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 Living

24/11/2023

藝遊西九文化區!大熱音樂劇「大狀王」再度上演、激浪派代表「彩虹藝術家」靉嘔展覽

#靉嘔:虹 虹 虹 #藝術 #展覽 #戲劇 #戲曲中心 #M+ #大狀王 #Art & Culture #xmas2023 #xmasplay2023

  隨著西九海旁的聖誕樹亮起了燈,屬於節假日的粒子頓時從空氣中散開來。在感嘆時間又帶走了一年的光陰之際,也不禁地沉浸在海風與暖陽的氛圍中,感受它的流逝。西九文化區是編者週末或閒暇時候的首選,不管是那裡的海風草坪,還是M+博物館、故宮文化博物館、戲曲中心的展覽、話劇,都能讓平日裡急促又緊張的生活感,暫且拋開一邊,享受一刻心靈靜謐。在節假日到來之際,不妨看看年末有甚麼展覽、劇目,為周末閒暇注入一絲愜意與靈感!

 

西九文化區 x 香港話劇團:《大狀王》

 

Images Courtesy of West Kowloon Cultural District Authority
 圖片由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提供

 

  喜歡話劇的你,相信對去年上演的原創粵語音樂劇《大狀王》不會陌生。這部音樂劇首演橫掃了第31屆香港舞台劇獎的十個奬項,成為歷屆獲獎最大的製作,後來更徇眾要求加場演出!然而,還是不幸錯過了劇目,不妨留意香港話劇團和吸取中心的動態——《大狀王》今年將原班人馬重演!

 

Images Courtesy of West Kowloon Cultural District Authority
 圖片由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提供

 

  《大狀王》以《審死官》為靈感,將經典粵劇改編為音樂劇搬上舞蹈,以精彩的公堂對薄戲展開帷幕。故事講述廣東狀王方唐鏡助紂為虐、黑白顛倒,冤情導致六月飛霜,更因此惹來厲鬼纏身索命。為了保命,方唐鏡決定洗心革命。然而,劇本又怎會如此平淡,其中的大反轉相信也會觀眾帶來了驚喜,讓生死、善惡所延伸的人生無常、一念之間等話題表達得更淋漓盡致。

 

  再者,《大狀王》的幕後班底亦不容小覷,集合了作曲家高世章、作詞人岑偉宗、編劇張飛帆及導演方俊杰,將鬥智鬥力的故事情節,融入扣人心弦的歌曲詞中,由一眾演員傾力演出。其實《大狀王》能順利公演,可謂歷經磨難。還記得2019年預演後,在2022年便正式公映,期間卻又因疫情關於兩度剎停,但好的作品總是會發亮的,也應該被人看見!

 

Images Courtesy of West Kowloon Cultural District Authority
 圖片由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提供

 

*演出全長約3小時,包括15分鐘中場休息

 

《大狀王》場次

2023年11月30日(星期四)晚上7時45分

2023年12月1至3日(星期五至日)晚上7時45分

2023年12月6至8日△(星期三至五)晚上7時45分(△12月8日為「信興集團贊助專場」,門票不設公開發售。)

2023年12月9至10日(星期六至日)晚上7時45分

2023年12月12至17日(星期二至日)晚上7時45分

2023年12月19至21日(星期二至四)晚上7時45分*

2023年12月23日(星期六)晚上7時45分*(加場)

2023年12月24日(星期日)下午3時*(通達專場,設有粵語口述影像)

 

門票:$680、$520、$360 | 門票於「撲飛POPTICKET」公開發售

地址:戲曲中心大劇院

查詢:香港話劇團

 

M+博物館:「靉嘔:虹 虹 虹」

 

