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 Living

掌故舊聞 - 余震宇
02/12/2015

乏人問津的公屋樓王

#Art & Culture

  香港開埠之初,北角屬於杳無人煙的區域。當時,香港政府主要發展中環,而所謂「維多利亞城」及「四環九約」的概念,雖然涵蓋西至堅尼地城,東至灣仔一帶,而重點仍是以中環為主。北角既在發展的範圍外,只有海灘及工廠,每逢泳季,則有大量人士前往解暑;踏入寒季,該處即乏人問津。

七十年代.北角發電廠。一九一九年投入運作,一九七八年關閉,原址於八十年代改建為城市花園

  自二十年代開始,由於經濟發展,工廠區開始東移,北角變成了工業重鎮。例如北角發電廠、中央貨倉等。一九二一年,富商郭春秧購入今日春秧街地皮,原擬興建糖廠,豈料遇上糖價大跌,立刻轉為興建四十間相連房屋,故又稱「四十間」。

 

  另一方面,今日的七姊妹道,昔日原是七姊妹泳灘。三十年代,政府便打算填平海灘,興建工廠及房屋,豈料泳客聯署反對,導致政府未能收回。直至日軍侵港,七姊妹泳棚毀於炮火,淪為頹垣敗瓦,政府最終在沒有任何阻攔下進行填海,興建大量房屋。

五十年代.北角春秧街

  五十年代中期,政府於北角新填地興建公營房屋,初名「渣華街廉租屋」,後稱「北角邨」。「北角邨」位於臨海,傲視維多利亞港,景觀一流,年前卻遭拆卸,現正進行改建。然而,這座「公屋樓王」,當時卻不太受市民歡迎。根據當時屋宇建設委員會的規定,最大單位面積有三百七十一平方呎,供八人居住,租金一百三十八元,差餉三十二元,合共一百七十元,平均每方呎租值約五角。同時,居於最大單位的住客,其收入必須在六百九十元或以上,設若當時每月能夠賺得超過這個數目,已經不算是平民了。另外,當時香港的舊式樓宇,每方呎租值僅為一角至二角,故此「廉租屋」實則不算廉宜。

 

  再者,「渣華街廉租屋」不准住戶作職業及營業用途,即教師不得於寓所開設補習社,裁縫不得在寓所工作,主婦不能承接手作幫補家計,商人不能在寓所堆放商品。由於當時的住宅用途較有彈性,故此舉嚇怕了不少住客。此外,禁止寓所飼養任何畜類、鳥類或牲口,這種規定亦與中國人習慣有異,最終不少獲得資格入住「渣華街廉租屋」的市民,決定放棄搬進這幢其後被譽為「公屋樓王」的公營房屋。

  

  時移世易,不少工廠已經遷離北角區。昔日的發電廠,今日已經發展為城市花園。商業大廈隨之興建,樓價漸次飛升,未知讀者造訪北角區的時候,會否想像昔日此處原是杳無人煙的區域嗎?

 

08/05/2024

專訪藝術家霍剛:從水墨到超現實主義、再到抽象,在畫裡尋自己

#藝術 #霍剛 #采泥藝術 #藝術展覽 #台灣藝術家 #東方畫會 #米蘭藝術家 #再遇歸來 #香港南京雙城個展 #Artcation #Art & Culture

  二十世紀,有那麼一群藝術家為了尋找新的衝擊,離開了腳下的大地,轉折來到香港的港口,漂洋越海地前往未知之地。有些去了法國,有些則去了意大利,展開了旅居生活。後來,有些藝術家回來了,有些則沒有。

 

霍剛

 

  在米蘭旅居逾半個世紀的藝術家霍剛則在十年前返回台灣,直到今天。霍剛師承李仲生,是東方畫會的創辦人之一,成員還有蕭勤、夏陽、吳昊、蕭明賢、陳道明、李元佳、歐陽文苑,在當時被稱為「八大響馬」。響馬有強盜之意,皆因畫會有著突破傳統框架的理念,但卻不是單方面接收西方藝術;雖然當時已有主張現代藝術的五月畫會,但於50年代的台灣而言,這些理念還是非常叛逆及超前的。

