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 Living

世界在讀什麼 - 馬靄媛
19/08/2016

《金牌法則》十個打造奧運傳奇的秘訣

#Reading

金牌法則(The Golden Rules: 10 Steps to World-Class Excellence in Your Life and Work)

作者:Bob Bowman, Charles Butler(鮑伯。波曼、查爾斯。巴特勒)

出版:天下文化 (中文版)St. Martin’s Press(英文版)

(讀本由商務提供)

 

  香港運動員李慧詩參加奧運敗北而回,在鏡頭前悲傷下淚,透露了壯志未酬的失落,她的淚水也紓緩了運動員一直承受的巨大壓力。

 

  成為頂尖運動員,都是由小下苦功,一枚金牌背後是不為人知的辛勞和汗水。《金牌法則》一書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奧運舉行期間出爐,便十分應市。

 

  《金牌法則》作者Bob Bowman是奧運「飛魚」游泳金牌紀錄保持人Michael Phelps(麥可.菲爾普斯)的游泳教練。鮑伯曾任三屆奧運游泳隊助理教練,他以總教練身分率領美國男子游泳隊參加巴西里約奧運。

 

  有「水神」美譽的美國泳壇名將Michael Phelps、在這次里約奧運奪五金一銀,參加4屆奧運比賽至今共拿下28面獎牌,創下奧運史上最多獎牌、最多金牌、單屆奪金最多、單屆奪牌最多的紀錄,同時也是多項奧運與世界紀錄保持者。今年里約奧運後他正式宣佈退役。此書不單公開了打造奧運長勝選手的十個秘技,也是待人處世的心靈雞湯,給人正能量、克服挫折和保持毅力的正向思維。以下是十個「鮑伯法則」:

 

  法則1 懷抱遠大夢想的願景-成功是由一個願景開始,它是人生的奮鬥目標和藍圖。找一間咖啡室,或純粹找個下午閒坐,發發白日夢,用創意、事實和直覺規劃願景。

 

  法則2 採取全力以赴的態度-態度決定一個人的成就。從不以「贏」為目標,反之要爭取在掌握內的目標,如「世界紀錄」,專注於改進自己去突破紀錄,精益求精。

 

  法則3 冒險,然後享受獎賞-人生因冒險而充滿活力。要有承受風險的態度,成績才有進步,由小挫折起鍛鍊自己承受失敗的能力,才能享受成功的滋味。

 

  法則4 短期目標帶來長期成功-菲爾普斯每次出賽奧運前,會進行1068天的計劃,循序漸進達成中期目標,不斷反省、修正和完善自己,藉此鍛鍊腦袋去習慣挑戰和期待,為比賽作最佳準備。

 

  法則5 每天活出心中的願景-把成功變成慣例。每天給自己一個機會,靠近願景,把成功的願景、態度和計劃放於日程的首位。「卓越是每天努力下的產物」,「在逐夢的路上,你幾乎每天都必須投注心力。」

 

  法則6 團隊支持成就個人表現-想想「誰可以幫助我進步?」為自己的願景組合一個支援團隊時,可能是朋友、家人、老闆。

 

  法則7 在逐夢的路上保持熱情-「所謂成功,就是即使歷經一次失敗,卻不失去熱情。」除了夢想,也要擁有其他興趣,明白夢想以外的激勵方式。在最難熬時,盡力保持熱情和衝勁。

 

  法則8 逆境會讓人變得更強-持續保持戰鬥力,試著走出舒適圈,了解和處理個人的壓力和負面情緒。

 

  法則9 在最好的時機表現自我-在過去的表現中學習,幫助下一次脫穎而出。比賽的一刻,不囿於輸贏,發揮「活在當下」的真諦。

 

  法則10 達標,設定下一個目標-無論願景是否達到,都要學懂享受過程,接受「結果」帶來的事實,提早思考未來的方向,為下一個目標奮鬥。

 

  此書的序由「飛魚」麥可.菲爾普斯撰寫,敘述十歲時第一次見鮑伯,和接受他指導,逐步達到奧運金牌選手的夢想。他說形容鮑伯是一個激勵者、指導者,帶領擁有熱情的人,了解真實的自己,追求卓越。基於鮑伯這份熱情,才成功締造奧運歷史上的傳奇。

