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 Living

14/12/2022

Beeple《人類一號》於M+焦點空間展出:無止境的行走是不停的進步?

#藝術 #NFT #Beeple #人類一號 #M+ #Artcation #數碼藝術 #數碼 #Digital Art #Art & Culture

  Beeple is in Town!

 

  自從數碼作品《每一天:前5000天》在佳士得以6,900萬美元天價成交後,NFT就正式進入大家的眼簾。那股風潮吹得有多誇張,也不用再重複了,而當中總會聽到一個詞——不可逆轉。NFT的興起,無疑帶來不少爭議,有人歡喜有人愁;但無可否認,無論對NFT的認識有多深,它已然成為討論的話題及趨勢之一。而《每一天:前5000天》的創作者Beeple也自然成為了數碼藝術、NFT的半個代名詞。

 

Beeple,《人類一號》,2021年。

四頻道數碼錄像雕塑(彩色、無聲)、拋光鋁及桃花心木支架。動態非同質化代幣。

 

  繼《每一天:前5000天》(Everydays:The First 5000 Days)後,Beeple也相繼推出不同的數碼作品;相隔不到一年,他的另一件作品《人類一號》(Human One)又再上拍場,以9,180萬美元成交,是目前位列第四的高價NFT。與《每一天:前5000天》不同的是,《人類一號》結合了實體與數碼,以雕塑的形式展現。作品中,一個身穿太空衣的人,在一個裝設了四面LED屏幕旋轉的箱子中,無間斷行走。與之同時,他身後的景觀也在變化,宛如踏上了無盡的旅途。

 

 

  Beeple本名為邁克.溫克爾曼,是一位數碼藝術家和設計師,喜以荒誕、科幻、流行文化、諷刺等元素為主,過去十多年間,一直都有參與數碼藝術的創作,但2021年無疑是他的一個重大轉捩點。Beeple曾與佳士得一名NFT expert Noah Davis在訪問(https://www.christies.com/features/beeple-gets-real-with-human-one-11940-7.aspx?sc_lang=zh)中提及他是如何認識NFT,以及NFT是怎麼改變他的數碼創作,當中包括《人類一號》的靈感來源。

 

  《人類一號》於日前在M+的焦點空間展出,簡約的清水混凝土之下,只有一個無止境行走的「旅人」,儘管沿途風景變幻,偶爾還是散發一絲獨孤感。Beeple也現身分享,他表示「無止境」是隱喻人類一直以來的進步,數碼和實體的界線也愈來愈模糊……

 

 

「Beeple:人類一號」展覽

 

日期:2022 年 12 月 9 日至 2023 年 4 月 30 日

地址:西九龍博物館道38號 M+ Cultural District

地點:M+博物館——焦點空間

門票:訪客可憑 M+標準門票入場參觀

 

28/05/2024

大館當代美術館展覽:「布魯斯.瑙曼」——不以刻畫美為創作的職責

#藝術 #布魯斯.瑙曼 #Bruce Nauman #皮力 #展覽 #策展人 #Art & Culture

  對於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見解與追求。而對於美國藝術家布魯斯.瑙曼(Bruce Nauman)而言,美並不是他的創作中,首要追求的東西。

 

  大館當代美術館於這個夏季帶來了藝術家布魯斯.瑙曼的大型個人展覽,由卡洛斯.巴薩爾多、卡羅琳.布爾喬亞、皮力策劃。這位正值83歲的藝術家自60年代起,已備受推崇;2009年更獲得威尼斯雙年展金獅獎,同年被紐約時報稱為「藝術家中的藝術家」。布魯斯.瑙曼的創作媒體甚為廣泛,從雕塑、霓虹燈、行為藝術到攝影、錄像、繪畫、版畫等,涵蓋平面、立體與不同的感官體驗,這次展覽展出了35件作品,由60年代至今的作品,橫跨藝術家創作生涯的大半生。

 

  「我知道有些藝術家為了美而創作——他們會設法製造美的事物。他們會被美的東西感動,並視之為自己的職責:去為他人提供或創造美的事物。但我不是這樣創作的。」——布魯斯.瑙曼

 

  不以美為靈感,只因布魯斯.瑙曼對美的理解不同。日落、鮮花、風景不會感動他去創作;相反,人世間的沮喪卻成了他作品中的主線,「搞不懂人們如何會拒絕互相理解,人對人怎麽可以如此殘酷。」

 