 

  霍剛1932 年生於南京,7歲時隨家人移居重慶,19歲時再到台灣,隨後因想探索前衛藝術而遠赴米蘭,這一去就是半個多世紀。步入耄耋之年,霍剛依舊保持開朗的心境,言語間透著幽默與活力,完全看不來已經步入了人生的第九十一個年頭。他連續數月舉辦展覽,先來香港(交易廣場)——這個從台灣到米蘭追求藝術夢想的中轉之地,後到南京(金陵美術館)——回歸出生之地,以《再遇・歸來》為名,展示了他畢生遊走在東西方文化的精髓。

 

金陵美術館《回故鄉》霍剛藝術大展展覽現場

 

在畫裡尋自己

 

  從傳統書畫到超現實主義,再到抽象,每每轉變,都是霍剛尋找「自己」的旅程。回想起對西方藝術的啟蒙,霍剛直言是找到了老師——李仲生。他還記得當時李仲生老師問他,想學甚麼畫?這個問題問把他問呆了,他心裡想,他就是來學畫的。隨後,李仲生解釋:「畫有兩種,一種是技術上,就是畫得好、畫得像;一種是學理上,就是理論。」霍剛回答後者,李仲生當下便說,那你從前所畫的,都是錯的。

 

  霍剛當時聽得是一頭霧水,不過後來他也悟出來了,「其實說的就是要懂得如何表現。」畫有很多種、風格也有很多,構成繪畫的元素更甚,但並非每一樣是適合自己,甚或都用在一幅畫上,多聽、多看,吸收完後便要懂得選擇。「我是甚麼人、我在哪裡出生、我在哪裡生活,我要找到自己在這個世界的位置。」

 

  霍剛雖然在米蘭生活逾半世紀,但他卻沒有掉丟他的根——書法。自小漂泊的生活然讓他忘了從甚麼時候開始喜歡藝術,但隨祖父霍銳學書法倒埋下了種子,「談及書法,很多人是學著怎麼拿毛筆、用水墨,這個叫運筆;我的聚焦點不在此,而是中國字的結構性。」

 

金陵美術館《回故鄉》霍剛藝術大展展覽現場

 

繪畫是感覺的經驗

 

  初初看霍剛的畫時,粗略可以總結為幾個大元素——幾何、構圖、色調,而這些元素也讓人下意識貼上「西方」的標籤。然而,他的畫又何止於此。畢加索將人與物拆解為幾何體,解構再重構;霍剛則抹去了書法的運筆與水墨的筆墨功夫,將文字視為結構,重置於空間之中。空間性也是霍剛畫裡一個重要的元素,「它是一種感覺,但也具有真實性。」

 

  有人認為,感覺是一種主觀,但其實感覺也是經驗所得,而他的繪畫就是一種感覺的經驗。當中,他對於空間的理解也並非虛無,而是它跟周遭環境所產生的關係與連繫。

 

  霍剛是一個對生活很敏感的人,他以台灣和香港為例,同樣是高樓大廈,但從建築的厚重、建築之間的距離、空間大小來看,多兩公尺、少兩公尺出來的感覺都不一樣。「畫同樣如此,用甚麼顏色、一筆一劃置於空間甚麼位置,畫面看起來簡潔,但如何用最少表現最多,便是我創作的目的。」

 

金陵美術館《回故鄉》霍剛藝術大展展覽現場

 

#Guerlain彩妝教室 #Watches and Wonders 2023 #Art Basel 2023 #接吻 #男男女女 #artmonth #Watches & Wonders 2022 #Watches #2022vdaylove #2021xmaslove #2021xmasgift #腹部繃緊 #北宋汝窯器 #親密 #Gym Come True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