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 Living

世界在讀什麼 - 馬靄媛
04/05/2016

《感謝你為國效力》傷兵回歸的夢魘與重生

#Reading

書名:感謝你為國效力:那些傷兵、他們的家人,還有朋友(Thank You for Your Service)

作者:大衛‧芬柯(David Finkel)

出版:左岸文化(中文版)Picador(英文版)

 

  此書書名《感謝你為國效力》(Thank You For Your Service),其實是對一心為國效力,以為執行所謂的光榮任務的反諷,參戰軍人和軍眷為此付上沉重的代價。

 

  作者擅寫戰爭報導,2006年普立茲獎得獎者,他的前作《坦克車外》(The Good Soldiers)描寫伊拉克戰爭期間美國的增兵計劃,報導了巴格達戰役美國第十六團第二號的前線阿兵哥的故事。

 

  《感謝你為國效力》通過他和士兵們朝夕相處,描述他們在前線如何飽受身心折磨,他們的心靈重創,最無恥的是,這些背後暴露了政權的自私和虛偽,以致以為光榮上戰場的軍人,原來只淪為國家的犧牲品和傀儡。

 

  此書以紀實小說體裁創作,結合心理治療,追訪退伍回家後軍人,寫他們的戰後生活面貌外,也寫他們如何一步步克服心靈創傷,修復人生。

 

  兩百萬美國人被派赴伊拉克和阿富汗打仗,研究指百分之20至30回家後患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恐懼或創傷後腦損傷引起的精神疾病。症狀包括憂鬱丶焦慮丶發惡夢丶記憶困難丶性格改變和有自殺傾向。兩場戰爭的惡果,令五十萬榮民心理受創。

 

  書中以因受傷、心死而退伍的軍人阿當作序言,他是優秀的士兵,卻在殺敵時被殺和自殺的衝動。回家後仍持續一段日子,有次倦得把新生嬰兒摔到地上。他說營上的八百人,派駐戰區幸運保命的,都患上不同程度的心理病,帶著痛苦與罪疚感而回,有的甚至有暴力傾向,需面對自己的心魔。

 

  一位新寡的婦人雅曼達,丈夫詹姆斯被炸彈炸至粉身碎骨,但她一直拒絕相信事實,直至搬離舊居,她把心目中仍活著的丈夫帶著。

 

  26歲的陶索羅,因經歷爆炸後患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起初回家後不斷把頭砸牆,逃避内心深處的恐懼。他透過七星期治療和寫作回溯造成創傷的事故,直至能專注思考自己做過的事。治療是一種勸說行為,他寫了53頁描寫爆炸後的事件記錄,最後情況逐步改善過來。

 

  有些阿兵哥因為愛國丶天真爛漫丶或心碎丶或單純失業而去從軍,許多陣亡的士兵,被派往糟糕的地方,悼詞中把許多事情歸咎意外,戰爭就像是連串的意外,他們並非回家後都被視為英雄,有的被派往存活率較低的步兵科,之後接受治療也是連埸悪夢。像接受習慣化治療的阿倪,卻覺得自己是頭怪物。

 

  他們有的回家後一直做著惡夢:有殺人的場面,有不同死狀的屍體。他們在伴侶身邊更不敢坦白告知軍中的發生的事,包括雙手沾血,或誤殺婦孺的惡事。他們的壓力也蔓延到家眷,影響家庭關係。

 

  讀這書,感受一頁頁的戰爭血淚,無辜的不只是受戰爭禍延的百姓,還有被派駐上陣的士兵。他們目睹恐怖的死亡場面,有的失去自我,行屍走肉地執行任務,歷劫生死後不是大團圓結局,而是負傷回來後面對更大的夢魘。他們的真實故事,除了讓我們反思戰爭的荒謬外,也提醒我們和平的真諦。

 

