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 Living

世界在讀什麼 - 馬靄媛
19/10/2017

生活令你喘不過氣?從閱讀石黑一雄中獲得正能量!

#Reading

書名:《長日將盡》The Remains of the Day

作者:石黑一雄 Kazuo Ishiguro 

出版:皇冠(中文版)/Vintage(英文版)

書名:夜曲- Nocturnes : Stories of Music and Nightfall

作者:石黑一雄 Kazuo Ishiguro 

出版:聯經(中文版)/Vintage(英文版)

 

  今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由英籍日裔小說家石黑一雄獲得,連日來媒體大多評論他作品中對時間丶回憶和人生的悔咎壓抑,卻鮮有觸及他作品中的積極力量。正如他的得獎感言:「世界正處於不穩定的時刻,如果在此時我成為正面力量的一分子,我會非常感動。」

 

  石黑一雄擅寫人與人之間「這麼近丶那麼遠」的距離,由此出現了幽微的丶欲語無言的丶追悔莫及的情感。但灰暗的人生總有落日餘暉映照,讓人内心温暖。書於1989年的《長日將盡》The Remains of the Day(電影改編名為《告別有情天》)及2009年的短篇小說合集《夜曲》Nocturnes,前者是銷作,後者則注滿作者對音樂夢想的抒發,同樣散發石原一雄作品中歌頌生命的美妙旋律。

 

  《長日將盡》的背景是二次大戰前後,嚴肅且拘謹自持的男管家,對親德國的爵士主人忠心耿耿,恪守下屬不能有男女之愛,他與新來的女管家卻因工作中互相戲譃,拌咀丶尖刻敵對的衝突而漸生情愫,兩人有時互相拉据,有時進退失據,間中謙恭禮讓,直至女方多次以辭職相脅,男的故作冷漠,直至女方下嫁别人遠走他鄉。男管家多年後,隨著戰事與主人都離他而去,他獨自駕車去見女管家,知對方不快樂,但一席話後雙方仍是按下内心的情感,選擇「放下」,接受命運的安排,各自順應生命的軌跡活下去。

 

  男管家在點亮彩燈的碼頭,和陌生人傾訴前事,才驚悉自己原來也可以敞開心房地暢談,他冷眼看人生終有所悟,遂決定回大宅繼續做好管家的本份,不時與主人戲譃-番,給平淡的日子一點歡樂。

 

  石黑一雄的小說,大多充滿未如人願的失落,和逝去的夢想,就像他本來志願是成為樂手,最後卻在文學界大發光芒。

 

  年青時的石黑一雄留長髮丶玩搖滾樂,特別喜愛猶如人生如泣如訴的爵士樂。他的《夜曲》短篇小說集,雖不及被改篇作電影的《長日將盡》和《別讓我走》出名,但卻是作者畢生宏願的精華-「卻也還好有音樂,在這樣破碎的世界裡,我們便還存在著對完好的希望。」

 

  石黑一雄譜寫《夜曲》,以音樂貫穿內容,五篇小說互相呼應,主調同樣是懷緬丶回憶未遂的理想,然而隱隱透著只要仍活著,人應往前看的積極意志。

 

  書中五個和樂手有關的故事,石黑一雄說是一氣呵成寫成,是「分成五個不同樂章的小說」,發生在日落或夜色降臨時,淡雅樸實的文字下,貫注石黑一雄的「強烈情感」。

 

  第一篇〈抒情歌手〉和第五篇〈大提琴手〉以意大利威尼斯做背景,〈抒情歌手〉寫一個昔日經典想再創高峰的取捨。年青外來的吉他手,在咖啡館靠演奏混飯吃,某天遇到他母親年輕時的偶像,一位曾當紅的美國歌星。正好他想用歌曲,邊泛舟邊向上面房中和他結婚27年的太太表達情意,結果小船夜曲的安排換來唏噓,因為那預示著離別。樂章的旋律只是哀悼逝去的感情,又或展開和人生的另一章。

 

  〈大提琴手〉呼應第一章,年輕大提琴手重遇七年前的伯樂,令他洞察人生的起伏。第三個故事以發生在英國〈莫爾文丘〉這地點為名,音樂系學生偶然下帶著世界巡迴的音樂家夫婦,才發現風光背後,兩人貌合神離,心底各有盤算。第四個故事〈夜曲〉用作書名,背景是美國洛杉磯,不得志的色士風手,和太太離婚,卻不惜整容,化身型男挽救事業。

