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 Living

香港‧寶‧藏 - Alex Lai
06/12/2023

回顧梅艷芳既精彩又跌岩的人生:從歌壇到影壇,看梅姐的本色演出、百變造型

#Art & Culture #Artcation #展覽 #梅艷芳

  接上期跟IG @anita.mui_ 版主舒詠晨(筆名)關於梅艷芳音樂的精彩訪談後,透過戲院銀幕,繼續追懷這位至情至性的香港女兒,既然她一出場便有戲,將「百變」從MV、音樂特輯帶到電視劇與電影的演繹,還橫跨整整兩個十年,看看梅姐如何由80年代的「本色演出」,承襲前人與相關時代脈絡,到後來逐漸創立獨樹一幟的演技風格,涉獵各式文本戲種,佔影壇一重要席位,晉身影壇傳奇,成就不比樂壇遜色。

 

 

A: Alex | 舒:舒詠晨

 

  A:這可能是個哲學問題——梅艷芳是唱而優則演,抑或演而優則唱?多首MV、音樂特輯中的她,是如何「演」?

 

  舒:我覺得優秀的歌手和演員具備的能力是有共通之處的,都需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和情感觸覺,也需要細膩而真摯的表演能力,將領悟到的感覺透過聲音、表情、動作表現出來,可說是同宗同源。

 

  梅艷芳的舞台演出很戲劇化,她不只是把歌唱出來,還有整套視覺效果來配合。她八十年代的形象設計師劉培基就曾說,當梅艷芳收到新歌曲,她會研究在舞台上該如何演繹,甚麼動作、甚麼舞步最能展現歌曲的意境和旋律節拍。就此看來,梅艷芳一直都不僅是唱歌,還把歌「演」出來,所以 MV 中的演出是她一貫演出方式的自然延續。

 

  我很喜歡看梅艷芳八十年代由無線電視拍攝的 MV,無線那時的 MV 佈景道具都不算太精緻,甚至有點粗陋,但梅艷芳的精彩演出搭夠有餘。例如那個當年震撼全城的《烈焰紅唇》MV,大部分場景不過是一塊布幕一張凳,但有性感的「菠蘿釘」胸衣和梅艷芳的誘惑演繹,卻是恰到好處。

 

  梅艷芳不論是歌唱還是演戲都有一種特質:真摯而直接。她在音樂上的拍檔倫永亮形容梅艷芳的演繹很直接,不炫技、不造作、不扭擰,將感情直接唱出來,所以動人。我想她演戲也是這樣。雖然她沒有接受過正規演戲訓練,但憑她的豐富經歷、敏銳觀察和真摯表達,將唱歌的演繹模式轉化到演戲,算是唱而優則演吧。

 

 

  A:近月重溫梅艷芳系列電影,你最喜歡或欣賞哪一套?為甚麼?

 

  舒:我很喜歡《審死官》!《審死官》應該算是一套超級經典港產笑片吧。

 

  我常覺得喜劇是很難演得好的,一個喜劇演員的演出惹笑與否要看其個人魅力、對對白的掌握、喜劇節奏、身體語言等,還要看和戲中拍檔的火花,所有方面都要恰到好處才能成就一齣優秀的喜劇。喜劇女演員尤其難當,很多港產喜劇中的女主角要不是擔當男性玩物,就是要扮醜、扮蠢,是被調侃嬉笑的對象。

 

  梅艷芳是一個例外,她的喜劇節奏精準,演來很放得開,身體語言一流,氣派亦夠和如周星馳這些魅力非凡的男演員抗衡,自身的「霸氣」形象亦免她淪為玩物,她演喜劇實在出色,而《審死官》搞笑得來,故事諷刺時弊發人深省,所有元素皆完美交織,絕對是梅艷芳其中一次最佳的演出。跟她相似的香港女演員只有鄭裕玲,據說宋夫人一角本來就是屬意鄭裕玲來演,絕非無因。

 

(下頁續)

 

  A:梅艷芳唯一擔綱演出的電視劇《香江花月夜》,與老戲骨曾江、李香琴演對手戲也沒有比下去,在21世紀的今天看來,那是一股甚麼跨世代能量?

 

  舒:我相信才華與實力是能跨越世代的,不同年紀和活在不同年代的演員有其風采和演繹方式,各人將自己最好的表現放進戲裡面就會成就出色的作品,這不論在《香港花月夜》的八十年代還是今日都是真理。

 

 

 

  A:梅艷芳演過李碧華筆下妓女、間諜這些邊緣角色,是甚麼承托她對揣摩這些角色的百變與熟練?

