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 Living

一分鐘閱讀 - 李怡
12/06/2015

日本醫學觀點爭論 應否治療癌症?

#Reading

  日本慶應大學醫學部的放射科醫生近藤誠,1948年出生,1988年他在日本《文藝春秋》發表一篇文章《乳腺癌不切除而治愈》,因為這個觀點與社會認知相反,引人注目,影響很大。但是,由於他的文章與正規醫療常規原則相違背,慶應大學從1988年起,決定近藤醫生永遠失去升職資格。不過,近藤繼續就他的這個觀點寫書論述,從1988年到現在先後出版了20多本書。

 

  1996年出版的書名是《癌症患者啊,不要跟癌作鬥爭》,接下來出版的有:《抗癌革命―與癌共生》、《癌症別急著開刀》、《不被醫生殺死的47個心得》、《不被癌症醫生殺死的20忠告》、《癌症治療前該知道的7件事》等。這些書迎合了民眾對癌症和癌症治療的恐懼心理,引起強烈反響,在日本都極為暢銷。《不被醫生殺死的47個心得》獲得菊池寬文學獎、文藝春秋讀者獎,銷量達百萬冊。

 

  台灣也出了他好幾本書的中文譯本。近年中國大陸出版了他的《不要再上癌症的當》和《不被醫生殺死的47個心得》。大陸的媒體不少文章介紹近藤誠的書和理論,有報導文章的題目是「可怕的不是癌症本身,而是『癌症的治療』」。「不被醫生殺死」暗示著揭露醫療黑暗面,並否定現代醫療,因而引起討論。

 

近藤誠為何反對治療癌症?

 

  近藤誠反對癌症治療的主要主張有以下幾個重點:

 

  1、癌症的檢查診斷是無效的。

 

  2、作為癌症治療常規手段的手術和化療是沒有意義的。

 

  3、癌症的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沒有價值。

 

  4、抗癌劑的毒性、擴大切除手術有很高危險性,甚至檢查手段都會加速死亡。

 

  5、如果得了癌症,不要治療,應該讓它自然發展,癌症治療不但無益,而且只會讓患者多受苦痛,飽受折磨。

 

  近藤將自己的理論總結起來,創造了一個日本新詞,中文翻譯的大意就是「癌症假象」的意思。這個理論主張癌症分為真正的癌和假癌兩種。他認為,如果發現的是真正的實體癌,那麼治療沒有任何意義,因為一旦發現,就已經有了轉移,所以即便是早期發現,治療也無益,主張放棄治療。如果是進展緩慢,沒有出現轉移的癌就是假癌,則根本不需要治療,因為不是惡性腫瘤,於生命無害。總之,癌症不需要治療,無論真假。

 

  他的書中還有以下觀點:「老去醫院看病的人,因為吃進很多本不需要的藥物,或者接受本不需要的治療,會早死。」、「癌症的早期發現沒有任何意義。不做癌症篩查檢診的人反而能活得長一些。」、「抗癌藥物毒性很大,卻根本無效。」、「對付癌症最好的辦法就是置之不理。」

 

  近藤誠雖被一些媒體稱為醫學界的良心,但長久以來,日本主流醫學界卻對近藤採取了漠視的態度。日語叫「默殺」,即是「最高的輕蔑」。

 

近藤讓很多人放棄治療 真的獲益?

 

  一位在日本的大陸留學生以「勿怪幸」的筆名在中國大陸網頁寫了篇長文,題目是《日本「醫界良心」近藤誠的癌症理論真相》。日文「勿怪幸」的意思是「不曾期待的意外之喜,從天而降的幸運」。作者自稱在日本癌症醫院工作,常在大陸網頁寫科普文章。

 

  在上述文章中,他說因為相信近藤說的人選擇了不接受治療,使本來可治好的癌症被耽誤而失去生命,本來計劃定期檢查癌症的健康人也放棄體檢,而導致本來可以早期發現的腫瘤被延誤的報導相繼出現。醫學界人士坐不住了。

 

  「勿怪幸」引述日本國立癌症中心名譽理事長市川平三郎博士的文章,表示因為化療藥物的副作用,癌症患者的痛苦經歷在媒體廣有報導,近藤對癌症治療提出顛覆性的反論,自然迎合了民眾的心理,但這個說法只可以稱為論點,無論如何不能稱為理論。普通人接受的觀點和觀點是否屬實,實在是兩個差別很大的事情,和最終患者是否獲益更完全是兩回事。

 

  市川指出,近藤的所謂癌症真假說,是將生長緩慢而且最終階段也不轉移的一部分癌稱為假癌,居然連有進展緩慢的癌的存在都不知道;近藤還認為癌症的淋巴結轉移不是轉移,但實際上經淋巴結轉移的癌細胞最終匯入靜脈,進入血液循環,導致血液轉移,這已是常識。市川認為近藤太想作驚人之語了。

 

  日本癌症專家市川平三郎的文章又說:「近藤主張的『癌症檢診百害無益』這一說法荒誕不經。檢查當然都不可避免地有一些副作用,比如放射線照射可能提高癌症的發病率。但是作為醫學手段,需要衡量的是利弊。癌症檢診的益處已經有太多大型的研究證實,世界各國均大力提倡。已經沒有必要為此辯駁了。」

 

《不被醫療否定書殺死的48個真實》反駁近藤論調

 

