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 Living

07/10/2020

Art Staycation:游走於傳統與當代之間,從竹、漆、瓷一探工藝可能性

#Art & Culture #尋竹探藝 #飄雅活藝 #Crafts Dialogue #The Gallery by SOIL #漆器 #日本藝術家 #漆 #竹 #SOIL

  香港有不少畫廊,但關於傳統手工藝的藝術空間就不算多。說起手工藝,或許免不了一種老舊、傳統的印象;話雖如此,傳統手工藝總帶著溫度與人情味。在傳統工藝愈來愈少之際,若為它添上當代元素,它能否以新面貌延續下去?今次,想和大家分享兩個關於手工藝的展覽,當中包括竹藝、漆藝、陶藝及金工等工藝,看看這些工藝品在當下的語境中,所呈現的可能性。

 

#1

尋竹探藝

飄雅活藝 Creafts On Peel | Now – 31 Dec 2020

 

 

 

  「飄雅活藝」(Crafts on Peel)是香港一個非牟利創意空間,位於中環鬧市,卑利街的一座舊式唐樓中。這座唐樓是香港的戰後建築,為第四代,亦是香港最後一代的唐樓,至今差不多有70餘年歷史;經過翻新後,成為現時的創意空間,集展覽、工作室、藝術家駐留計畫和零售等用途,以傳統工藝為本,融入當代創意,重新詮釋傳統和手工藝的溫度和可能性。

 

 

  唐樓看似改頭換面,但走進建築內部,才發現保留了不少原有的建築特色,如二樓的閣樓、紅磚牆、樓梯、窗框等,留下不少歷史痕迹。作為藝術空間的第一個展覽,「飄雅活藝」以竹藝拉開序幕,透過10位來自日本、台灣及香港的竹藝師,將這門傳統工藝放在當下演繹,又會擦出甚麼火花?

 

 

 

  竹,源於自然;舊時,更是每家每戶都可見到的日常品,但現時卻較少見。展覽涵蓋歷史、手工藝與創意等元素,分為「因環境而生」、「文人雅興」以及「日用之美」三個部分,重新演繹竹藝於當下的角色;看著年輕創作人跟著老師傅逐步逐步學習手藝,繼而由兩代工藝師合作而成的作品,確有驚喜。

 

1. 再世盧亭

 

張歡與神野猫,再世盧亭,2019,竹

 

  走進門口,可見到一個獅頭魚身的裝置,那是傳統工藝師張歡與當代工藝師神野猫的作品。盧亭是香港獨有的神話人物,相傳有著魚頭人身的外形。作品的獅頭由張歡師傅打造,是佛山南獅,象徵著智慧、力量與吉祥。製作一個獅頭,要將竹、砂紙、漿糊、鐵絲,以傳統手藝「紮、撲、寫、裝」四個步驟,製作成型後,再繪以圖案、裝飾等步驟,需時約13至15個工作天。順著獅頭方向,是一身魚尾;除了傳統的「紮、撲、寫、裝」手藝,神野猫以流墨的方式將紙染為黑白,流動的墨結合流線形的魚尾,富有動感;卸下魚尾後,更是一件充滿實驗性的時裝。

 

2. 小滿毛月

 

丁科竣,小滿毛月,2020,竹

 

  在「再世盧亭」旁的是一個互動裝置,一片片竹片待風輕輕拂過時,會自動旋轉,竹片的彩色在旋轉中呈現拂曉到月下的天色;這個互動裝置除了由風驅動外,也可以用人手轉動,一節節轉動的竹片就像竹蜻蜓般向上盤旋,靜靜地看著竹片轉動,仿如時間也放慢了。

 

3. 燈籠

 

丁科竣,燈籠,2020,竹、紙

 

  「小滿毛月」為香港當代工藝師丁科竣的作品,除此之外,他還擅長以竹元素融入家品中,如以宣紙和竹製成的「燈籠」;這個作品靈感源於經典日式燈籠,只是他選擇以更為簡潔步驟與形態示人,再結合中式燈籠的豎骨設計,以減少燈籠左右擺動的幅度,入夜後,打開充滿暖意的燈光,任它透過宣紙透入空間,感覺特別柔和。

 

