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 Living

一分鐘閱讀 - 李怡
03/04/2015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比巴菲特聰明的合夥人

#Reading

  巴郡·哈薩威(Berkshire Hathaway)為美國一間多元控股公司,旗下掌管多家子公司。董事長是股神巴菲特,這間公司平均每年為股東創造25%以上的價值成長。

 

  巴菲特幾乎無人不知,而他幾十年的拍檔兼副手、巴郡副董事長查理·蒙格(Charles T. Munger, 1924 -)就較少人知道。蒙格於1948年取得哈佛法學博士。1959年與巴菲特相識,即成為親密的朋友和投資夥伴,並共同創造了巴郡公司的投資傳奇。相對於巴菲特的全球知名度,蒙格卻以低調為樂,並刻意把自己的財富恰好保持在福布斯富豪榜的水準之下。下面這段話,是巴菲特提出「如何選擇合夥人的建議」,就是蒙格的寫照:

 

  首先,要找比你更聰明、更有智慧的人。找到他之後,請他別炫耀他比你高明,這樣你就能夠因為許多源自他的想法和建議的成就而得到讚揚。在你犯下損失慘重的錯誤時,他既不會事後諸葛,也不會生你的氣。他還應該是個慷慨大方的人,會投入自己的錢並努力為你工作而不計報酬。最後,在結伴同行的漫漫長路上,這位夥伴還能不斷給你帶來快樂。

 

  「我對他的感激,無以言表。」巴菲特這麼說。

 

  比巴菲特聰明,主要不是講投資,而是講人生智慧。年紀老了,蒙格就把他多年來講的寫的人生哲學方面的意見,編輯成一本書,書名叫《窮查理的普通常識》,副題:「巴菲特50年智慧合夥人查理.蒙格的人生哲學」。

 

查理的精彩語錄

 

  這本書匯集查理.蒙格畢生最出色的演講、箴言和思想精華。

 

  這裏抄錄書中有關投資的精彩語錄:

 

  ●我們賺錢,靠的是記住淺顯的,而不是掌握深奧的。

 

  ●價值評估到最後變成了一種哲學的評估,而不是數學的衡量。

 

  ●透過廣泛的閱讀把自己培養成一個終生自學者;培養好奇心,努力使自己每天更聰明一點點。

 

  ●在企業界,如果你聘請的分析師,在併購時勤奮的做調查,卻缺乏常識,那麼你將掉進地獄中。

 

  ●如果說巴郡取得不錯的發展,那主要是因為巴菲特和我非常善於打破我們自己最愛的觀念。哪一年你不曾打破一個你最愛的觀念,那你這一年就白過了。

 

  ●有人說,投資應該愈分散愈好,這觀念不但錯,而且簡直是瘋了。我們不認為分散程度很高的投資能夠帶來好結果,幾乎所有好投資的分散程度都是相對較低的。

 

  ●找到好配偶的最佳方法是甚麼呢?唯一就是你首先必須值得擁有好配偶,因為從定義上來說,好配偶絕不是傻瓜。

 

  ●我們的經驗往往驗證一個長久以來的觀念:只要做好準備,在人生中抓住幾個機會,迅速採取適當的行動,去做簡單而合乎邏輯的事情,這輩子就能得到很大的財富。但這種機會很少,通常屬於不斷尋找和等待、充滿求知欲望,而又熱衷分析各種不同變數的人。

 

  ●一旦機會來臨,如果勝算很高,那麼利用過去的謹慎和耐心得來的資源,重重押注下去就對了。

 

「屢試不爽」的道理

 

  在這本書的第三章,有一篇蒙格2007年在南加州大學畢業典禮上的演講。

 

  演講開始,他介紹那些對他來說最有用的道理和態度。他並不認為這些道理和態度對每個人都是完美的,但認為它們之中有許多具有普遍價值,也有許多是「屢試不爽」的道理。

 

  第一個道理是:要得到你想要的某樣東西,最可靠的辦法是讓你自己配得上它。這是一個十分簡單的道理,是黃金法則。你們要學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擁有這種精神的人在生活中能夠贏得許多東西,他們贏得的不止是金錢和名譽,還贏得尊敬,理所當然地贏得與他們打交道的人的信任。能夠贏得別人的信任是非常快樂的事情。

 

  第二個道理是,正確的愛應該以仰慕為基礎,我們應該去愛那些對我們有教育意義的先賢。他說他一輩子都在實踐這個道理。

 

  另外一個道理,他說這個道理可能會讓人想起孔子,就是獲得智慧是一種道德責任,而不是僅僅為了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有一個相關的道理非常重要,那就是你們必須堅持終生學習。如果不終生學習,你們將不會取得很高的成就。

 

擺脫令生活失敗的特質

 

  蒙格強調光靠已有的知識,畢業生在生活中走不了多遠。離開學校以後,還得繼續學習,這樣才能在生活中走得更遠。

 

  他在演講中又提到逆向思考,也就是怎樣的品格和意念會讓我們在生活中失敗?我們應該避免甚麼?

