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 Living

世界在讀什麼 - 馬靄媛
23/10/2015

《打造最佳的工作場所》幸福職場的秘訣

#intellectualactress2015 #Reading

  

書名:打造最佳的工作場所-用藝術與科學乎方法打造友善幸福職場(The Best Place To Work:The Art and Science of Creating an Extraordinary Workplace)

作者:朗恩‧傅利最博士(Ron Friedman)Perigee Books(英文版)

出版:晨星(中文版)

 

  最近一項調查指,在全球71個城市中,香港打工仔工作時間最長。多勞不一定多得,這反映一個全球性的殘酷現實,也是一個職場的警號:疲憊不堪的工作只會拖垮個人的生命力,也會令機構流失人才。

 

  《打造最佳的工作場所》由設計理想的職場環境;羅致優秀人才,到提升對機構的自豪感、個人的幸福感;是給機構管理層和打工一族的心靈雞湯,和職場實用指南。

 

  作者是研究人類動機的社會心理學家。書中一些企業的例子,對香港打工仔來說無疑是天方夜譚。有企業重視營造一個理想的職場環境,像美國矽谷的Google總部,員工可享受超過二百道菜的美食,還有三個健康中心,全部免費。在臉書Facebook總部,員工同樣可享受多元的康樂設施,去看免費醫生,還有洗衣鋪、理髮店,設施一應俱全。

 

  作者指出,辦公室的設計形塑我們的思維,職場環境強化公司要傳遞的音訊息,有效管理。無論高度,色彩和聲音都能營造職場的幸福感。大機構如Google, Intel及Cisco便花幾百萬美元重新設計建築物,因空間的寬度度激發好的點子。

 

  有研究指,善用環境可提升員工的生產力,可惜在現實中無數員工處身倒模式的辦公室內,老闆只要求下屬做實事,在死線前完成任務。

 

  書中提出一個我們熟悉的職場提神方法:小睡。雅虎及時代華納便把小睡的概念,外判給按摩店,讓員工可以在私人空間內充電。

 

  上班一族放工後仍「痴戀」手機內的訊息,根本是把職場帶回家的夢魘,無法讓身心閒下來。全年無休只是打工仔的詛咒,忘記了工作中的短暫休息令人更清醒,更有生產力。有機構只需增添罝瑜珈墊和眼罩,已是員工公餘鬆一鬆的恩物。書中引美國以總統奧巴馬為例,雖日理萬機,他也會上工前第一件事,是做45分鐘運動。

 

  由打造理想的職場環境到營造職場幸福感,作者指出人性的特點:「我們其實並不善於沉醉在幸福當中;正面的情緒很容易消退。」我們慣於適應環境,不相信持久的幸福,也因此桎梏了我們追尋理想工作的機會。

 

  書中每章提供給人事總管的行動指南,來提升員工的幸福感;也有給「未來領導者」的行動建議,如必須要求變化;享受不美好的感覺;想辦法每天都感恩,珍惜人生中對的、美好的事物。

 

  「如何令一群陌生人變成一個社群」,是對領導者的挑戰。職場中的友誼,是人際關係的最大考驗。有研究證明,職場中的寂寞不只是令人不安的個人體驗,也會影響團隊的表現。職場內的流言蜚語,不友善言行,往往人消磨個意志,如何維繫職場友誼,是門高深的學問。

 

  書的結尾,提出提升員工的敬業度的重要性,但也是全球大機構的領導層正面對的難題。打造引以為傲的團體;提升員工對機構的自豪感,令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很重要,是領導層,上班族和每個人都追求的理想境界。

 

29/10/2015

香港仲有人上樓買書?

#intellectualactress2015 #Art & Culture #Reading

  西洋菜街的下午人潮如鯽,其實不只行人寸步難移,街道兩旁的商廈與唐樓亦密密麻麻的排成兩行,吝惜寸土;兩屏高樓石壁下是服飾店、護膚品店、電子產品店、小食攤……怎樣看都是個繁囂之地,有誰會留意這裡是本地樓上書店集中地,樓梯轉角就是個寧靜的閱讀空間?

  的確,多一道樓梯就多一重阻障,沒有開揚店面的樓上舖生意較地舖難做,會找門路願意爬樓梯上來的都是有心人。不過,當「誠品生活」落戶尖沙咀,賣書,賣精品,賣服飾,賣美食,食中香港人追求的慢活態度;當小店應付不到瘋狂上升的租金而搬遷、倒閉;當網路書店日漸盛行,讀者不用親身到店舖選書;當都市人喜歡把玩手機多於看書……樓上書店的有心人還剩多少?