 

21/07/2023

「這是一個流行離開的世界,但我們都不擅長告別。」讀米蘭.昆德拉的語錄,從塵世陷阱中掙脫開來

#Reading #Art #米蘭.昆德拉 #語錄 #自由 #閱讀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小說不是作家的懺悔,而是對於陷入塵世陷阱的人生的探索。」

 

  這是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在小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寫下的話。對於人生的探索,似乎總是一個很大的課題,讓人產生離自己很遠的錯覺。但其實,人無時無刻都在做選擇,儘管是迷茫之際,也是一種選擇。

 

  「塵世陷阱」,一個既尖銳又貼切的形容。就像米蘭·昆德拉的小說,總有種毀滅過後的重生,對於生命價值的意識有著強烈的慾望,然而在找尋出路時,總是要在「究竟要做甚麼」的困境中先走一遭。可人只能活一次,無法與前世的自己作對比,同時又要為未知的未來做決定。

 

  2023年7月12日,米蘭.昆德拉去世了,享年94歲。

 

  「如果我們生命的每一秒鐘都無限重複,我們就會像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一樣被釘死在永恆上。這一想法是殘酷的。在永恆輪迴的世界裡,一舉一動都承受著不能承受的責任重負。」

 

  米蘭.昆德拉一生寫下多本具有影響力的小說,多次入圍若貝爾獎,卻次次都擦身而過,但這並影響他藉著文字/小說與世界作聯繫。

 

  米蘭.昆德拉在1929年出生於捷克,後來因政治因素流亡到法國;1979年,他在法國完成他的第一部小說《笑忘書》,以「布拉格之春」下的捷克斯洛伐克為背景,書寫七則看似互不相連的故事,寫下「笑」與「忘」。1984年,他發表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這無疑是他最具影響力的小說之一,被翻譯多達20種語言,更被一度拍成電影《布拉格的春天》,而書中的「媚俗」更一度成為文藝青年的流行語。兩本小說都訴說了捷克人如何在蘇聯佔領時期下的生活,困境與適應、適應與困境……有人說,懷念米蘭.昆德拉的最好方法就是閱讀他的作品。不管是他抒情的詩,還是充滿思緒的小說,他都一直在困境中尋找出口,也在尋找自己與世界的關聯。

 

  米蘭.昆德拉也如千千萬萬的我們一樣,有順利之時,也有陷入窘境之際,然而在所謂的「塵世陷阱」中,又該如何面對呢?在進入他的筆下世界之前,不如先讀讀來自他小說中的語錄,閱讀他對於自由、告別、選擇、人生的思緒,在糾結中,掙脫開來。

 

#1
生命中不能承受的,不是存在,而是不能其為自我。

 

#2
追求的終極永遠是朦朧的。—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3
當人們垂死,死期將至,每一刻都彌足珍貴,便沒有時間可浪費,去回憶甚麼了。— 《無知》

 

#4
最糟糕的不在於這個世界不夠自由,而是在於人類已經忘記自由。 ——《生活在他方》

 

#5
推動我們一切行動的東西卻總是根本不讓我們明了其意義何在。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6
這是一個流行離開的世界,但是我們都不擅長告別。

 

#7
生命就像一場盛大的宴會,我們每個人都無法避免地必須出席這場無意義、空洞虛無、無所謂的宴會。 —《無謂的盛宴》

 

#8
假如我們不能改變這個世界,那麼我們至少應該改變我們的生活——自由自在的活著。

 

#9
幸福是對重複的渴望。—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10
生活,就是一種永恆沉重的努力,努力使自己在自我之中,努力不至迷失方向,努力在原位中堅定存在。 — 《被背叛的遺囑》

 

#Guerlain彩妝教室 #Watches and Wonders 2023 #Art Basel 2023 #接吻 #男男女女 #artmonth #Watches & Wonders 2022 #Watches #2022vdaylove #2021xmaslove #2021xmasgift #腹部繃緊 #北宋汝窯器 #親密 #Gym Come True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