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 Living

香港‧寶‧藏 - Alex Lai
13/07/2022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於《同賞共樂:穿越香港收藏史》,細味香港收藏家數百年文物集古選粹

#香港故宮 #故宮文化博物館 #展覽 #藝術 #中國書畫 #收藏 #Artcation #Art & Culture

  承上期,走進香港故宮展廳六,看《同賞共樂:穿越香港收藏史》,不免感慨,過去動盪百年,香港作為一個高效率貿易城市,一度擔當起護持中國文物的重要角色,並由許多有識之士參與貫穿其中,也因此,香港故宮並非北京故宮分館,而是透過人文精神及交流,展露這個城市默默建立的獨有特色。

 

 

  不論耳聞目睹,抑或口耳相傳,中環荷里活道早期的古董文物買賣活躍,造就不少知識及品味培養,中國藝術品的收藏也變得非常活躍。但有關珍品及知識一直只在收藏圈內流傳,於1960年成立的國際級文物鑒賞組織「敏求精舍」也是近年才多向公眾展示珍罕藏品,例如去年在香港藝術館舉行的「聚道傳承——敏求精舍六十周年」展覽便傳誦一時。也記得,多年前曾赴一場由歷史最悠久,在西方最具權威性的中國陶瓷研究機構「東方陶瓷學會」在Hong Kong Club舉行的座談會,不乏專業的學術研究及交流,但始終跟大眾仍保持一定距離。

 

 

  據官方資料顯示,《同賞共樂:穿越香港收藏史》是首個回顧香港收藏史的大型展覽,透過一百餘件展品,細述香港一個多世紀的中國藝術收藏活動,同時勾勒本地博物館發展的軌跡,並向一直為香港及海外觀眾弘揚中華文化精髓的收藏家、學者、博物館工作者及其他各界有心人士致意。

 

  這個展期一年的展覽分四部分,展示20世紀中葉以來,香港私人收藏逐漸傾向對外展示的歷史,包括餽贈予公共博物館、設立私人博物館,還有不時籌辦本地及海外巡迴展覽。

 

  第一部分帶引觀展者回溯20世紀初,外國商人往中國開展貿易的日子,當時糅合中西繪畫美學的「外銷油畫」興起,除了引得本地畫家爭相仿效外,錢納利(George Chinnery,1774-1852)在亞洲勾留半生寫下的風景畫也有份做成這股風潮。

 

 

下頁:香港收藏家饋贈予的文物

 

  第二部分展出香港收藏家餽贈予香港各個博物館的相關文物,反映多位圈內著名收藏家的收藏習性及風氣(只是多幅blow up的大頭照頗懾人),亦印證過去一百多年來香港與故宮的連繫,當中收藏史值得細味。

 

 

下頁:戰前戰後香港公眾博物館收藏

 

  第三部分主要展示二戰前後香港公眾博物館收藏慨況,包括香港大學馮平山博物館(現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大會堂美術博物館(香港藝術館前身)及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來自北山堂捐贈的早期藏品。值得一提,北山堂基金為香港已故知名慈善家利榮森博士於1985年成立的慈善機構,一直推動中國文化藝術,也積極支持多個教育項目,所以中文大學文物館很多展覽也不容錯過。

 

 

下頁:明清傢具、宜興紫砂壺等藏品

 

  第四部分則展示一些較為冷門如明清傢具及宜興紫砂壺等藏品,聚焦在個別本地收藏家的鑑藏之旅,以及援引的收藏風潮。有興趣者,不妨慢慢行,慢慢咀嚼,這些香港藏家及文化瑰寶背後的種種牽連,按圖索驥,閱覽香港收藏史重要一頁,知悉真正的珍貴。

 

近來少露臉、年事已高的黄無邪也有「現身」錄像談述香港藝術展示的百年變遷

香港股壇名人兼收藏家馮耀輝的私人藏館「兩依藏」館贈藏,由紫檀、黃花梨等製作的明清家具蔚為奪目

 