 

  舒:我想這是和梅艷芳的個人特質有關。先有她在歌壇上已經鞏固的百變形象,她的「壞女孩」、「妖女」等的叛逆狂放,和「似水流年」式的滄桑哀怨,配合她的歌女身世,都為作家們提供很豐富的創作素材。而且她的氣質在當時芸芸女演員中甚為獨特,《川島芳子》的導演方令正就曾經說過,他和原作者李碧華皆不約而同認定梅艷芳就是演川島芳子的不二人選,若她不演,不拍也罷,因為找不到另一個一樣「冷艷狠辣霸道桀傲幽怨狂奔至情」的女人。《胭脂扣》的如花本不為梅艷芳而寫,但為電影選角時梅艷芳卻是第一人選。關錦鵬導演曾經分享過和編劇邱剛健的創作過程,他們避開梅艷芳長得不標誌的障礙,將如花寫成一個亦男亦女如夢如幻的神秘名妓,以多變的面貌將十二少迷得神魂顛倒,巧妙將梅艷芳的特質和大眾對她的印象融入於角色之中,編織出一個屬於梅艷芳的角色,絕對是神來之筆。

 

(下頁續)

 

 

 

  A:某些影評說《英雄本色3:夕陽之歌》跟1、2相比有點「爛尾」,甚至不起眼,有人更不知悉這齣電影的存在,偏偏主題曲就是《夕陽之歌》,你認為這套電影在梅艷芳的演藝以及生命歷程起著甚麼效應?

 

  舒:我覺得《英雄本色3:夕陽之歌》確實是和頭兩集不甚相干,連導演也由吳宇森變成徐克,風格手法都南轅北轍,而且珠玉在前,《英雄本色3》確實較為遜色。不過,這齣電影獨立來看還是不錯的,它是那個年代少有以女性作為強悍主角的黑幫電影,梅艷芳以大姐姿態帶周潤發「出道」,燒槍燒得比男人還帥氣,相信除了梅艷芳,沒有幾個女演員有如此魅力和氣派能和周潤發梁家輝這些陽剛味濃的頂級男演員平起平坐,算是一道香港銀壇的獨特風景。

 

  《英雄本色3:夕陽之歌》還有掀起了一次無心插柳的樂壇風波。眾所周知,主題曲《夕陽之歌》和陳慧嫻的《千千闋歌》「撞歌」撞個正著,都是改編自近藤真彥的《夕焼けの歌》。記得陳慧嫻後來的訪問中透露,她和梅艷芳同一時間看中了這首歌,都想改編來唱,當中不知溝通如何,兩人都獲得改編權,於是大家同意梅艷芳的《夕陽之歌》先在某個日子派台,要過了那個日子之後《千千闋歌》才能面世。據說梅艷芳想歌詞配合《英雄本色3:夕陽之歌》的劇情意境,因歌詞改動需時而錯過了搶先派台日子,讓《千千闋歌》先拔頭籌,釀成了香港樂壇其中一場最激烈的風波,到現在樂迷還在為哪個版本較好聽較經典而爭論不休呢!

 

  A:梅艷芳渾身散發喜劇細胞與節奏,骨子裏揉合了前輩如梁醒波、鄧碧雲的滑稽與準繩,另一邊摻入時代的混搭節奏,與她自己的梅式幽默與創作觸覺。你喜歡看她80年代如《壞女孩》、《一屋兩妻》、《神探朱古力》等的演繹,抑或90年代《審死官》、《賭霸》、《金枝玉葉2》那些,或後期《男歌女唱》?

 

  舒:我比較喜歡她後期的喜劇,即使胡鬧如《男歌女唱》,都是比較圓滑成熟的演出。相比之下,她八十年代的喜劇多是倚仗歌星名氣和本身大癲大肺的性格來「本色演出」,不是不好,但我會更想看她演和自己不一樣的角色。

 

(下頁續)

 

 

 

  A:你喜歡《慌心假期》嗎?覺得說英文對白的她演得怎樣?

 

  舒:我以前覺得《慌心假期》很黑暗很沉悶,近幾年在一次電影節中首次在戲院大銀幕觀看才發現這齣電影細膩動人得很,所以電影還是要在戲院看的。

 

  我認為梅艷芳在《慌心假期》裡徹底卸下了舞台巨星的光環,展現了脫胎換骨的內斂和深沉,蛻變成真正的演員。其實她早在 1997年由許鞍華導演的《半生緣》已見「進化」,將張愛玲筆下的顧曼璐演得活靈活現,像從小說裡走出來一樣,但之後幾年她少拍電影,直到千禧年代初才全面展示進化成果。無奈她拍完《慌心假期》不出三年就離世,我們無緣見證她繼續昇華,實在可惜。梅艷芳最後一部電影《男人四十》也是上乘之作。

 

  老實說,她在《慌心假期》裡說英文對白有點生硬,不過以她小時候沒有怎麼接受過教育來說已是不錯。她說英文時的不自在其實很適合劇情和角色。她演一個婚姻失意的醫生太太,在外遊散心時遇上一個日本女人,由冷漠慢慢開始敞開心扉,之後卻發現她就是丈夫的情婦。梅艷芳的角色和日本女人言語不通,同在一個陌生的國度尋找自我,兩人不太流利的英語反而側面描畫了她們之間的隔膜和人在異鄉的不知所措。

 

  A:《仙鶴神針》裏的白雲飛、《濟公》裏的觀音、甚至《豪門夜宴》的梅艷芳都起着點睛作用,你同意嗎?