 

社會有所欠缺-序言書室 

店面雖小,但書籍排列清晰有序,有好幾本推廣書更貼上手寫書籍簡介的咭紙。 

  樓上書店又叫「二樓書店」,顧名思義是在二樓開店,不過在店舖愈近地面租愈貴的定律下,本地的樓上書店自然向高處發展,在西洋菜街的「序言書室」就是其一,位處七樓,絕不是那種隨街迎客的姿態。位置僻,書店亦冷僻-專售文史哲學書,店主開店是覺得社會有所欠缺,希望推廣本地學術風氣。 

序言一隅放置椅桌供客人使用,雖然開不成Café。但這裡是有咖啡賣的。 

  八年前,三個剛於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畢業的年輕人想有一片供學術界聚頭的空間,最初想開Café,但考慮過技術、成本等問題後,轉念開書店,主要賣人文哲學、社會科學書籍,定期舉辦讀書組、座談會與愛書人雅聚。

 

香港研究

香港研究一架有陳曉蕾的《剩食》、羅永生的《殖民家國外》、呂大樂的《港漂十味》、區家麟的《傘聚》…… 

  在節奏快、求回報、金錢掛帥的香港,曲高和寡的事不吃香,序言店主之一李達寧亦笑言一般書店的暢銷書在這裡不暢銷,序言的9月銷售排行榜第一位是羅永生的《在運動與革命之間讀書》,第二、三名分別是《建豐二年-新中國烏有史》及《雨傘擋不住的暴力》,成績恰如書店的定位,非一般口味是其特色,開業以來儲下的一班熟客亦是書店能堅持下來的原因。雖說曲高和寡不會大受歡迎,但李達寧留意到港人這些年來閱讀口味的轉變,書店亦多加了一個書類-「香港研究」。

 

  「2007年剛剛是香港回歸十周年,當時有很多相關的書籍推出,最初以為只出一輪,卻長出長有,有關香港歷史、文化、政治的書特別多人搵。書籍相應當時的社會運動,每次有大型社會運動出現都會多了人去找相關的書,想了解思考當時的環境,而這類書至今仍是書店最暢銷的書。大型書店賣的不多,但這類書的需求其實是頗大的。」

 

  李達寧表示通識科的出現亦令更多人留意題材緊貼社會脈搏的書籍,社會有更多聲音。特首點名批評《香港民族論》就引來不常見的中學生前來尋書。

 

港人愛閱讀? 

序言書室店主李達寧 

  問李達寧覺得香港的閱讀風氣如何,他表示較以往好了「2003年發生了兩件大事,一件是沙士,另一件是七一遊行,經濟差完結以往掛住搵錢的生活,在失業與再就業之間令人想起一些事;沙士令人想起家人,想到金錢以外的價值,閱讀的風氣稍為改善了,更明顯是多了行山、出海奇奇怪怪的郊遊活動,相較以前多了生活。」但比較鄰近地方,還是被比下去。

 

  「台灣人對於知識、生活的想法與香港人有基本的分別,這點與地方的社會文化背景有關,講到再遠就與經濟模式有關,香港是個急功近利的社會,賺錢與成功跟知識與深耕的培育沒有關係,最緊要是炒樓炒舖炒股票才會賺錢,做這些並不需要讀書,亦不需要對環境有好多了解,需要的是消息,要快、夠靈活走位。

 

  在台灣、日本,甚至歐美國家,她們講創意文化產業,不只講求靈活。日本有『資料庫不足』的講法,意即知識不足夠,要有創意你先要有一定的知識,但香港人首要的不是創意,亦不覺得要認識很多才有創意。」

 

做好本業-樂文書店 

樂文旺角店 

  同處西洋菜街,樂文書店是序言的前輩,早於1984年開業,有旺角、銅鑼灣兩店,是行內的老大哥,主要售賣在香港暢銷的台灣書,旺角店賣文史書籍為主,銅鑼灣店賣的書較大眾化。旺角店店長曾永強於1997年入職,工作近廿年見證書店的變遷。

 

樂文二遷 

旺角店店長曾永強已在樂文做了十八年。 

  「樂文較大的變化是搬遷,2003年經沙士一擊後出現自由行,當時有人覺得有自由行後就發達,多了人來港購物,但租金的升幅之大遠超自由行,根本追不上生意額,對書店而言是壓力。原本書店是在二樓的,但當時的業主不願意傾便要求我們搬,結果要到處搵地方搬,找不到便打算結束營業,結果搬去距離十幾米的位置,生意不理想,爭一個街口已差很遠,最後大廈三樓有位我們便搬回來。」 

問曾永強哪類書最能代表香港人的閱讀習慣,他說是旅遊書,因為普遍港人愛看,到連鎖書店一看自會明白。 

  貴租是對經營樓上書店的一大威脅,另一方面,雖然曾永強認為現代人打機、睇電視會減少閱讀時間,但多媒體發展對紙媒的影響較書業大,香港有愛書人,旺角店售賣的文史哲書雖然較專門、較小眾,但愛看較深入的題材、愛思考的人依然會看書,書店有固定的客人幫襯。在曾永強來看,大部分港人不是沒有錢買書,只是工時長而閒暇時間少,有書無地方擺。