 

  《夜曲》是本抒情作品,人物各懷鬱結,縱使時不我予,但不妥協,迎難而上。書中有些伴侶因現實情況選擇分手,卻仍相信愛情。不同年齡的人看此書,都能感受當中的正面力量;而音樂,就是美好人生的催化劑。與其說受命運播弄,我們不如緊緊擁抱人生,迎向未來。

 

21/07/2023

「這是一個流行離開的世界,但我們都不擅長告別。」讀米蘭.昆德拉的語錄,從塵世陷阱中掙脫開來

#Reading #Art #米蘭.昆德拉 #語錄 #自由 #閱讀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小說不是作家的懺悔,而是對於陷入塵世陷阱的人生的探索。」

 

  這是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在小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寫下的話。對於人生的探索,似乎總是一個很大的課題,讓人產生離自己很遠的錯覺。但其實,人無時無刻都在做選擇,儘管是迷茫之際,也是一種選擇。

 

  「塵世陷阱」,一個既尖銳又貼切的形容。就像米蘭·昆德拉的小說,總有種毀滅過後的重生,對於生命價值的意識有著強烈的慾望,然而在找尋出路時,總是要在「究竟要做甚麼」的困境中先走一遭。可人只能活一次,無法與前世的自己作對比,同時又要為未知的未來做決定。

 

  2023年7月12日,米蘭.昆德拉去世了,享年94歲。

 

  「如果我們生命的每一秒鐘都無限重複,我們就會像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一樣被釘死在永恆上。這一想法是殘酷的。在永恆輪迴的世界裡,一舉一動都承受著不能承受的責任重負。」

 

  米蘭.昆德拉一生寫下多本具有影響力的小說,多次入圍若貝爾獎,卻次次都擦身而過,但這並影響他藉著文字/小說與世界作聯繫。

 

  米蘭.昆德拉在1929年出生於捷克,後來因政治因素流亡到法國;1979年,他在法國完成他的第一部小說《笑忘書》,以「布拉格之春」下的捷克斯洛伐克為背景,書寫七則看似互不相連的故事,寫下「笑」與「忘」。1984年,他發表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這無疑是他最具影響力的小說之一,被翻譯多達20種語言,更被一度拍成電影《布拉格的春天》,而書中的「媚俗」更一度成為文藝青年的流行語。兩本小說都訴說了捷克人如何在蘇聯佔領時期下的生活,困境與適應、適應與困境……有人說,懷念米蘭.昆德拉的最好方法就是閱讀他的作品。不管是他抒情的詩,還是充滿思緒的小說,他都一直在困境中尋找出口,也在尋找自己與世界的關聯。

 

  米蘭.昆德拉也如千千萬萬的我們一樣,有順利之時,也有陷入窘境之際,然而在所謂的「塵世陷阱」中,又該如何面對呢?在進入他的筆下世界之前,不如先讀讀來自他小說中的語錄,閱讀他對於自由、告別、選擇、人生的思緒,在糾結中,掙脫開來。

 

#1
生命中不能承受的,不是存在,而是不能其為自我。

 

#2
追求的終極永遠是朦朧的。—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3
當人們垂死,死期將至,每一刻都彌足珍貴,便沒有時間可浪費,去回憶甚麼了。— 《無知》

 

#4
最糟糕的不在於這個世界不夠自由,而是在於人類已經忘記自由。 ——《生活在他方》

 

#5
推動我們一切行動的東西卻總是根本不讓我們明了其意義何在。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6
這是一個流行離開的世界,但是我們都不擅長告別。

 

#7
生命就像一場盛大的宴會,我們每個人都無法避免地必須出席這場無意義、空洞虛無、無所謂的宴會。 —《無謂的盛宴》

 

#8
假如我們不能改變這個世界,那麼我們至少應該改變我們的生活——自由自在的活著。

 

#9
幸福是對重複的渴望。—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10
生活,就是一種永恆沉重的努力,努力使自己在自我之中,努力不至迷失方向,努力在原位中堅定存在。 — 《被背叛的遺囑》

 

#Guerlain彩妝教室 #Watches and Wonders 2023 #Art Basel 2023 #接吻 #男男女女 #artmonth #Watches & Wonders 2022 #Watches #2022vdaylove #2021xmaslove #2021xmasgift #腹部繃緊 #北宋汝窯器 #親密 #Gym Come True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