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 Living

05/05/2021

「字裡圖間—香港印藝傳奇」:翻出「香港字」與香港印藝的前世今生,一探19世紀最美中文活字

#字粒 #藝術 #展覽 #版畫工作室 #鑄字模 #本土 #版畫 #香港製作 #香港字 #印藝 #香港印藝 #Art & Culture #活字印刷

  香港是「文化沙漠」之說,已存在多年,說得久了,一不經意,便逐漸印在腦裏;可偏偏有人不甘於此,非要尋回屬於香港的文化;或許就是一份執著,一份相信,讓失而復得的文化呈現於我們眼前。

 

 

  展覽「字裡圖間—香港印藝傳奇」將揭開一段封存已久的香港歷史故事與發展,更將19世紀中葉那套最美、最完整的中文活字——「香港字」重現大家眼前。「字裡圖間」的「字裡」是代表中文的活字,「圖間」則是代表五彩石印;它們在19世紀,由傳教士帶到華南一帶,以便傳教之用。展覽是香港文化博物館及香港版畫工作室聯合籌辦,在疫情的無奈下,閉館的日子多於開館,待博物館重開之日,展覽亦宣布延期至七月,還未到場的你,仍可一睹這套最美、最完整的中文活字。

 

 

Credits

 

Photograph/Alex Yeung & Ronald Chang

Video/Alex Yeung & Ronald Chang

Graphic design/Kathy Wan

Video Editing/Alex Yeung

 

下一頁:活字石印的由來

循著線索回到19世紀

 

 

  印刷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但不同的是,中國古代多以泥或木為載體的雕刻印刷,因其不穩定,且容易損耗,在當時來說,並不普及。而活字及石印的興起,要從19世紀英國一位傳教士馬禮遜Robert Morrison開始說起。

 

馬禮遜Robert Morrison

Source:by John R. Wildman ,via Wikimedia

 

  馬禮遜是首位來華傳教的傳教士,因當時清政府禁止傳教,他想到以中文刊印小冊子,並且翻譯聖經,以此傳教。除了傳教是個難題,鑄一套中文活字更不是易事。好在他於1815年獲得東印度公司支持,開始在澳門雕製金屬活字,繼而由另一位傳教士Samuel Dyer接手,在馬六甲研究鑄字,前後歷時將近半個世紀,於1851年在香港完成鑄字工程,推進了中文活字印刷的進程。

 

香港字字模

 

  這套由傳教士研發鑄造的明體字,因在香港製作,所以在當時亦被稱為「香港字」,開始廣泛運用在不同的印刷品上,包括一系列的《中國經典》——《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和《尚書》等,而不能或缺的還有其初衷——中文版的《聖經》。作為中文鉛活字的功臣,馬禮遜前後還印刷及排印了一冊六部的《華英字典》,共750套,歷時八年。除此之外,還可在展覽的第一部分的《華英字典》、澳洲華工出版的《無師自曉》一書中,欣賞到「香港字」的美。

 

舊約 (香港字)

澳洲華工出版的《無師自曉》

《華英字典》,一冊六部,4,595頁,共印了750套,歷時八年。

 

下一頁:尋回失落的文化—「香港字」

尋回失落的文化——「香港字」

 

  「第一套完整的中文活字是在香港完成的,這是香港很重要的文化遺產,但居然沒有人提起。」香港版畫工作室的項目經理兼展覽籌備人之一的黃洛尹Loraine,在展覽廳中說道。整個展覽以印藝為主軸,展出19世紀到近代的印刷發展,而展覽中的焦點展品,便是這套「香港字」。香港字是一套明體字,除了是香港首套中文活字外,其字體的造型和美感,亦很值得大家欣賞。

 

 

  原來,在「香港字」出現之前,也有出現過不同的中文字體,如「柏林字」或「巴黎字」,只是這些字粒均是拼合字,將部首拆開,以組合更多的字,雖然成本較為便宜,但拼合字的造型突兀,難以用美學去定論。這套百年前鑄成的「香港字」不僅廣見於刊物,還出口至歐洲國家,但久而久之,卻在香港失傳了,而能尋回這批字,是巧合,亦是緣分。