 

好書店選好書 

文史類書籍是旺角店的主打。 

  樓上書店要堅守下去,曾永強覺得「做好本業」是基本「打個比喻,跟營運食店差不多,首先你的書要有質素,要穩定,要迎合客人的需求。較浮誇的是裝修到好靚,看來中產,但如果書的質素不好,不會做得長久,只要不是客人需要的,純粹靠平都無用。」選書是做好一間書店的首要條件。

 

  「樂文比較專注,很多人建議我們賣CD、文具,但如果連自己本業都未做好就不要涉足其他業務,以前有一位前輩跟我說,書分三部分:出版、發行、門市,三方面是不同的專業,你要做好自己書店的本行先。」曾永強說。

 

好書推介-曾永強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

 

作者:岸見一郎、古賀史健

 

簡介:

 

  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 

 

  有人討厭你,正是你行使自由、依照自己的生活方針過日子的標記。 

 

  憤世嫉俗的年輕人聽聞哲學家主張「世界無比單純,人人都能幸福」,特意找哲學家出來推翻謬論。經過一夜又一夜的討論,年輕人沉思這世界到底是甚麼樣子?

 

  「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哲學家說。

 

  想得到真正的自由,為甚麼非得被別人討厭不可呢?世界是單純,還是複雜? 

 

  問題不在於「世界」是甚麼樣子,而在於「你」是甚麼樣子。

《耶魯大學最受歡迎的哲學課》

 

作者:雪萊.卡根

 

簡介:

 

  來自生命的最終邀請,上一堂人生最重要的必修課。

 

  長春藤名校有三大公開課程,耶魯雪萊‧卡根教授的《令人著迷的生與死》是其一。他挑戰一般人對於死亡本質的普遍觀點,認為:靈魂並不存在、永生不是件好事、死亡是生命中最確定的事情,所以不應該害怕死亡,在特定情況下,自殺可能在理性與道德上都具有正當性。

 

  卡根教授援引古今哲學,並以日常生活事件為例,透過反覆辯證,探討死亡的意義。因為死亡,生命顯得美好,當我們越能夠正視死亡,越可以擁有好好活著的決心與勇氣。

 

好書推介-李達寧

《建豐二年-新中國烏有史》

 

作者:陳冠中

 

簡介:

 

  繼《盛世》後,陳冠中在牛津出版第二部政治寓言小說。

 

  故事的背景是1979年,號稱憲政時期的中國,連任五屆的老總統在1975年崩駕,三年後,1200人組成的國民大會在南京「選舉」少總統建豐成為第六任中華民國總統。建豐二年已成就斐然,在中國人統治的中國土地上,近百年都沒有如此富足安定的時候了。大國既已復興崛起,萬國競相來朝,國民見多識廣,外交也不再仰人鼻息……本書要寫的既是建豐總統成就的中華奇蹟,更寫出了建豐君上心頭難以開解的幾個心結……

 

  這當然只是「新中國烏有的歷史」,只是,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積風集》

 

作者:郭梓祺

 

簡介:

 

  「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

 

  幾年來讀書看戲,總離不開莊子這句話。

《活著回來的男人》

 

作者:小熊英二

 

簡介:

 

  第一部庶民視角的二戰前後日本生活史。

 

  過去關於戰爭體驗的紀錄,大多是有學歷有地位的人所寫的,雖然是貴重的文獻,但是只呈現了相對少數的立場。《活著回來的男人》描寫的對象是日本都市下層從事各種營生者,這些人才是日本社會中真正的多數人。他們擁有與一般戰爭體驗記載截然不同的生命軌跡,卻因生活缺乏餘裕,識字能力低落,幾乎不曾留下自己描述的歷史紀錄。

 

  此書以一個普通日本底層市民的生命史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整個時代變遷,涵蓋了戰前生活、戰時經驗、戰後重拾人生的歷程、對國家歷史的反思。通過上述書寫,深入討論「戰爭如何改變人們的生活」以及「戰後的和平意識是如何形成的」等主題。

 

  本書既是口述歷史,也是民眾史與社會史。從社會性的角度來看,處理「戰爭記憶」的同時,也回答了對社會結構變化的關注。

 

#Guerlain彩妝教室 #Watches and Wonders 2023 #Art Basel 2023 #接吻 #男男女女 #artmonth #Watches & Wonders 2022 #Watches #2022vdaylove #2021xmaslove #2021xmasgift #腹部繃緊 #北宋汝窯器 #親密 #Gym Come True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