靉嘔,《虹 虹 虹》,1999年,塑膠彩布本,M+,香港,Ann Tranqui和Hossein Zaimi捐贈,2023年,收藏程序尚待完成
©靉嘔,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繼九月的「M+希克藏品:別傳」開幕後,等到12月中旬,M+博物館將會有新展覽開幕。這次帶來了「靉嘔:虹 虹 虹」,聚焦「彩虹藝術家」靉嘔於1950年代初至2000年代創作,合共約為60件。靉嘔本名飯島孝雄,1931年出生於日本茨城。靉嘔的創作受二次世界大戰和激浪派的影響,他於1958年移居紐約,加入當時活躍度前衛藝術團體,成為激浪派的一分子,與白南準、小野洋子、喬治‧馬修納斯等先鋒藝術家一起合作了多件觀念藝術作品。彩虹常見於他的作品中,只因他相信,藝術應盡可能普及大眾,而不是高不可攀的。彩虹對他而言,就是色彩,即是光譜。而他認為,這種色彩、光譜對繪畫也是極為重要的,於是展開了對顏色的探索。遠看他的作品,大多會被彩虹色調所吸引,但細看下,漸變的彩虹色有高超過一百種色調。展覽囊括了藝術家的早期作品,及其演變過程。展出作品包括藝術家在激浪派時期最著名的創作《指盒》,這是探討他早期藝術生涯的部分;隨後還有一系列為人熟知的彩虹作品等,除了靉嘔的作品,同場也會陸續展出其他激浪派藝術家的精選作品。

 

靉嘔《愛》,1987年,絲網印刷,由藝術家借出
©靉嘔,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靉嘔《愛》,1954年,油彩、合板,由Jean-Marc Bpttazzi借出
©靉嘔,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日期:2023年12月15日

地點:M+文化博物館包陪麗、渡伸一郎展廳

 

M+幕牆全新委約作品《成長之柱》

 

《成長之柱》,2023年,相片由特羅拉馬提供

 

  在博物館之外,一樣可以感受到藝術的氛圍。那就是M+幕牆上的委約作品,現在正在展出的是來自印尼的藝術家團體特羅拉馬的創作——《成長之柱》。這個團體的成員包括菲比‧貝比羅斯、赫伯特‧漢斯和路迪‧哈圖瑁拉,他們從個人檔案中,挑選不同的物件、錄像和圖像,這些東西可能源自家庭、生活,也可能橫跨過去與現在,並將其拼湊在一起,就如Collage一般,又像蒙太奇似的,以符號和圖像反映出生活的種種。作品將幕牆變為紀念碑一般,挑戰並探索大眾對於紀念碑的傳統概念與意義。而作品的展示方式亦相當有趣,畢竟個人檔案中的物品或記憶應是私人的、個人化的,現在卻如此公開向大眾展出,打破私密與公共的界限與關係。除了幕牆上的作品,M+亦會舉辦一系列動畫製作工作坊,作為該作品的延伸活動。

 

《成長之柱》截圖,2023年,相片由特羅拉馬提供

 

《成長之柱》截圖,2023年,相片由特羅拉馬提供

 

日期:2023年10月6日至12月31日

放映時間:星期一至星期日19:00–21:00*

地點:西九文化區M+幕牆

28/05/2024

大館當代美術館展覽:「布魯斯.瑙曼」——不以刻畫美為創作的職責

#藝術 #布魯斯.瑙曼 #Bruce Nauman #皮力 #展覽 #策展人 #Art & Culture

  對於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見解與追求。而對於美國藝術家布魯斯.瑙曼(Bruce Nauman)而言,美並不是他的創作中,首要追求的東西。

 

  大館當代美術館於這個夏季帶來了藝術家布魯斯.瑙曼的大型個人展覽,由卡洛斯.巴薩爾多、卡羅琳.布爾喬亞、皮力策劃。這位正值83歲的藝術家自60年代起,已備受推崇;2009年更獲得威尼斯雙年展金獅獎,同年被紐約時報稱為「藝術家中的藝術家」。布魯斯.瑙曼的創作媒體甚為廣泛,從雕塑、霓虹燈、行為藝術到攝影、錄像、繪畫、版畫等,涵蓋平面、立體與不同的感官體驗,這次展覽展出了35件作品,由60年代至今的作品,橫跨藝術家創作生涯的大半生。

 

  「我知道有些藝術家為了美而創作——他們會設法製造美的事物。他們會被美的東西感動,並視之為自己的職責:去為他人提供或創造美的事物。但我不是這樣創作的。」——布魯斯.瑙曼

 

  不以美為靈感,只因布魯斯.瑙曼對美的理解不同。日落、鮮花、風景不會感動他去創作;相反,人世間的沮喪卻成了他作品中的主線,「搞不懂人們如何會拒絕互相理解,人對人怎麽可以如此殘酷。」

 

