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 Living

建築.藝術.遠方 - 趙健明 Janice Chiu
25/03/2022

藝術家池村玲子:融合「天人合一」的意象,在旖旎風光中獲得沉靜放鬆

#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 #藝術家 #海浪之春 #池村玲子 #Art & Culture

  在一般人的認知中,柏林的地平線並不如池村玲子在她的黃麻畫布上所展示的那般超然和夢幻。那可能只是久居其中的藝術家,對她認為「真的不像家」的城市一個理想化的呈現。日裔瑞士籍藝術家池村玲子,年輕時便遠離故鄉遊學歐洲,在她有著鮮明個人特徵的「山水與人體天人合一」意象的作品中,唯獨《柏林地平線》看不出有身軀的形態隱藏其中,唯有以微妙的色彩變化,以及幾乎佔據了畫面一半的那片雲,來寄託普世情懷的淡淡鄉愁。

 

 

《柏林地平線I 2012 蛋彩、油彩黄麻 110x180cm

 

  曾任柏林藝術大學繪畫教授的池村玲子,正是在日本山水畫的演變中融入了時代特徵和藝術家本人的奇幻風格,為觀者描繪出一張張自然清淡,含蓄悠遠的「心理地圖」,其中一些還隱隱透著池村玲子式的詭異光芒。在過去四十年裡,池村運用一切可能的藝術語言和表現手法,以一位超越歐亞文化的藝術家的視角來觀察人物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以生物在風景中變形的主題來探索生命的永恆輪迴。

 

池村玲子與作品Trees out of Head 2015年 銅雕25 x 32 x 20 cm

 

  集畫家、雕塑家、攝影師以及詩人於一體的池村玲子,早期就開始研究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讓人物肖像或形體與風景同時進入她的繪畫作品中。《黑森林》中模糊的半抽象面孔及形體,巧妙隱藏在神秘的風景中,人與人,植物與動物之間自在共融。《粉紅景觀》中大片的色彩與女性形象相互契合,觀者不確定自己到底看到了什麼,但仍然接受它是真實的。《著陸》畫中從天空以飄逸姿態縱身一躍的女孩,散發著在尋找珍貴事物時迷失的詩意......。池村玲子創造了一種令人嚮往的,世外桃源般的夢幻境界,這種池村玲子獨有的藝術語言,令她的作品具有極高的辨識度與美學價值。

 

《黑森林》 2013年 布面油畫  100 x 150 cm

《粉紅景觀》2019年 布面油畫  60 x 90 cm

《著陸》 1998-99

 

  在盡興地研究了半抽象人物與風景畫的表現力之後,池村玲子1984年又沉迷於雕塑。她用近乎原始的創作風格,將用青銅、陶瓷、玻璃和陶土塑造的女性形象召喚到作品中。她們時而是長出樹苗的側臥青銅頭像,更多的是一些擬人化的兔子。池村玲子最大也最有代表性的青銅雕塑《兔菩薩》(Usagi Kannon),特為應對 2011 年的東北地震和福島核事故而製作,她為遊客提供了巨大的金屬裙下的避難所。在日本文化中,Usagi(兔子)也意味着重生、生育和更新,這件作品無疑是藝術家寄希望於一個各種存在形式都值得愛和尊重的世界。

 

 

《兔菩薩》2012

 

  池村的作品被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東京國立現代藝術博物館、巴塞爾藝術博物館和杜塞爾多夫藝術宮博物館等收藏。她的作品非常珍貴,直至近年,一般大眾在她日本、英國及德國等地的展出中更多地接觸到其作品。池村玲子經歷了不同國度間的文化、社會等因素洗禮,繪畫與雕塑藝術的格局從自我表現,逐漸移目至探索人類狀況的極限和深度的觀念之上。近年描繪自然與人類形態的《從東到東》、《海浪之春》等大型作品,進一步將東方「天人合一」的哲學思考融匯在作品中,觀者從中驚喜地看到畫家的藝術表達更趨內斂靜謐,思路更為縝密。而受到池村玲子所描繪的浩然萬物的啟發,沉醉於充滿文學美感的畫面中,不免令人思緒飛揚,同時也在旖旎風光中獲得沉靜放鬆。

 

《從東到東》2020年 德國渥斯道克美術館

《海浪之春》2021 年 英國 塞恩斯伯里視覺藝術中心

 