31/08/2022

細賞故宮藏《洛神賦圖》:從詩意濃濃、情境並茂中,感受曹植與洛神之間的淒美故事

#洛神圖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香港故宮 #國畫 #珍藏 #行書摹蘭亭序贴 #洛神賦圖 #Art & Culture

 

  朋友說,在故宮展廳8《國之瑰寶》看《洛神賦圖》,想起了蔡少芬,吾等亦然,N年前一齣《洛神》劇集,甄宓一場「七步成詩」掩面時既哭且笑的戲,廣受觀眾好評,奠定洛神這個角色的現代意義,亦大概做成不少香港人觀賞這次故宮博物院藏晉唐宋元書畫(特別展覽) 的五感連繫。

 

昔日家藏的洛神像十指纖纖,每次搬屋都讓工人很頭痕,但都禁不住讚她神態優雅。

 

  只是三國文學家曹植「七步成詩」的故事歷來備受學者質疑,除了不見於正史《三國志》外,不少學者,如郭沫若與葉嘉瑩,更提出質疑,加上收錄曹植作品的《曹植集》或於南宋早期散佚,其他文人亦多從《世說新語》引述《七步詩》,可算美麗誤會。

 

  說回畫,多年前購入趙廣超《筆紙中國畫》一書,早看過對《洛神賦圖》的介紹,神為之奪,只是後來到北京故宮,並未有緣欣賞,所以特別期待這次機會。

 

 

  作為特別展覽第二期展出至9月4日的15件「國寶」,均為國家一級文物,而千古名作《洛神賦圖》最受關注。曹植在《洛神賦》中創作了一個自己與洛神之間的淒美故事,千年以來感動無數人。

 

  洛神來自古代神話,本為伏羲女兒,卻在洛水中溺斃,化為洛水之神。曹植在《洛神賦》裏描寫他在洛水邊與洛神相遇復離別的過程,充滿驚嘆、欣喜、悵惘與哀傷。

 

 

  東晉顧愷之(346 – 407)筆下《洛神賦圖》就是描繪這個集不同時空的情境傳說,並置於同一幅長卷中,創立這個傳統範式,所以被譽為「中國繪畫始祖」。

 

  這個展出版則為北宋摹本,也屬長卷,長逾5.7米,從右至左依序共分「邂逅」、「定情」、「情變」、「分離」和「悵歸」五段,對應上文提及曹植離開京城回封地、途經洛水時寫下的《洛神賦》。

 

 

  仔細端看,畫中呈現的南北朝畫作特徵「人大於山,水不容泛」,還有神還原顧愷之的高古游絲描,即是用中鋒筆尖圓勻細描,表現絲絹衣紋的圓潤感,也見於顧愷之另一名作《女史箴圖》上。

 

 

  這圖像記述一見鍾情的欣悅,但更多是描劃跟愛人離別後的憂戚與惆悵,尤其在第三至第五段的〈備駕〉、〈離去〉和〈夜坐〉中,層層漸次疊進,表現漸行相遠的無奈,雖有隨身侍從在側,但褪不掉孤寂、追憶與感嘆,連繫著《洛神賦》中「浮長川而忘反,思綿綿而增慕。」的深意,勾起我們對曹植和洛神有何結局的浮想,也難怪在乾隆皇帝的「眷顧」下題寫「妙入毫顛」,不亞於一眾花生友。

 

 

  除了《洛神賦圖》外,還有唐代書法家虞世南(558 – 638)的《行書摹蘭亭序贴》,與南宋 馬遠《十二水圖》,值得駐足細看。後者除個別幅寫有少許岩岸外,其它留白,沒有任何景色,簡煉質樸,描寫不同姿態的水,表現出種種空茫意境,細賞極雅。

 

 

  錯過這次至少再等它睡三年,我就決定先少睡一會趕去看看吧。

 

#Guerlain彩妝教室 #Watches and Wonders 2023 #Art Basel 2023 #接吻 #男男女女 #artmonth #Watches & Wonders 2022 #Watches #2022vdaylove #2021xmaslove #2021xmasgift #腹部繃緊 #北宋汝窯器 #親密 #Gym Come True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