  在眾多展出作品中,或許可以從三件大型雕塑中,找到線索。走進一樓的展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動物金字塔》(1989)。這件作品由17個真實大小的現成動物標本翻模疊成,高達12英尺,階梯式的結構由大型動物至小型動物層層遞升,驟眼看帶著嘉年華中的狂歡氣息。但走進些許,可以看到動物均被剝去珍貴的毛皮和頭角,喪失了特徵。作品中的「動物」被鐵架支撐著,還有金屬絲線與膠帶固定,讓其形成眼前的金字塔形態。頂端的狐狸倒懸在鹿之上,其形態說不出是掙扎過後的死亡,還是死後才被懸吊上去。策展人皮力解釋,作品聚焦於美國如何開發西部和印第安人的一種狂歡,而這個暴力的問題至今仍存在。

 

《動物金字塔》(1989)
© 2024 布魯斯.瑙曼/紐約藝術家權利協會(ARS)

 

  順著水聲,來到一牆之隔的空間,裡面是作品《三頭噴泉(朱麗葉、安德魯、林德)》(2005)。皮力分享,這件作品談論的是人的傷害感。大水池上,懸吊著三顆頭顱,這三顆頭顱均翻模至三位藝術家。「他們」被戳得千瘡百孔,但噴出來的水卻又是清澈的,形成了一種反差。皮力憶起布魯斯.瑙曼的一句名言——每個藝術家都應該是一個閃亮的噴泉,「說的就是藝術家不斷地要把這種社會賦予他的傷害、剝奪感,轉化為一個美好的呈現。」

 

《三頭噴泉(朱麗葉、安德魯、林德)》(2005)
© 2024 布魯斯.瑙曼/紐約藝術家權利協會(ARS)

 

  在旁的是藝術家創作於1981年的《南美之圈》。作品由一個大型金屬圓環和一張座椅組成,從天花板懸吊而下。藝術家將兒童遊戲中的「音樂椅」轉化為酷刑的座椅,以回應八十年代的政治酷刑。作品帶著強烈的形式感,從媒介、形狀、空間,以及與人產生的來看,都能找到些許藝術家早期受極簡主義影響下的意味。但比起以材質、形式為主的極簡主義,作品中多了些文本。那懸吊於半空的大型金屬圓環正值視線水平線,被遮擋的視線宛如被蒙著雙眼的感覺。皮力形容,「那張被打翻的座椅就像一個備受酷刑的人,雖然人不在場,還是能感覺到一種傷害感。」

 

  劉以鬯在〈吵架〉中,是這樣寫下破碎與凌亂 ——「這嘹亮的電話鈴聲,像大聲呼救的女人得不到援救,沉人水中,復歸寧靜。突然響起的電話鈴聲固然可怕;寧靜則更具恐怖意味。寧靜是沉重的,使這個暢開著窗子的房間有了窒息的感覺。一切都已失卻重心,連夢也不敢闖入這雜亂而陰沉的現實。」,就算沒有勾勒主人翁的實質存在,卻不代表傷害不存在,而那座椅上的留白也將答案交給了觀者。

 

《南美之圈》(1981)
© 2024 布魯斯.瑙曼/紐約藝術家權利協會(ARS)

 

  展覽中,還有不少布魯斯.瑙曼如何運用身體去探索與自身的關係,以及與他人之間的關係;以及他於60年代開始,如何運用錄像作品為媒介的先創性。上述的三件雕塑作品只是展覽的一部分,但卻讓觀者看到藝術家的另一面——他與外界以及社會關係。皮力表示,「布魯斯.瑙曼的偉大在於,他不是關注一種微觀的政治主張,而是這種政治議題背後的人類狀況。」在布魯斯.瑙曼作品中,並沒有過於複雜的語言,反而是直白的控訴著被美化及掩蓋的問題,「而他就是用最簡單的方式讓你去思考。」

 

「布魯斯.瑙曼」(Bruce Nauman)

日期: 2024 年 5 月 15 日 - 8 月 18 日

時間:星期二至日 11am–7pm|星期一閉館

地點:大館賽馬會藝方及 F 倉展廳

門票:現場 HK$120(成人)| HK$60 (優惠) | HK$170 (家庭門票) /網上 HK$120(成人)| HK$60 (優惠) | HK$170 (家庭門票)

 

#Guerlain彩妝教室 #Watches and Wonders 2023 #Art Basel 2023 #接吻 #男男女女 #artmonth #Watches & Wonders 2022 #Watches #2022vdaylove #2021xmaslove #2021xmasgift #腹部繃緊 #北宋汝窯器 #親密 #Gym Come True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