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 Living

一分鐘閱讀 - 李怡
08/04/2016

觸動深層思考的一本小說

#Reading

  《刺蝟的優雅》(L’elegance du herisson)是一本已經出版多年的小說,作者是1969年出生的法國作家妙莉葉.芭貝里(Muriel Barbery),講的是一個在巴黎左岸高級公寓裡的故事。有人說是一本最巴黎、最優雅的小說,有評論推薦為「極品小說」,我覺得是一本很吸引人的好看的小說。沒有感人肺腑的情節,沒有熱烈激昂的情感,不知怎的,卻能觸動一個人心裡非常深層的思考與情緒……

 

  芭貝里父母皆為法文教授。2000年她31歲時出版處女作《終極美味》,獲2001年最佳美食文學類書籍獎,被譯為十四國文字。2006年出版了《刺蝟的優雅》,初版只印3000本,沒有宣傳,卻藉由讀者的口耳相傳,先後席捲法國、意大利、西班牙、德國、韓國、美國等地,獲得高度支持及迴響,締造出版界的佳績。已翻譯的版本高達四十種,全球銷售超過三百萬本。並獲法國各項大獎。

 

心靈解脫

 

  奇特的書名《刺蝟的優雅》。刺蝟滿身是刺,但那是防衛而不是攻擊的需要,這表示刺蝟防衛心極重,但內心善良而優雅。這比喻正影照了書中兩位主角的性格。她們因所處社會地位及心中忍受的痛苦,被迫與孤獨為伍,但她們以瀟灑的行徑,蔑視僵化的信仰與階級隔閡,讓心靈獲得解脫。

 

  故事發生於巴黎左岸政商名流頻繁往來的高級地段,葛內樂街7號,一棟高級公寓。十二歲的芭洛瑪從來不是個安份的女孩。她很聰明,甚至可以說是天才。生於富裕家庭,父親是國會議員,但是她即便擁有看似完美的一切,卻過早就厭倦生活中的所有,小小眼睛已看透成人世界的虛偽與空虛。她因為常常躲起來思索存在的問題,而被老愛大驚小怪的媽媽誤認精神異常。面對荒謬的外在世界,她為自己訂了一個人生目標──在十三歲生日當天自殺,並放火燒了父母的豪宅! 

 

  公寓的看更是五十四歲的女子荷妮,她二十七年來在這棟住滿達官顯貴、菁英分子的高級公寓,過著隱形人般的生活。詐傻、扮醜、故作粗俗,這是她每天必須謹守的本份。在掩人耳目的背後,她的心靈密室塞滿現象學、佛洛依德、中世紀哲學……。她保守著自己的祕密,告訴自己──我是看更,我必須對我的心靈喜好保持緘默,絕不能把腳踩進不屬於我的世界,我得小心翼翼地和住客們打交道…… 

 

  直到三樓的美食評論大師過世,住進一位退休的高級音響日本代理商小津先生,他的日本作風,在住戶間掀起一陣波瀾。他的出現,暴露出芭洛瑪和荷妮柔軟又脆弱的內心,瓦解她們身上偽裝的尖刺,挖掘出荷妮不為人知的過去。她們隨著公寓發生的事件,慢慢地,擺脫孤獨,轉化,蛻變,重生…… 

 

內在溫柔 外表尖銳

 

  小說以荷妮與芭洛瑪這一老一少的內心獨白與日記分別交錯前進,他們用疏離與防衛抵擋生命中莫可奈何的衝擊,並且轉化為對現實的嘲諷與反叛,所有的情感最初隱沒在尖刻的文字之下,一篇篇內心告白剝開刺蝟的外衣。本書蘊含一種輕快的哲思並且層次豐富,可以單純地投射生命經驗,獲得個人的感動歷程,也可以仔細玩味其中別有用心的隱喻,品味更多意在言外的指涉。

 

  荷妮,一個學識淵博的看更,她不僅精通語言,而且愛好文化藝術。但她深信,社會地位卑微的人是永遠被拒於文藝殿堂之外的。芭洛瑪,年僅十二歲的天才少女,聰明才智非常人可比。她們都是優雅的刺蝟──內在溫柔,外表尖銳…… 

 

  對美的狂熱追求是荷妮和芭洛瑪的另一項共同點,永不間斷地尋找人世間的和諧,在生命的坎坷起伏中尋覓圓滿純淨的時刻。在藝術作品的啟示下,在日常生活的閒暇中所獲得的藝術靈感,兩人帶著激情,有時是絕望的心境,探討人生的真諦。她們談論自己在文學,哲學,繪畫,電影,音樂方面的鑒賞品味,以及對某些作品的特殊嗜好。 

 

  愛與美,是我們個人生命中的自我追尋與價值。當生命的熱情被社會現實消磨,讓人感到孤獨想要築起心中高牆,但外表滿是刺的刺蝟,內在永遠有愛與美這個柔軟的珍貴事物。

 

  「刺蝟」在荷妮身上有更深體認,這位54歲的女看更,個子矮小,身材臃腫,行事低調,表面是公寓可有可無的裝飾,但她背後所隱藏的慧黠與敏感,愛好古典樂、荷蘭畫、經典老電影和俄國小說的她,卻與其身分似乎格格不入。她和年齡、身分、階級毫無交集的十二歲思想早熟的芭洛瑪,竟因哲思相近而奇妙地產生了相知相惜的情愫。然而三樓的亞爾登先生驟然過世,一位日本新屋主小津先生的進駐,卻吹皺了荷妮一池春水……。 