  2014年1月,暢銷書作者、同為醫生的兵庫縣的長尾和宏醫生出版了新書,書名就叫《不被醫療否定書殺死的48個真實》。顯而易見,這本書是針對近藤的《不被醫生殺死的47個心得》而出的。 《周刊文春》立刻在雜誌上發表了書評,題目很醒眼:「近藤醫生,你的受害者出現了哦。」

 

  長尾醫生說: 「相信近藤的謬說,本來只是癌前病變的患者,好不容易早期發現了,卻不進行任何積極的治療,耽誤了治療的,我已經看到了多個例證。」

 

  「我們承認,現代醫學的確也有很多不試一試就無法知道結果的情況。99%成功率的手術也有那1%的失敗機會。癌症化療的效果也是如此。這就是醫療的不確定性。但是,醫學總是在不斷挑戰未知,一步步前進。世界各國的癌症專科醫生和研究人員,每天都在挑戰這個醫療的不確定性。如果否定這些進步,那就是根本上否定了現代醫學。」

 

  那癌症到底需要不需要治療呢?「勿怪幸」總結說,這需要根據每個患者的病情做判斷。早期癌症患者,積極地治療,極有可能完全治癒。晚期癌症的患者,如果治療的益處無法大過治療副作用的壞處,可以考慮不接受侵入性的治療,但也應該接受比如止痛這樣的治療。至於預防檢診,那更是需要大力普及,防患於未然。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 (FM92.6-94.4) 李怡主持的《一分鐘閱讀》。該節目逢周一至周五播出,並存載於港台網站 (rthk.hk)。

 

21/07/2023

「這是一個流行離開的世界,但我們都不擅長告別。」讀米蘭.昆德拉的語錄,從塵世陷阱中掙脫開來

#Reading #Art #米蘭.昆德拉 #語錄 #自由 #閱讀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小說不是作家的懺悔,而是對於陷入塵世陷阱的人生的探索。」

 

  這是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在小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寫下的話。對於人生的探索,似乎總是一個很大的課題,讓人產生離自己很遠的錯覺。但其實,人無時無刻都在做選擇,儘管是迷茫之際,也是一種選擇。

 

  「塵世陷阱」,一個既尖銳又貼切的形容。就像米蘭·昆德拉的小說,總有種毀滅過後的重生,對於生命價值的意識有著強烈的慾望,然而在找尋出路時,總是要在「究竟要做甚麼」的困境中先走一遭。可人只能活一次,無法與前世的自己作對比,同時又要為未知的未來做決定。

 

  2023年7月12日,米蘭.昆德拉去世了,享年94歲。

 

  「如果我們生命的每一秒鐘都無限重複,我們就會像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一樣被釘死在永恆上。這一想法是殘酷的。在永恆輪迴的世界裡,一舉一動都承受著不能承受的責任重負。」

 

  米蘭.昆德拉一生寫下多本具有影響力的小說,多次入圍若貝爾獎,卻次次都擦身而過,但這並影響他藉著文字/小說與世界作聯繫。

 

  米蘭.昆德拉在1929年出生於捷克,後來因政治因素流亡到法國;1979年,他在法國完成他的第一部小說《笑忘書》,以「布拉格之春」下的捷克斯洛伐克為背景,書寫七則看似互不相連的故事,寫下「笑」與「忘」。1984年,他發表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這無疑是他最具影響力的小說之一,被翻譯多達20種語言,更被一度拍成電影《布拉格的春天》,而書中的「媚俗」更一度成為文藝青年的流行語。兩本小說都訴說了捷克人如何在蘇聯佔領時期下的生活,困境與適應、適應與困境……有人說,懷念米蘭.昆德拉的最好方法就是閱讀他的作品。不管是他抒情的詩,還是充滿思緒的小說,他都一直在困境中尋找出口,也在尋找自己與世界的關聯。

 

  米蘭.昆德拉也如千千萬萬的我們一樣,有順利之時,也有陷入窘境之際,然而在所謂的「塵世陷阱」中,又該如何面對呢?在進入他的筆下世界之前,不如先讀讀來自他小說中的語錄,閱讀他對於自由、告別、選擇、人生的思緒,在糾結中,掙脫開來。

 

#1
生命中不能承受的,不是存在,而是不能其為自我。

 

#2
追求的終極永遠是朦朧的。—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3
當人們垂死,死期將至,每一刻都彌足珍貴,便沒有時間可浪費,去回憶甚麼了。— 《無知》

 

#4
最糟糕的不在於這個世界不夠自由,而是在於人類已經忘記自由。 ——《生活在他方》

 

#5
推動我們一切行動的東西卻總是根本不讓我們明了其意義何在。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6
這是一個流行離開的世界,但是我們都不擅長告別。

 

#7
生命就像一場盛大的宴會,我們每個人都無法避免地必須出席這場無意義、空洞虛無、無所謂的宴會。 —《無謂的盛宴》

 

#8
假如我們不能改變這個世界,那麼我們至少應該改變我們的生活——自由自在的活著。

 

#9
幸福是對重複的渴望。—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10
生活,就是一種永恆沉重的努力,努力使自己在自我之中,努力不至迷失方向,努力在原位中堅定存在。 — 《被背叛的遺囑》

 

#Guerlain彩妝教室 #Watches and Wonders 2023 #Art Basel 2023 #接吻 #男男女女 #artmonth #Watches & Wonders 2022 #Watches #2022vdaylove #2021xmaslove #2021xmasgift #腹部繃緊 #北宋汝窯器 #親密 #Gym Come True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