21/07/2023

「這是一個流行離開的世界,但我們都不擅長告別。」讀米蘭.昆德拉的語錄,從塵世陷阱中掙脫開來

#Reading #Art #米蘭.昆德拉 #語錄 #自由 #閱讀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小說不是作家的懺悔,而是對於陷入塵世陷阱的人生的探索。」

 

  這是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在小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寫下的話。對於人生的探索,似乎總是一個很大的課題,讓人產生離自己很遠的錯覺。但其實,人無時無刻都在做選擇,儘管是迷茫之際,也是一種選擇。

 

  「塵世陷阱」,一個既尖銳又貼切的形容。就像米蘭·昆德拉的小說,總有種毀滅過後的重生,對於生命價值的意識有著強烈的慾望,然而在找尋出路時,總是要在「究竟要做甚麼」的困境中先走一遭。可人只能活一次,無法與前世的自己作對比,同時又要為未知的未來做決定。

 

  2023年7月12日,米蘭.昆德拉去世了,享年94歲。

 

  「如果我們生命的每一秒鐘都無限重複,我們就會像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一樣被釘死在永恆上。這一想法是殘酷的。在永恆輪迴的世界裡,一舉一動都承受著不能承受的責任重負。」

 

  米蘭.昆德拉一生寫下多本具有影響力的小說,多次入圍若貝爾獎,卻次次都擦身而過,但這並影響他藉著文字/小說與世界作聯繫。

 

  米蘭.昆德拉在1929年出生於捷克,後來因政治因素流亡到法國;1979年,他在法國完成他的第一部小說《笑忘書》,以「布拉格之春」下的捷克斯洛伐克為背景,書寫七則看似互不相連的故事,寫下「笑」與「忘」。1984年,他發表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這無疑是他最具影響力的小說之一,被翻譯多達20種語言,更被一度拍成電影《布拉格的春天》,而書中的「媚俗」更一度成為文藝青年的流行語。兩本小說都訴說了捷克人如何在蘇聯佔領時期下的生活,困境與適應、適應與困境……有人說,懷念米蘭.昆德拉的最好方法就是閱讀他的作品。不管是他抒情的詩,還是充滿思緒的小說,他都一直在困境中尋找出口,也在尋找自己與世界的關聯。

 

  米蘭.昆德拉也如千千萬萬的我們一樣,有順利之時,也有陷入窘境之際,然而在所謂的「塵世陷阱」中,又該如何面對呢?在進入他的筆下世界之前,不如先讀讀來自他小說中的語錄,閱讀他對於自由、告別、選擇、人生的思緒,在糾結中,掙脫開來。

 

#1
生命中不能承受的,不是存在,而是不能其為自我。

 

#2
追求的終極永遠是朦朧的。—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3
當人們垂死,死期將至,每一刻都彌足珍貴,便沒有時間可浪費,去回憶甚麼了。— 《無知》

 

#4
最糟糕的不在於這個世界不夠自由,而是在於人類已經忘記自由。 ——《生活在他方》

 

#5
推動我們一切行動的東西卻總是根本不讓我們明了其意義何在。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6
這是一個流行離開的世界,但是我們都不擅長告別。

 

#7
生命就像一場盛大的宴會,我們每個人都無法避免地必須出席這場無意義、空洞虛無、無所謂的宴會。 —《無謂的盛宴》

 

#8
假如我們不能改變這個世界,那麼我們至少應該改變我們的生活——自由自在的活著。

 

#9
幸福是對重複的渴望。—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10
生活,就是一種永恆沉重的努力,努力使自己在自我之中,努力不至迷失方向,努力在原位中堅定存在。 — 《被背叛的遺囑》

 

#Guerlain彩妝教室 #Watches and Wonders 2023 #Art Basel 2023 #接吻 #男男女女 #artmonth #Watches & Wonders 2022 #Watches #2022vdaylove #2021xmaslove #2021xmasgift #腹部繃緊 #北宋汝窯器 #親密 #Gym Come True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