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 Living

世界在讀什麼 - 馬靄媛
25/03/2015

兩個由小小心願成就的教育夢

#Reading

  楊千嬅在電影中演一個無私奉獻的幼稚園校長,有朋友看得淚眼漣漣。在小孩子的人生起跑線上,師長都是他們的夢,給他們信心和希望。教育工作是條美麗的長河,生生不息──「你有夢想嗎?」一話是由實踐而來的奇蹟和見證,就像這兩本書的主人翁,也是由微小的心願達成教育夢。

 

《一枝鉛筆的承諾》個人力量改變世界

書名:一枝鉛筆的承諾 (The Promise Of A Pencil: How an Ordinary Person Can Create Extraordinary Change)

作者:阿當‧博朗(Adam Braun)

出版:商周(中文版)/Scribner(英文版)

 

  作者Adam Braun(阿當‧博朗)畢業於美國著名大學,和臉書創辦人Mark Zuckerberg是同期校友。大學時他受一套紀錄片《天地玄黃》(Baraka)的一幕聖河景象觸動,作者之後參加海上學府課程,一心去印度恆河開展個人的靈性之旅。

 

  四處遊歷期間,他開始收集小朋友的心願:問他們「世界上你最想要的是甚麼?」越南的孩子想要「媽媽恢復健康」;夏威夷的小女孩想要「跳舞」;途經香港,一個在九龍的小孩則想要「魔法」……。到了印度,一個男孩回答說:「一枝鉛筆」。這答案令阿當內心震動,他意識到那是男孩的「一條鑰匙,一扇通往創造力,好奇心和可能性的門」,令阿當萌起為失學小童獲得教育機會的心願。

 

  夢想始於熱情和行動。阿當離開華爾街的顧問公司的高薪工作,在快滿25歲時去銀行花25美元開立戶頭註冊「鉛筆的承諾」非牟利機構,開展建校大計,此書記錄了他為如何信守「一枝鉛筆」承諾,而一步步實現夢想的歷程。他創辦的「鉛筆的承諾基金」,五年間在全球發展中國家的貧困地區,為失學兒童建立了300間學校。

 

  首18個月由義工經營,阿當運用他的金融投資知識,由籌募資金、宣傳、建立網絡,慢慢擴展,逐步成立具規模的機構。

 

  全書30章,各以一個「真言」作標題,作者回想夢想成真的過程,充滿人生哲理──「敢與眾不同」、「知道你活著有目的」、「做小事成就他人大事」、「幸福來自成就他人」、「接近讓你成長的人」、「夢想就該大到夠驚人」、「目標明確才可實現」。

 

  讀者走進他的奮鬥歷程,一點一滴增進信心,這不單是鉛筆承諾計劃的成功指南,也是一本個人成長和心靈勵志書籍。阿當從實現鉛筆的承諾的過程中,總結不少人生處世之道:

 

  「不管夢是大是小,你都有把它成真的可能⋯⋯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每天只要增加一點點的步驟往前邁進。」

 

  「無論你的年齡和地位,你的人生應該是一個你迫不及待要告訴別人的故事。」

 

  「吸取生命、展現熱情,擁抱無眠的深夜,因為那是生產魔力的時刻。」

 

  「鉛筆的承諾」基金創辦人阿當‧博朗的分享

 

《教室外的最後一堂課》為教育努力至生命告終

書名:教室外的最後一堂課(The Priority List:A Teacher’s Final Quest To Discover Life’s Greatest Lessons)

作者:大衛‧蒙納許(David Menasche)

出版:平安文化(中文版)/Touchstone(英文版)

 

  本書作者David Menasche(大衛‧蒙納許)在去年11月逝世。他在美國的高中任教15年,獲最佳教師獎,卻不幸於34歲確診患上末期腦癌,但他沒因此放棄教育的志業,反而激發他在餘下的日子,踏上巡迴美國的生命之旅,探訪曾任教的學生。

 

  大衛以他的「優先清單」教學法聞名,那源於他和學生上莎士比亞課所教的《奧賽羅》劇作:他請學生用26個字彙組成的清單,形容劇中角色,如:榮譽、敬重、愛、獨立、安全感、冒險、家庭、旅行等,然後再用字彙來形容自己,啟發學生認識探索自己。

 

  在大衛患病末期,花了101天走訪31個城市,探訪了75位學生,彼此分享生命中的「優先清單」,並把這些小故事結集成書。《教室外的最後一堂課》見證一位老師,為教育工作努力至生命最後階段,內容一點也不感傷,由敘述他患癌及治病的心路;回顧他為人師表的工作和難忘事情,他的「優先清單」教學法對學生和自己的啟發;他決定踏上美國巡迴之旅,及為完成此書努力的心願,每篇探訪後記附受訪學生對老師的評價和記念。