  除了這些裝置與家品外,同場還有很多不同元素的竹藝品,包括由香港僅有的鳥籠工藝師陳樂財與室內建築師郭達麟用全竹所製作的條案(古老的漢族家具)——「鳥南枝」;在製作過程中,作品並沒有用上任何一根釘,將竹枝以入榫的方法固定成型;另外還有當代工藝師陳永笙的「纏」系列作品、「夕顏」系列的竹編花器和竹編樣式等作品……若有空閒,還有很多關於竹藝的歷史故事值得細細品味。

 

陳樂財與郭達麟,鳥南枝,竹

鳥籠工藝師陳樂財與室內建築師郭達麟打造的「鳥南枝」,條案以全竹製作,竹枝需經過繁複工序處理,每個桌腳以96支竹枝支撐,當中沒有用上任何釘子,最後加以金屬固定桌腳竹枝而成。

陳永笙,生命之源 – 纏,2019,竹和漆

德昌森記蒸籠和當代工藝師丁樂融,漩渦,竹

 

地址:中環卑利街11號

網站:www.craftsonpeel.com

 

#2

Crafts Dialogue

The Gallery by SOIL | Now – 24 Dec 2020

 

  另一個關於Craft的展覽位於靜謐的上環,是The Gallery by SOIL的秋季展覽——「對談 工與藝」#CraftsDialogue,展出來自亞洲不同地區的漆藝、陶瓷、竹藝、金工和繪畫,約100件作品,以現代美感延續傳統手工藝。

 

  The Gallery by SOIL不同於其他畫廊,它是香港首間漆藝藝廊,於2018年啟業;在畫廊成立前,SOIL土壤文創已經在PMQ有間實體店,亦是香港比較少數可以找到漆器的地方,亦會定期舉辦工作坊與展覽。在這裡,你可以找到來自不同領域及地域的創作人及匠人的手工藝,他們嘗試結合當下語境,將傳統融入其中,讓其互相影響,產生對話。

 

  今次的展覽如題,主要圍繞傳統工藝於當下的發展,展品中有我們比較少接觸的漆立體(漆器),亦有我們較常接觸到陶藝和金工,但飾以創新的元素及手法呈現後,又是另一種感覺。

 

  漆,又稱大漆,取自自然,由漆樹而來,有數千年的歷史。大漆多用作於器皿,在日本比較常見。到了後期,逐漸發展成漆畫、雕塑等作品,脫離以往的器皿形象。

 

  日本藝術家Takeshi Igawa這件以漆為媒介的雕塑結合了光與影的元素,黑如漆的雕塑表面如鏡面般光滑,流水形的線條亦如如絲般順滑,在光影下,漆黑的表面反射出一絲白光。

 

lacquer art by Takeshi Igawa

 

  另一個漆雕塑同樣出自日本藝術家之手,藝術家Shingo Muramoto的作品用了常見的紅色大漆,但卻撇除了漆器給人厚重的感覺。他以自然界為靈感,造出一片大的落葉雕塑,展現皺褶、枯萎、彎曲的形態,帶出一絲輕盈感覺,同時又像是在訴說自然界生命週期的輕重。

 

lacquer art by Shingo Muramoto

 

  瓷器亦有長遠歷史,亦常出現在我們生活中。展覽中,亦有不少讓人驚喜的陶瓷作品。如日本藝術家Matsumura Jun的一系列tableware 作品就頗為驚喜,一件件器皿安放桌上就如雕塑,尖銳的角仿如向上伸展的觸角,讓潔淨如雪的瓷泥展現了一種生長、延伸的感覺。 

 

Ceramic art by Matsumura Jun

Ceramic art by Matsumura Jun

 

  另一位日本陶藝家Akio Niisato帶來的這幾件陶瓷作品就延伸了瓷泥的特性,加以光元素,呈現瓷泥的通透感。他在透薄潔淨的瓷泥上,鑽出不同排列的小洞,再以白釉填入這些鏤空的小洞內,經光線照射下,仿如窗戶般透光,增添通透感。

 

Ceramic art by Akio Niisato

Ceramic art by Akio Niisato

 

地址:上環荷李活道186號荷利活大樓H店 (正門在差館上街)

導覽預約可按此處

網站:https://www.lacquerartbysoil.com/

 

#Guerlain彩妝教室 #Watches and Wonders 2023 #Art Basel 2023 #接吻 #男男女女 #artmonth #Watches & Wonders 2022 #Watches #2022vdaylove #2021xmaslove #2021xmasgift #腹部繃緊 #北宋汝窯器 #親密 #Gym Come True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