高科技、程式與技術等,而這些都需要令觀眾慢慢去學習和接受。


  編輯H:如何克服及說服大家認識和接受數碼藝術的世界?


  伍常Heiman:最直接就是我們能否提供一個好的配套,首先,有沒有好的環境和場地;第二,有沒有足夠的技術支援,例如今次是和LG合作,去展示一些數碼藝術、NFT等作品;第三,有沒有一些銷售渠道,而我們今次都繼續和蘇富比合作,加上有一班擁躉,所有不同的因素組合在一起,會令到整件事較完整,由此,藝術家和藏家對我們都會有更多信心。

 

下一頁:#連接時代的載體


#連接時代的載體

 


  編輯H:從事電影、動畫製作多年,相信數碼藝術於你而言,不是一件由零開始,或十分挑戰性的媒介,你如何根據過往經驗在數碼藝術中尋找突破?


  黃宏達Victor:攝影和畫作是定格於某個時刻,有時定格有定格的好處,但如果一件藝術品,可以和你同步,好像也不錯!獅子山代表香港的精神,我在香港土生土長,和大家風雨同路,那麼風雨同路可不可以變成風雨同步呢?腦海中的靈感一下湧現,出現了一個獅子山的畫面;畫面中有雲、有時會下雨、有時能見度又很高,如果將這個畫面放在畫作裡,又如何同步呢?


  其實很多數據大家都能在天文台找到,例如雲量、吹甚麼風、天氣怎麼樣,若將這些數字實時顯示在畫面上,還挺有趣的;我小時候有哮喘,那麼空氣的質素就影響很大,所以我特意放了一個特別的指數在內,就是我們經常說的pm 2.5。懸浮粒子有一個密度,若達到500的指數,已經會危害健康,如果有一天達到500,那麼這幅作品就會白茫茫一片,就算有一天達到200多的指數,畫面也會消失一半,而這些實時的數據還可以繼續發展下去。

 

黃宏達 Victor Wong, 《風雨同步》(Stand by You Sunny, Rainy, Thundery, Foggy)


  編輯H:做電影視覺效果和做數碼藝術,差別很大嗎?怎看待兩者之間的藝術成分?


  黃宏達Victor:我們經常談觀感,即是視覺、聽覺、觸覺,從藝術家出發點來說,就是他感受到這個世界時,他想說的話。電影也是藝術,導演想說甚麼故事,怎麼去講故事,與藝術家希望透過作品將想說的呈現出來,都是一個storytelling的過程與做法。在創作過程中,硬件與想法,我選擇後者。創作過程有好多不同的想法,但未必每個想法都可以在同一件硬件裡呈現,比如這次展出的《無限之零》(Infinity Zero),它是一件數碼雕塑作品,雕塑的歷史很悠久,但雕塑不一定是立方體的,我的想法是如何將雕塑與影像結合。這件作品呈現了一個循環的效果,就好像一個狀態,在一個沒有彼岸的海中游來游去,數碼藝術作為媒介,同樣是一個藝術家表達對世界的看法,同時也可以與觀眾找到連接點。

 

黃宏達 Victor Wong, 《無限之零》( Infinity Zero), LED Sculpture

 

下一頁:跳出框架,與人互動

 


#跳出框架,與人互動

 


  編輯H:數碼藝術似乎無法擺脫銀幕,在你的作品中,不難看到以裝置形式呈現的方式,你是如何擺脫一個又一個的框架?

  朱力行Henry:作為一個新媒體藝術家,一開始就要面對一個好大的命題——作品就存在於「16:9」、「9:6」或「1:1」的框框裡,某程度是放棄了一種展示的方式,或者說無能力去控制,因為當我賣了條影片給別人,對方用甚麼方法展示我們無法控制。我以往有好多作品都嘗試擺脫這個框框,今次有件作品叫《F10W3E》,概念是一個未來的世界,一個沒了花的世界,繼而重新想像花是怎樣的,就像我們現在想像恐龍一樣,有種末世荒涼,種淒美的感覺;作品結合於未來和大自然,當中值得提及的是,用了一個圓形的屏幕去展示,另外還找來了Batten and Kamp的設計組合合作,他們幫我設計了一個綠色的大理石底座,結合上面的圓形LCD,其實已經打破了NFT的虛擬,因為它既是數碼藝術,同時也是雕塑。

 

Henry Chu x Batten and Kamp, 《F10W3R》
LED display with generative video, green marble, 3Dprinted resin,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components


  編輯H:曾看過你不同的作品,大多以互動形式出現,例如去年在Digital Art Fair展出的一件作品——根據虛擬貨幣實時變動而運行《區塊鏈鋼琴》,又甚或早前由Audemars Piguet委託的視聽及動力互動裝置《Wind Piano》,從這些作品中,不難見到一個元素——人,要人的參與,這件作品才有後續的故事,能說說為人在你的作品中是甚麼角色嗎?