 

  大衛深信教育是「實踐人道精神」。旅途中,他身體力行,與人建立情誼,學習感恩。他也重新檢視個人的生命清單,選擇「韌性」來取代年青時選擇的「生命力」。因為他覺得韌性關乎耐受力,而他「只祈求在剩餘的生命裏,能有承受最後時日的韌性。」

 

21/07/2023

「這是一個流行離開的世界,但我們都不擅長告別。」讀米蘭.昆德拉的語錄,從塵世陷阱中掙脫開來

#Reading #Art #米蘭.昆德拉 #語錄 #自由 #閱讀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小說不是作家的懺悔,而是對於陷入塵世陷阱的人生的探索。」

 

  這是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在小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寫下的話。對於人生的探索,似乎總是一個很大的課題,讓人產生離自己很遠的錯覺。但其實,人無時無刻都在做選擇,儘管是迷茫之際,也是一種選擇。

 

  「塵世陷阱」,一個既尖銳又貼切的形容。就像米蘭·昆德拉的小說,總有種毀滅過後的重生,對於生命價值的意識有著強烈的慾望,然而在找尋出路時,總是要在「究竟要做甚麼」的困境中先走一遭。可人只能活一次,無法與前世的自己作對比,同時又要為未知的未來做決定。

 

  2023年7月12日,米蘭.昆德拉去世了,享年94歲。

 

  「如果我們生命的每一秒鐘都無限重複,我們就會像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一樣被釘死在永恆上。這一想法是殘酷的。在永恆輪迴的世界裡,一舉一動都承受著不能承受的責任重負。」

 

  米蘭.昆德拉一生寫下多本具有影響力的小說,多次入圍若貝爾獎,卻次次都擦身而過,但這並影響他藉著文字/小說與世界作聯繫。

 

  米蘭.昆德拉在1929年出生於捷克,後來因政治因素流亡到法國;1979年,他在法國完成他的第一部小說《笑忘書》,以「布拉格之春」下的捷克斯洛伐克為背景,書寫七則看似互不相連的故事,寫下「笑」與「忘」。1984年,他發表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這無疑是他最具影響力的小說之一,被翻譯多達20種語言,更被一度拍成電影《布拉格的春天》,而書中的「媚俗」更一度成為文藝青年的流行語。兩本小說都訴說了捷克人如何在蘇聯佔領時期下的生活,困境與適應、適應與困境……有人說,懷念米蘭.昆德拉的最好方法就是閱讀他的作品。不管是他抒情的詩,還是充滿思緒的小說,他都一直在困境中尋找出口,也在尋找自己與世界的關聯。

 

  米蘭.昆德拉也如千千萬萬的我們一樣,有順利之時,也有陷入窘境之際,然而在所謂的「塵世陷阱」中,又該如何面對呢?在進入他的筆下世界之前,不如先讀讀來自他小說中的語錄,閱讀他對於自由、告別、選擇、人生的思緒,在糾結中,掙脫開來。

 

#1
生命中不能承受的,不是存在,而是不能其為自我。

 

#2
追求的終極永遠是朦朧的。—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3
當人們垂死,死期將至,每一刻都彌足珍貴,便沒有時間可浪費,去回憶甚麼了。— 《無知》

 

#4
最糟糕的不在於這個世界不夠自由,而是在於人類已經忘記自由。 ——《生活在他方》

 

#5
推動我們一切行動的東西卻總是根本不讓我們明了其意義何在。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6
這是一個流行離開的世界,但是我們都不擅長告別。

 

#7
生命就像一場盛大的宴會,我們每個人都無法避免地必須出席這場無意義、空洞虛無、無所謂的宴會。 —《無謂的盛宴》

 

#8
假如我們不能改變這個世界,那麼我們至少應該改變我們的生活——自由自在的活著。

 

#9
幸福是對重複的渴望。—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10
生活,就是一種永恆沉重的努力,努力使自己在自我之中,努力不至迷失方向,努力在原位中堅定存在。 — 《被背叛的遺囑》

 

#Guerlain彩妝教室 #Watches and Wonders 2023 #Art Basel 2023 #接吻 #男男女女 #artmonth #Watches & Wonders 2022 #Watches #2022vdaylove #2021xmaslove #2021xmasgift #腹部繃緊 #北宋汝窯器 #親密 #Gym Come True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