 

  當小津首次邀荷妮上樓作客時,她有如情竇初開的少女,閃過腦際的六種拒絕語,竟一個也派不上用場。她有如刺蝟,外表看來防衛心超重,內心卻極為善良的小動物,喜歡故作懶散狀,愛好孤獨,不過舉止十分優雅。她也像塊璞玉,待有緣人去發現她,珍惜她。十二歲的芭洛瑪把荷妮的秘密告訴小津,於是他找時機重複安慰她:「我們可以做朋友,甚至是所有我們想做的。」這些甜言蜜語著實融化了荷妮對社會與階級的憎恨。 

 

  然而造化弄人,就在荷妮漸漸撤去心中的防衛,接近遲來的幸福時,竟因為要援助一個醉酒乞丐,被一輛小貨車撞倒而走到生命的盡頭。結尾是小津告訴芭洛瑪這個消息,二人拿了荷妮的一些衣服到醫院太平間去。

 

  結語是芭洛瑪告白:您別擔心,荷妮,我不會去自殺的,我也不會放火燒任何東西。因為今後,我要為您在「永不」中追求「永遠」。追求世間的美。

 

 

 

 

 

 

 

 

 

 

 

 

 

 

 

 

 

 

 

 

 

「一分鐘閱讀」推介書籍

《刺蝟的優雅》

作者:妙莉葉.芭貝里

由   商周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 (FM92.6-94.4) 李怡主持的《一分鐘閱讀》。該節目逢周一至周五播出,並存載於港台網站 (rthk.hk)。

 

21/07/2023

「這是一個流行離開的世界,但我們都不擅長告別。」讀米蘭.昆德拉的語錄,從塵世陷阱中掙脫開來

#Reading #Art #米蘭.昆德拉 #語錄 #自由 #閱讀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小說不是作家的懺悔,而是對於陷入塵世陷阱的人生的探索。」

 

  這是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在小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寫下的話。對於人生的探索,似乎總是一個很大的課題,讓人產生離自己很遠的錯覺。但其實,人無時無刻都在做選擇,儘管是迷茫之際,也是一種選擇。

 

  「塵世陷阱」,一個既尖銳又貼切的形容。就像米蘭·昆德拉的小說,總有種毀滅過後的重生,對於生命價值的意識有著強烈的慾望,然而在找尋出路時,總是要在「究竟要做甚麼」的困境中先走一遭。可人只能活一次,無法與前世的自己作對比,同時又要為未知的未來做決定。

 

  2023年7月12日,米蘭.昆德拉去世了,享年94歲。

 

  「如果我們生命的每一秒鐘都無限重複,我們就會像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一樣被釘死在永恆上。這一想法是殘酷的。在永恆輪迴的世界裡,一舉一動都承受著不能承受的責任重負。」

 

  米蘭.昆德拉一生寫下多本具有影響力的小說,多次入圍若貝爾獎,卻次次都擦身而過,但這並影響他藉著文字/小說與世界作聯繫。

 

  米蘭.昆德拉在1929年出生於捷克,後來因政治因素流亡到法國;1979年,他在法國完成他的第一部小說《笑忘書》,以「布拉格之春」下的捷克斯洛伐克為背景,書寫七則看似互不相連的故事,寫下「笑」與「忘」。1984年,他發表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這無疑是他最具影響力的小說之一,被翻譯多達20種語言,更被一度拍成電影《布拉格的春天》,而書中的「媚俗」更一度成為文藝青年的流行語。兩本小說都訴說了捷克人如何在蘇聯佔領時期下的生活,困境與適應、適應與困境……有人說,懷念米蘭.昆德拉的最好方法就是閱讀他的作品。不管是他抒情的詩,還是充滿思緒的小說,他都一直在困境中尋找出口,也在尋找自己與世界的關聯。

 

  米蘭.昆德拉也如千千萬萬的我們一樣,有順利之時,也有陷入窘境之際,然而在所謂的「塵世陷阱」中,又該如何面對呢?在進入他的筆下世界之前,不如先讀讀來自他小說中的語錄,閱讀他對於自由、告別、選擇、人生的思緒,在糾結中,掙脫開來。

 

#1
生命中不能承受的,不是存在,而是不能其為自我。

 

#2
追求的終極永遠是朦朧的。—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3
當人們垂死,死期將至,每一刻都彌足珍貴,便沒有時間可浪費,去回憶甚麼了。— 《無知》

 

#4
最糟糕的不在於這個世界不夠自由,而是在於人類已經忘記自由。 ——《生活在他方》

 

#5
推動我們一切行動的東西卻總是根本不讓我們明了其意義何在。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6
這是一個流行離開的世界,但是我們都不擅長告別。

 

#7
生命就像一場盛大的宴會,我們每個人都無法避免地必須出席這場無意義、空洞虛無、無所謂的宴會。 —《無謂的盛宴》

 

#8
假如我們不能改變這個世界,那麼我們至少應該改變我們的生活——自由自在的活著。

 

#9
幸福是對重複的渴望。—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10
生活,就是一種永恆沉重的努力,努力使自己在自我之中,努力不至迷失方向,努力在原位中堅定存在。 — 《被背叛的遺囑》

 

#Guerlain彩妝教室 #Watches and Wonders 2023 #Art Basel 2023 #接吻 #男男女女 #artmonth #Watches & Wonders 2022 #Watches #2022vdaylove #2021xmaslove #2021xmasgift #腹部繃緊 #北宋汝窯器 #親密 #Gym Come True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