  朱力行Henry:人在我作品中是重要的因素,因為作品是做給人看的。我知道藝術的光譜很寬,可以很純、很理性,也有些滿富情感,我介乎於兩者之間,而這跟年齡與成長有關。年輕時,我比較冷酷,加上我自己又不是讀藝術、設計,我讀的是電子工程,對於表達自己沒有一個想法,就算要表達,也會偏向於一些現象、數據、技術有關的東西,但慢慢年長,我開始發現自己有東西想表達,就算放一千條線在這,我也想擺放一個情感在內。比如說這個叫《花花世界》的作品,它是模擬一萬朵花,在一個世界地圖的池塘裡,那些花怎麼飄流而產生一個新的世界地圖;其實這講的就是人,因不同的原因,大家在不同的地方漂流,從而誕生一個問題——究竟哪裡是家?作品中,花的顏色是根據地圖而來,其實有少許反映我們的膚色,我們的膚色是不是很重要呢,到最後還不是混在一起?

 

Digital Art Fair Xperience

日期:即日起至11月6日

場地:中環皇后大道中59至65號泛海大廈地下及一樓

門票:$280,按此處購票

查詢:https://www.digitalartfair.io/zh/fair-2022

28/05/2024

建盞由丫環變貴婦?談建盞的前世今生:何時開始水漲船高?如何欣賞建盞之美?

#古董 #瓷器 #拍賣 #天目盞 #油滴天目盞 #兔毫 #Art & Culture

  2016年9月15號,紐約佳士得舉辦「古韻天成——臨宇山人珍藏」專場拍賣會,其中一件拍品「南宋建窯油滴天目盞」以150至250萬美元的估價上拍,最終以1,170萬美元成交,創造出建盞的世界拍賣紀錄。

 

  上世紀九十年代,大量南宋建盞湧進香港和澳門,落腳上環永吉街誠利商場和澳門爛鬼樓地攤,價格由數百至數千港元一隻不等,只有非常特別的建盞才會叫價接近一萬港元,叫價超過一萬港元的建盞,我當年未見過。

 

南宋建窯油滴天目盞

紐約佳士得

 

  最名貴的建盞,當然是油滴天目盞。油滴天目盞我只在書本上見過。其他的建盞,主要是兔毫盞和褐色或黑釉盞。銀毫或日本人稱之為禾目天目的建盞,偶然在市場上現,但價格卻不高,只在一萬幾千港元一隻之間。油滴天目盞從來沒有在市場出現過,直至2016年9月15號。

 

  當年的出土建盞,因為數量眾多、價格便宜,因此幾乎沒有假貨,收藏小白也很容易以非常低的價格買到一件真品。三十多年後的今天,建盞卻變得有點高不可攀,原因何在?

 

  臨宇山人的油滴天目盞带動建盞價格上升是一個主要因素。另一個主要因素是拍賣行業積極參與拍賣建盞!或者很多年輕的讀者不知道,二、三十年前建盞鮮在大拍出現,遑論如今天一樣,幾乎每一場拍賣都見到它的芳踪!

 

  建盞在南宋時代大量燒造,與宋代五大名窯相比,本來只是丫環,是不少平民百姓的收藏品,但自從油滴天目盞以天價成交之後,建盞市場水漲船高,一隻普通的兔毫建盞叫價上升至十萬八萬港元。銀毫或禾目天目的價格更是不得了,有收藏家出價幾十萬港元也找不到一隻!

 

  建盞價格飊升之後,大量巧立名目和新仿建盞便開始在市場上出現,應了「瘦田無人耕,耕開有人爭」之說!

 

  銀毫或禾目天目盞是窯工刻意燒造的,油滴天目盞卻是在機緣巧合之下出現,傳世品因此極少,能以天價成交自有其道理。

 

  丫環雖然變了貴婦,品相好的建盞還是有收藏價值的。建盞的胎因為含鐵量高,因此墜手;深黑色的又比褐色的美,因此收藏價值比較高;碗心要在正中間位置;兔毫以平均分佈在盞內外牆為最佳。這是一般而言的建盞審美標準。

 

南宋建窯油滴撇口盞

香港佳士得

 

  2017年4月4日,另一隻「南宋建窯油滴撇口盞」在香港佳士得上拍,估價700,000 - 900,000港元。最終流拍!

 

  同樣是油滴天目盞,一隻以大約9,000萬港元成交,另一隻以低估價上拍,最終竟然流拍,令一般藏友摸不著頭腦!

 

  拍品的來源固然重要,但拍品本身是否開門更加重要。來源顯赫的拍品不一定真,沒有來源的拍品不一定假,但拍品估價太低總是有點耐人尋味之外,亦不合常理!照說珠玉在前,佳士得的專家最少給出一個一千幾百萬港元的估價才算合理。他們沒有這樣做,是故意放大漏,還是意圖渾水摸魚?

 

  我在上文說過,傳世油滴天目盞絕無僅有。一隻重器「南宋建窯油滴撇口盞」不放在大拍,香港佳士得卻將它放在小拍,一般藏友信心盡失、資深收藏家心存疑慮,似乎是無可避免。

 

  拍品的工藝太過規整和沒有歲月的痕迹,是它的致命傷。買家抱著一個食少多教訓的心態看待「南宋建窯油滴撇口盞」,我認為是聰明的!

 

#Guerlain彩妝教室 #Watches and Wonders 2023 #Art Basel 2023 #接吻 #男男女女 #artmonth #Watches & Wonders 2022 #Watches #2022vdaylove #2021xmaslove #2021xmasgift #腹部繃緊 #北宋汝窯器 #親密 #Gym Come True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