 

  2018年夏天,版畫工作室的項目總監翁秀梅收到一封來自荷蘭的電郵,那時,她和團隊正在為展覽「字裡圖間—香港印藝傳奇」進行資料蒐集,包括關於和香港鑄字相關的任何東西,畢竟最後一間鑄字行已經在2002年正式結業了,至今亦將近20年,早已物是人非,而鑄字用的銅模和機器亦不在了……可誰也沒想到,那封電郵成了一條關鍵的線索,讓失落的文化重回於此。

 

阿翁親身遠赴荷蘭,和Ronald一起研究重鑄香港字字模。

 

  郵件發自一位名為Ronald Steur的先生,是荷蘭韋斯特贊鑄字工房基金會的主席,自小對印刷、活字深感興趣;「他得知香港曾賣過一些字粒去荷蘭,便詢問阿翁(翁秀梅)這批字粒的下落,是否有回到香港。」Loraine一邊介紹展覽,一邊將故事娓娓道來。

 

  這封郵件,引起了大家對尋找「香港字」的下落,最終Ronald在荷蘭萊登國家民族學博物館的倉庫中,尋回那批1860年翻鑄成的「香港字」鉛模!最後還獲博物館支持,讓Ronald和香港版畫工作室一起著手研究重鑄字模。

 

下一頁:香港真的是文化沙漠?

香港不是文化沙漠,只是缺少關注的文化

 

  第一批銷至荷蘭的香港字約有5,000接近6,000顆字粒;展覽中便擺放了2020年首批鑄造的73顆香港字。從尋找、重鑄到重現,這批「香港字」可說來之不易,加上疫情限制出行,要到荷蘭跟進鑄字的過程亦是困難重重。能將香港字尋回並展現觀眾眼前,Loraine感到十分慶幸,但同時亦感可惜,因為這曾經屬於香港的文化,竟然在香港甚麼都找不到。「其實在各大院校、甚至政府的圖書館內,也可以找到一些香港字的故事及刊物,但好像從來沒有人去注視過;所以這次很慶幸可以透過這樣一個機會,將一些屬於我們很重要的文化,甚至是一些Cultural Identity的東西,重新發掘。」當下,她最希望能將第一套香港字完整的鑄造帶回香港,並留下記錄;而長遠而言,若能應用最為理想。

 

 

  除了鑄造的字粒值得保留,從執字到排版,再到印刷也是活生生的技術。展場內還有一部巨大的海德堡風喉照鏡印刷機,這部印刷機於1960年代生產,至今仍可正常運作。Loraine站在機器前,熟練的示範與講解印刷的過程。讀設計出身的她,對「印」這個步驟十分有親切感,皆因不少設計做完後,都要經印刷的過程,而且字體的設計及排版均源自活字及石印;因此,她對印刷亦十分執著。相對於現代印刷的方便,傳統印刷的工藝反而讓她著迷,繁複的步驟讓她更加慎重、專注去做每次的決定,當中的Trial and Error就是她的學習過程。關於文化傳承及保育,她深知在香港汰劣留良的節奏及狹小的空間下,會留給更有商業價值的東西,她慨嘆,「其實不應只將目光停留在經濟價值上,不少工藝在完成工業使命後,也可以逐漸走向新的角色,甚至成為創作的媒介一角。」

 

海德堡風喉照鏡機

展覽中,還有20世紀中葉盛行的五彩石印,在當時被常用於印刷一些海報或月份牌等,逐漸演變成了現今的柯式印刷。

活字印藝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中的字粒畫,由字排版組合而成,可見在它完成工業使命後,逐漸走向創作的媒介一角。

 

「字裡圖間—香港印藝傳奇」

日期:即日起至7月26日

地址:沙田文林路1號 香港文化博物館

查詢:香港版畫工作室

 

14/05/2024

古代青銅器的銅鏽如何影響成交價?從兩件古代青銅器一探究竟!