 

  舒:梅艷芳的星光耀眼,而且樂於幫助朋友,相信很多電影人都喜歡請她拍個 cameo,仗義相助也好,助陣谷谷票房也好,抑或純粹有趣,梅艷芳的出現總會教人驚喜。尤其是《豪門夜宴》,作為香港演藝界同心為 1993 年華東水災賑災的「大堆頭」電影,怎能沒有樂善好施的梅艷芳呢?

 

(下頁續)

 

 

  A:《東方三俠》Trilogy,或因楊紫瓊摘下奧斯卡影后而獲 Criterion 垂青重新修復發行,但梅艷芳的東東實在令人難忘⋯⋯你有甚麼補充?

 

  舒:很高興見到港產片獲得外國市場重視,尤其是梅艷芳有份參演的電影。梅艷芳二十一年的演藝事業集中於舞台上,拍電影總是像她的副業,她也推辭過很多後來變成經典的電影,例如《阮玲玉》和《青蛇》,也有很多無緣實現的合作,例如相傳九十年代初王家衛想找她演精神病人,和《十面埋伏》、《小明星傳》等,讓梅艷芳的電影生涯留下很多遺憾。希望外國市場的垂青能讓中外觀眾重新發現梅艷芳的演戲才華。

 

  A:你認為《十面埋伏》裏的梅艷芳會是怎樣?若有了她的飛刀門幕後大姐,整套電影又會擁有怎樣一番氣息?

 

  舒:我想大概整個劇本都會和現在的版本不同吧。《十面埋伏》是一個莫大的遺憾,那時張藝謀導演蜚聲國際,要是梅艷芳參演,想必能吸引海外觀眾注意。即使那時病入膏肓的她或許未能參與後續的宣傳和影展,能以一部張藝謀導演的作品劃上演藝人生的句號,也是圓滿。

 

(下頁續)

 

 

  A:魏紹恩寫的《逆光風》,劇本一直屬意梅艷芳出演,你幻想中的梅式演繹會出現甚麼畫面?

 

  舒:我讀過魏紹恩劇本集《劇本簿》裡面的《逆光風》劇本,劇本描繪得很細膩、很有味道。梅艷芳的角色龍二是一個隱居於唐人街、韶華將逝的怨婦,掌管一所叫「佛跳牆」的中餐館,和張國榮飾演的攝影師戈白有點霧水情緣,也和年輕的養子有點不倫關係,奇情氣氛濃厚。龍二的神態面容隨字句躍然紙上,我幻想中梅艷芳演的龍二帶點川島芳子戰後在家中被捕時潦倒,落泊但依然傲慢,也有點顧曼璐的糜爛,化著濃濃的紅妝招搖過市,似乎不顧旁人側目而視,但內心的不甘眉梢之間滲露出來。梅艷芳會演得很出色的,和張國榮一起必然會是另一齣經典。

 

  A:梅艷芳如仍在,她會拍合拍片抑或獨立電影嗎?她還會挑戰演繹甚麼角色呢?

 

  舒:我猜她不論大型合拍片、商業片,還是獨立電影都會拍吧。中港合拍片是她當演藝人協會會長時洽談而得的,她應該會繼續積極促進華語各個市場的合作,但她也不會顧此失彼,會維護香港電影人在合拍片時代的權益。她喜歡扶掖後進,也好像從來都不太計較片酬,我想,她應該會很樂意參演電影新人的作品,也會善用她的名氣幫助獨立電影。

 

  我想她會演壞蛋,她演過的「壞蛋」都有點可憐,川島芳子身不由己,如花癡情枉付,都是可憐人,想看她演一個真正的壞蛋過過戲癮。

 

 

  梅艷芳主唱過的電影主題曲,大家仍記得起多少?

 

  A:概略一點來說,梅艷芳在「香港電影」這個category提供了甚麼credibility與貢獻?可供後代電影工作者甚麼形式的借鏡?