 

  有些答案很簡單,例如,懶惰和言而無信會讓我們在生活中失敗。如果言而無信,就算有再多的優點,也無法避免悲慘的下場。所以應該養成言出必行的習慣,懶惰和言而無信是顯然要避免的。另外要避免的是極端的意識形態,因為它會讓人們喪失理智。你們看到電視上有許多非常糟糕的宗教佈道者,政治意識形態的情況也一樣。年輕人特別容易陷入強烈而愚蠢的意識形態中,而且永遠走不出來。當你們宣佈你們是某個類似邪教團體的忠實成員,並開始倡導該團體的正統意識形態時,你們所做的就是將這種意識形態不斷地往自己的頭腦裏塞。這樣你們的頭腦就會壞掉,而且有時候是以驚人的速度壞掉。所以你們要非常小心地提防強烈的意識形態,它對你們的寶貴頭腦是極大的危險。

 

  另外,蒙格認為:嫉妒、怨憎、仇恨和自憐都是災難性的思想狀態。過度自憐可以讓人近乎偏執,偏執是最難逆轉的東西之一,你們不要陷入自憐的情緒中。每當你們發現自己產生了自憐的情緒,不管是甚麼原因,哪怕由於自己的孩子患上癌症即將死去,你們也要想到,自憐是於事無補的。自憐總是會產生負面影響,它是一種錯誤的思維方式。如果你們能夠避開它,你們的優勢就遠遠大於其他人,或者幾乎所有的人,因為自憐是一種標準的反應,你們可以通過訓練來擺脫它。

「一分鐘閱讀」推介書籍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巴菲特50年智慧合夥人 查理.蒙格的人生哲學》

作者:查理.蒙格

由 商業周刊 出版

 (天地、商務、三聯及誠品有售)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 (FM92.6-94.4) 李怡主持的《一分鐘閱讀》。該節目逢周一至周五播出,並存載於港台網站 (rthk.hk)。 

 

21/07/2023

「這是一個流行離開的世界,但我們都不擅長告別。」讀米蘭.昆德拉的語錄,從塵世陷阱中掙脫開來

#Reading #Art #米蘭.昆德拉 #語錄 #自由 #閱讀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小說不是作家的懺悔,而是對於陷入塵世陷阱的人生的探索。」

 

  這是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在小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寫下的話。對於人生的探索,似乎總是一個很大的課題,讓人產生離自己很遠的錯覺。但其實,人無時無刻都在做選擇,儘管是迷茫之際,也是一種選擇。

 

  「塵世陷阱」,一個既尖銳又貼切的形容。就像米蘭·昆德拉的小說,總有種毀滅過後的重生,對於生命價值的意識有著強烈的慾望,然而在找尋出路時,總是要在「究竟要做甚麼」的困境中先走一遭。可人只能活一次,無法與前世的自己作對比,同時又要為未知的未來做決定。

 

  2023年7月12日,米蘭.昆德拉去世了,享年94歲。

 

  「如果我們生命的每一秒鐘都無限重複,我們就會像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一樣被釘死在永恆上。這一想法是殘酷的。在永恆輪迴的世界裡,一舉一動都承受著不能承受的責任重負。」

 

  米蘭.昆德拉一生寫下多本具有影響力的小說,多次入圍若貝爾獎,卻次次都擦身而過,但這並影響他藉著文字/小說與世界作聯繫。

 

  米蘭.昆德拉在1929年出生於捷克,後來因政治因素流亡到法國;1979年,他在法國完成他的第一部小說《笑忘書》,以「布拉格之春」下的捷克斯洛伐克為背景,書寫七則看似互不相連的故事,寫下「笑」與「忘」。1984年,他發表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這無疑是他最具影響力的小說之一,被翻譯多達20種語言,更被一度拍成電影《布拉格的春天》,而書中的「媚俗」更一度成為文藝青年的流行語。兩本小說都訴說了捷克人如何在蘇聯佔領時期下的生活,困境與適應、適應與困境……有人說,懷念米蘭.昆德拉的最好方法就是閱讀他的作品。不管是他抒情的詩,還是充滿思緒的小說,他都一直在困境中尋找出口,也在尋找自己與世界的關聯。

 

  米蘭.昆德拉也如千千萬萬的我們一樣,有順利之時,也有陷入窘境之際,然而在所謂的「塵世陷阱」中,又該如何面對呢?在進入他的筆下世界之前,不如先讀讀來自他小說中的語錄,閱讀他對於自由、告別、選擇、人生的思緒,在糾結中,掙脫開來。

 

#1
生命中不能承受的,不是存在,而是不能其為自我。

 

#2
追求的終極永遠是朦朧的。—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3
當人們垂死,死期將至,每一刻都彌足珍貴,便沒有時間可浪費,去回憶甚麼了。— 《無知》

 

#4
最糟糕的不在於這個世界不夠自由,而是在於人類已經忘記自由。 ——《生活在他方》

 

#5
推動我們一切行動的東西卻總是根本不讓我們明了其意義何在。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6
這是一個流行離開的世界,但是我們都不擅長告別。

 

#7
生命就像一場盛大的宴會,我們每個人都無法避免地必須出席這場無意義、空洞虛無、無所謂的宴會。 —《無謂的盛宴》

 

#8
假如我們不能改變這個世界,那麼我們至少應該改變我們的生活——自由自在的活著。

 

#9
幸福是對重複的渴望。—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10
生活,就是一種永恆沉重的努力,努力使自己在自我之中,努力不至迷失方向,努力在原位中堅定存在。 — 《被背叛的遺囑》

 

#Guerlain彩妝教室 #Watches and Wonders 2023 #Art Basel 2023 #接吻 #男男女女 #artmonth #Watches & Wonders 2022 #Watches #2022vdaylove #2021xmaslove #2021xmasgift #腹部繃緊 #北宋汝窯器 #親密 #Gym Come True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