#藝術拍賣 #收藏 #青銅器 #拍賣 #藝術 #銅器收藏 #Art & Culture

  古代青銅器的收藏圈子比較細,不像瓷器的收藏圈子那麽大,原因是懂的人比較少,而價格卻相當昂貴,不是一般藏友可以負擔得起,又因為中國大陸明文禁止買賣,因此大部分精美的古代青銅流失海外!

 

  古代青銅器的價值在於器型、紋飾、銘文和皮殼。傳承亦是一種付加值,有人看得非常重,有些人完全不重視。追求名牌的有錢人在收藏圈子並不少,跟這些人在拍場為一件傳承有序的古代青銅器拍品鬥出價,並非生意之道,因此古董商從來不會這樣做。

 

  上世紀末大量古代青銅器湧進香港的古董文物市場,買家大部分是外國人,他們不追求名牌,看到是真的古代青銅器便出價收購,因此大部分古代青銅器流失海外。這些古代青銅器最近幾年陸續在拍場出現,卻成為傳承有序的拍品!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青銅亞龔父辛尊
保利香港

 

  最近保利香港2024年春拍,一件「商晚期至西周早期青銅亞龔父辛尊」出現在「得遂初心:花、茶、佛道藝術珍品」專場,估價10,800,000-12,000,000港元,最終以12,000,000港元成交。商周青銅器與初心、花、茶、佛道藝術有何關係,令人摸不著頭腦!

 

  青銅尊的器型只見於商、西周,春秋戰國及以後不復見。大獸面紋、夔龍紋亦只見於商、西周青銅器上,因此斷代是對的。青銅尊在古代青銅器市場並不常見,尤其是滿工带銘文的出戟尊,因此價格昂貴。拍品在上世紀初已經出國,因此傳承有序。拍品最可取之處是它紋飾清晰,幾乎每一樣細微之處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再加上器表幾乎沒鏽,露出青銅合金的原色,令古代青銅器的愛好者垂涎欲滴!

 

商晚期青銅獸面紋方彝
保利香港

 

  另一件拍品「商晚期青銅獸面紋方彝」估價5,000,000-8,000,000港元,最終以6,000,000港元成交!方彝這種器型更加少見,幾乎是每一個資深古代青銅器收藏家夢寐以求的商周青銅禮器!

 

  拍品只在2016年在保利拍賣過一次,並沒有其他的傳承記錄,因此名氣沒有上述的出戟尊那麼大。

 

  方彝比出戟尊更加少見,尤其是滿工的,但成交價卻只及出戟尊的一半,原因何在?名氣為拍品带來付加值這個因素當然不能排除,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器物的外觀,即是皮殼!皮殼除了可以幫助收藏家判斷真假之外,精美的皮殼更為觀者带來賞心悦目的效果!

 

  方彝亦是满工,還带蓋,但在近底部已出現白點,可能是銅病,需要處理。另外,有些回紋比較模糊,有點美中不足,但整體來說也是一件不錯的方彝!

 

  兩件拍品都是不錯的商周禮器,成交價卻相差一大截,除了與名氣有關,亦與外觀,即是皮殼有關!

 

  與古代青銅器有關的行内術語非常多,例如燦仔叫「出戟」Flange,學者專家只講「出」。我是一名港燦,沿用「出戟」的叫法是恰如其分的!新出土的古代青銅器,佈滿泥和銅鏽的叫「生坑」;已出土很久,經過不少人的手澤、表面比較明亮光滑的叫「熟坑」。

 

  因此,出戟尊顯然是熟坑;方彝卻可以勉强說是生坑!

 

商晚期獸面紋青銅觥
殷墟博物館藏

 

  上圖是現藏殷墟博物館的商代青銅觥,器表已出現嚴重鏽蝕,令到紋飾模糊不清。觥是非常少見的商周青銅禮器,是很多古代青銅器收藏家追求的器型,但因它的外觀不好看,變成雞肋!

#Guerlain彩妝教室 #Watches and Wonders 2023 #Art Basel 2023 #接吻 #男男女女 #artmonth #Watches & Wonders 2022 #Watches #2022vdaylove #2021xmaslove #2021xmasgift #腹部繃緊 #北宋汝窯器 #親密 #Gym Come True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