03/04/2024

香港藝術館展覽《吳冠中──黑‧白‧灰》:隨大師腳步,欣賞角度隨著時代幻化出來的千秋

#藝術 #黑白灰 #香港藝術館 #HKMOA #藝術家 #美學 #展覽 #吳冠中 #Artcation #藝術展覽 #Art & Culture

  坊間談「水墨精神」,話語權往往來自大師。要成為大師,往往需苦練、經營,反覆思考,另有些不時發表洋洋偉論、長袖善舞,有些則提倡創新概念,效果嘛,每件作品也有正論與反論,對應不同的時代與觀點,當中有真有偽,尤其當藝術水平不足的作品被歌頌到看來超然再隨處展出,視點容易被模糊,更需要從兩者對論辨證,從而對藝術家及其流派與核心思想獲得較全面或新詮釋。思考著這些的時候,剛巧參加了上周徐冰的講座,然後再看香港藝術館現正展出的《吳冠中──黑‧白‧灰》,串連數年前在新加坡國家美術館看過的,深諳藝術從來不是非黑即白,還可以夾雜著不少灰色地帶。

 

 

  吳冠中(1919 – 2010)跟香港關係密切,他兒子吳可雨14年前將父親在人生階段最後創作的幾幅畫捐贈香港藝術館,最近更捐贈一億港元予館方設立 「吳冠中藝術贊助」專項基金;尚記得吳冠中親臨維港寫生一幕,恍如昨天,那些點線面跟他在1996年創作《春潮》時說過的不謀而合:「中國傳統繪畫的主要武器是線,用線構成面,用線營造深遠,『密不透風』『疏可走馬』,皆憑線之功能,抒寫意境。」形式以外,吳冠中筆觸底下,傳達這個城巿當時給他的氣息。

 

 

  曾留學法國的吳冠中畢生徘徊在「油畫民族化」與「水墨現代化」之間,締造他一套獨有的美學語言,貫穿東西方藝術殿堂,不時有未看過他作品的觀眾,評說他像Jackson Pollock,可偏偏這些兼具抽象與形式的作品,讓他成為首位獲「法國文藝最高勳位」的華人藝術家,以及當年首位在大英博物館舉辦個展的在世藝術家。

 

 

  吳冠中初期硏習水墨國畫,可「焦濃重淡清」的五蘊墨色綁不住他,後來投進繽紛跳脫的油畫世界,接上時代軌迹,巧妙融合當時西方吹奏的抽象風格,突破框框,晚年卻又回歸黑白的水墨懷抱,與把抽象發揮到極致的趙無極有著微妙的不同路徑省思。

 

 

  想起吳冠中曾評論徐悲鴻為「美盲」、「格調低」,認為藝術家,若在「能量大」的「重要崗位」上,其主要任務便需「創造美」與「創造精神世界」;反過來,書畫鑑定與評論者徐建融著書,比較黃賓虹的潛心經營,與吳冠中花錢跳上留法快餐之旅,轉個身就到了「彼岸」。

 

 

  這些評論,與其說在甚麼位置該說甚麼話,或許並無妄言,除了時代際遇不同,藝術家背景、性格及社會人脈也起著決定性因素。「重實不重虛」,放在今天,藝術作品每每披上所謂「概念」的斗篷,摒棄傳統技法,借題發揮,頗堪細味。沒有牢固筆法根柢,對一些傳統派畫家來說,概念多只逞一時勇,急功的霎眼嬌,在藝術史的長河上站不住腳。但事實又未必如此,可供不同世代反覆論證。

 

 

  回首現代藝術史,充斥著許多顛覆傳統、石破天驚的時刻。對水墨語言熟悉及熟練的,多洞悉黑白灰並非單調乏味,迹近黑白攝影,宛如吳冠中建構的瀑布,縱在隱遁的氣韻中,亦可大放異彩,讓人細味黑白之間虛實相生的意象。水墨藝術之海浩瀚無比,撇開東施效顰者不論,藝術家、藝評與觀眾都需謙遜與鍛鍊,所謂欲速不達,或如何參與似與不似的遊戲,值得深思。

 

 

吳冠中藝術贊助專題展覽系列:吳冠中──黑‧白‧灰

地點:尖沙咀梳士巴利道10號 | 香港藝術館4樓 吳冠中藝術廳

 

#Guerlain彩妝教室 #Watches and Wonders 2023 #Art Basel 2023 #接吻 #男男女女 #artmonth #Watches & Wonders 2022 #Watches #2022vdaylove #2021xmaslove #2021xmasgift #腹部繃緊 #北宋汝窯器 #親密 #Gym Come True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