 

  舒:其實梅艷芳的電影成就,相比音樂和舞台上的,有點差距,大概是她始終心繫舞台,電影像副業、餘興,她似乎沒有很著力去建立甚麼電影的 legacy。我認為她對香港電影業的貢獻更多是幕後的,她自九十年代初已積極籌組工會,為同業爭取機會和權益,她一直覺得香港電影人必須團結,港產片才能繼續做下去。她的前瞻和顧慮幾十年後證明是正確的,近年觀眾和電影人皆同心合力重新推崇本地電影,抗衡合拍片和外國電影的競爭,經歷過很長的一段「冰河時期」,港產片再站穩陣腳或許仍是長路漫漫,梅艷芳許多年前所提倡的影業團結,今時今日更顯重要。

 

  尋覓中,寒風吹送雪花,漸老芳華,只恨看不到。可是,梅艷芳唱而優則演,情入聲畫,至今仍穩佔香港電影史一席,造就我跟IG @anita.mui_ 版主舒詠晨(筆名)一番線上線下討論,她年紀該比我小很多,對梅艷芳多方面認識、感受卻更圓通,實在可喜,但願世世代代,憶梅流芳,歌台舞榭,情懷未變。

 

 

 

 

05/06/2024

回顧香港一眾名模!從劉娟娟、陳幗儀、柴文意那古早優雅的時尚印記中,感受昔日的絕代風華

#香港名模 #時裝界 #Fashion #文麗賢 #Iris Apfel #Paulona Chai #柴文意 #Art & Culture

  常聽人說,人生無關長短,過得精彩有意義就是。放諸時裝界,早前被譽為最young at heart的時裝達人Iris Apfel離世,享102歲高壽;香港時裝界先驅文麗賢(Judy Mann,1946-2024)因癌症過身,她樂觀,生前囑咐追思會出席者穿得joyful and colourful,脫離自身病痛的困苦,也藉此勉勵朋友別太傷懷,恰是活出優雅態度的明證。

 

 

  以往偶爾見Judy列席選美評判,或出現雜誌接受訪問,舉首投足,常顯氣度,大概沿自早年出身模特兒生的鍛鍊,加上在紐約做過時裝買手,視野觸覺非等閒,自1984年創立香港時裝設計師協會以來,一直拓展本地時裝業,與提攜不少後輩,貢獻良多。

 

 

  然後想起,不若數數香港古早模特兒,例如70年代紅極一時的劉娟娟(1944-2019),因喜愛鑽飾,朋友們都戲稱她Diamond Ellen,以五尺九寸身高參選過「中國小姐選美」,曾衝出香港為不少國際品牌行騷,也開辦過模特兒學校,後來定居上海。或許曾為港姐及亞姐擔任過形象顧問的原故,隨便一站,風姿綽約,她當年更曾提名氣質女星夏文汐參選港姐,譜寫出佳話。

 

 

  另一位60、70年代紅極一時的Fashion Model 陳幗儀(Tina Viola,生年不詳-2021),知道Tina時,她已深居簡出。Tina 27歲出道,前夫為菲律賓人,姓Viola,婚後隨夫姓,因1.72米身高鶴立當年模特兒界,也在靚人界、名人界擁有一種與眾不同,近乎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在傳媒工作時,聽不少前輩說,他們視與Tina面飲茶食飯為世紀大事。Tina退居幕後加盟著名牛仔褲時裝集團Bang Bang 當買手,退休前是意大利珠寶名牌Buccillati 香港店的老闆娘,退休後鍾情攝影,主題圍繞小孩與狗。值得一提,Buccillati 便是梅艷芳生前在最後演唱會穿戴嫁給舞台的「嫁妝」。

 

 

  出名嚴謹的香港時裝設計師劉培基稱柴文意(Paulona Chai)為他一生最愛的模特兒,專業態度無可挑剔,可想而知,一輯為他演繹「EDDIE LAU—手繪」系列的照片,現在看來,仍如花樣,惹人浮想連篇,可惜伊人已然遠去,除卻一些昔日時裝雜誌剪報,也沒有太多文獻記錄。

 

 

  香港自60年代隨著瑞興百貨飛騰,出現第一批專業model,身體語言獨特,煥發儼如電影《Blow Up》的潮流氣息,其他當時得令女模特兒名字尚有余嘉文、古嘉露、許珊、鍾璧澤、鄺美寶、曾素麗、王安娜、鄧拱壁、梁舜兒等——美麗或曰稍縱,但天橋上倩影不畏消亡,意態撩人的真我自信風采,曾幾何時,在海外時尚圈喚起過香江心帆,優雅文化當道,替這座城巿爭艷,有若莊子《天道》論美:「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褪色與否,還道自然,裁進讓人神往的歲月,穿戴出一抹典雅恬淡。

 

 

 

#Guerlain彩妝教室 #Watches and Wonders 2023 #Art Basel 2023 #接吻 #男男女女 #artmonth #Watches & Wonders 2022 #Watches #2022vdaylove #2021xmaslove #2021xmasgift #腹部繃緊 #北宋汝窯器 #親密 #Gym Come True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