  在眾多展出作品中,或許可以從三件大型雕塑中,找到線索。走進一樓的展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動物金字塔》(1989)。這件作品由17個真實大小的現成動物標本翻模疊成,高達12英尺,階梯式的結構由大型動物至小型動物層層遞升,驟眼看帶著嘉年華中的狂歡氣息。但走進些許,可以看到動物均被剝去珍貴的毛皮和頭角,喪失了特徵。作品中的「動物」被鐵架支撐著,還有金屬絲線與膠帶固定,讓其形成眼前的金字塔形態。頂端的狐狸倒懸在鹿之上,其形態說不出是掙扎過後的死亡,還是死後才被懸吊上去。策展人皮力解釋,作品聚焦於美國如何開發西部和印第安人的一種狂歡,而這個暴力的問題至今仍存在。

 

《動物金字塔》(1989)
© 2024 布魯斯.瑙曼/紐約藝術家權利協會(ARS)

 

  順著水聲,來到一牆之隔的空間,裡面是作品《三頭噴泉(朱麗葉、安德魯、林德)》(2005)。皮力分享,這件作品談論的是人的傷害感。大水池上,懸吊著三顆頭顱,這三顆頭顱均翻模至三位藝術家。「他們」被戳得千瘡百孔,但噴出來的水卻又是清澈的,形成了一種反差。皮力憶起布魯斯.瑙曼的一句名言——每個藝術家都應該是一個閃亮的噴泉,「說的就是藝術家不斷地要把這種社會賦予他的傷害、剝奪感,轉化為一個美好的呈現。」

 

《三頭噴泉(朱麗葉、安德魯、林德)》(2005)
© 2024 布魯斯.瑙曼/紐約藝術家權利協會(ARS)

 

  在旁的是藝術家創作於1981年的《南美之圈》。作品由一個大型金屬圓環和一張座椅組成,從天花板懸吊而下。藝術家將兒童遊戲中的「音樂椅」轉化為酷刑的座椅,以回應八十年代的政治酷刑。作品帶著強烈的形式感,從媒介、形狀、空間,以及與人產生的來看,都能找到些許藝術家早期受極簡主義影響下的意味。但比起以材質、形式為主的極簡主義,作品中多了些文本。那懸吊於半空的大型金屬圓環正值視線水平線,被遮擋的視線宛如被蒙著雙眼的感覺。皮力形容,「那張被打翻的座椅就像一個備受酷刑的人,雖然人不在場,還是能感覺到一種傷害感。」

 

  劉以鬯在〈吵架〉中,是這樣寫下破碎與凌亂 ——「這嘹亮的電話鈴聲,像大聲呼救的女人得不到援救,沉人水中,復歸寧靜。突然響起的電話鈴聲固然可怕;寧靜則更具恐怖意味。寧靜是沉重的,使這個暢開著窗子的房間有了窒息的感覺。一切都已失卻重心,連夢也不敢闖入這雜亂而陰沉的現實。」,就算沒有勾勒主人翁的實質存在,卻不代表傷害不存在,而那座椅上的留白也將答案交給了觀者。

 

《南美之圈》(1981)
© 2024 布魯斯.瑙曼/紐約藝術家權利協會(ARS)

 

  展覽中,還有不少布魯斯.瑙曼如何運用身體去探索與自身的關係,以及與他人之間的關係;以及他於60年代開始,如何運用錄像作品為媒介的先創性。上述的三件雕塑作品只是展覽的一部分,但卻讓觀者看到藝術家的另一面——他與外界以及社會關係。皮力表示,「布魯斯.瑙曼的偉大在於,他不是關注一種微觀的政治主張,而是這種政治議題背後的人類狀況。」在布魯斯.瑙曼作品中,並沒有過於複雜的語言,反而是直白的控訴著被美化及掩蓋的問題,「而他就是用最簡單的方式讓你去思考。」

 

「布魯斯.瑙曼」(Bruce Nauman)

日期: 2024 年 5 月 15 日 - 8 月 18 日

時間:星期二至日 11am–7pm|星期一閉館

地點:大館賽馬會藝方及 F 倉展廳

門票:現場 HK$120(成人)| HK$60 (優惠) | HK$170 (家庭門票) /網上 HK$120(成人)| HK$60 (優惠) | HK$170 (家庭門票)

 

#Guerlain彩妝教室 #Watches and Wonders 2023 #Art Basel 2023 #接吻 #男男女女 #artmonth #Watches & Wonders 2022 #Watches #2022vdaylove #2021xmaslove #2021xmasgift #腹部繃緊 #北宋汝窯器 #親密 #Gym Come True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