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 Living

一分鐘閱讀 - 李怡
29/05/2013

《複眼的映像︰我與黑澤明》日本電影祕辛

#Reading #Movie & Drama

  我年輕時被黑澤明的電影深深感動過。若說所受文藝的人道主義精神的影響,文學的影響最大是19世紀俄國小說;電影的影響就是黑澤明。他的《羅生門》、《流芳頌》(原名《生之慾》)、《七武士》、《天國與地獄》、《赤鬍子》,現在電視台重播,我也會再看。在我心目中,黑澤明不僅是世界級,而且是劃時代的導演。

 

  電影最重要的是劇本,劇本是一劇之本。過去,我一直以為黑澤明的電影,都是他自任編劇,直至最近讀到一本書《複眼的映像︰我與黑澤明》,才知道另有與他合作並作為主要撰寫者的編劇家,儘管在編劇過程中,黑澤明也是重要角色。這個編劇家叫橋本忍(Hashimoto Shinobu)。

 

  1950年,32歲的橋本忍認識了黑澤明,兩人共同寫出《羅生門》。這是橋本忍第一部電影劇本,此片將日本電影推向世界。1952年,他寫出《流芳頌》,1954年完成《七武士》。橋本忍用四年時間登上劇作家的頂點。但其實只要一部《羅生門》,就可以千古留名了。

 

  除了是黑澤明長期倚賴的編劇,《切腹》、《白色巨塔》、《砂之器》(香港譯作《曲終魂斷》)等其他日本導演名作也都出自橋本忍筆下,他被推舉為「日本戰後第一編劇」。橋本忍這位天才劇作家從小病痛不斷,「身體幾乎沒有一個部位沒動過手術」,但在停筆十年後以80多歲高齡撰寫了《複眼的映像︰我與黑澤明》這本書時,病情卻奇蹟般好轉。本書不但是橋本忍獻給日本電影那段黃金歲月的珍貴紀念,更對影片創作提出重要諍言。

 

  在書中,體弱多病的橋本忍自述他的編劇生涯也是從病床上開始的。他向鄰床士兵借來的閒書上,橋本忍發現了「編劇」這個行業,三年後拜師日本電影大師伊丹萬作門下。之後,他遇見恩師口中「注定要相遇的男人」黑澤明,以《羅生門》一戰成名,展開驚濤駭浪的電影人生……

 

  《羅生門》之後,《流芳頌》和《七武士》等名作陸續將日本電影與黑澤明推向世界。《七武士》甚至被譽為日本影史的最高傑作,成為世界各國電影名校的共同教材。

 

  黑澤明與橋本忍迎來生涯的最高成就,同時也開始面對創作人的最深恐懼……

 

  《複眼的映像》,記錄了那些影史名片的背後祕辛,電影公司老闆、製片、導演、編劇等才氣縱橫的電影人共同將日本電影推向顛峰的歲月,電影大師不為人所理解的孤獨時刻……

 

  書中詳細寫了一些著名電影劇本的產生經過。比如《七武士》,電影公司先請來歷史專家,向橋本忍和黑澤明介紹古代的武士生涯:戰亂時代全國治安都不好,飢餓遍布各地,到處有盜匪山賊出沒,武士到了某個村莊,只要一個晚上不睡,幫忙看守隨時可能來犯的盜賊,不管哪裏的農民,都會讓他們吃飽的。從介紹中,橋本忍和黑澤明找到了農民僱用武士,戰勝了前來襲擊的山賊的主題和難得的故事。然後他們在熱海租了一個旅館閉關寫劇本。

 

  根據黑澤的說法,寫劇本的工作就像在跑42.195公里的馬拉松。不能抬起頭,必須壓低視線,專注看著前方一個點,默默地跑。只要持續跑步,就能跑完全程,到達終點。

 

  他們規定一天的平均工作量是15頁稿紙(每頁400字)。有時就算從早上十點坐到下午五點,也只能寫出5頁或7頁。寫得順時,可能超過20到30頁,這樣平均起來,一天大約15頁。所以閉關三個禮拜,工作20天,約可完成一部300頁左右的劇本。劇本寫作真的像跑馬拉松,一旦覺得累了,抬起頭來,就會心生挫折,從此打住……儘管辛苦也不要抬頭,除了繼續努力,別無他法。

 

  一代編劇親自上演的真實人生,情節甚至比電影還精采。

 

  橋本忍說:「不單是為了影評人和少數有志從事電影業的人,也是為了喜愛、熱愛電影的龐大電影迷,讓他們看見電影的本質……」

 

 「一分鐘閱讀」推介書籍

《複眼的映像︰我與黑澤明》

作者: 橋本 忍

由 大家出版 出版

天地、商務、三聯及誠品有售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 (FM92.6-94.4) 李怡主持的《一分鐘閱讀》。該節目逢周一至周五播出,並存載於港台網站 (rthk.hk)。

 

21/07/2023

「這是一個流行離開的世界,但我們都不擅長告別。」讀米蘭.昆德拉的語錄,從塵世陷阱中掙脫開來

#Reading #Art #米蘭.昆德拉 #語錄 #自由 #閱讀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小說不是作家的懺悔,而是對於陷入塵世陷阱的人生的探索。」

 

  這是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在小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寫下的話。對於人生的探索,似乎總是一個很大的課題,讓人產生離自己很遠的錯覺。但其實,人無時無刻都在做選擇,儘管是迷茫之際,也是一種選擇。

 

  「塵世陷阱」,一個既尖銳又貼切的形容。就像米蘭·昆德拉的小說,總有種毀滅過後的重生,對於生命價值的意識有著強烈的慾望,然而在找尋出路時,總是要在「究竟要做甚麼」的困境中先走一遭。可人只能活一次,無法與前世的自己作對比,同時又要為未知的未來做決定。

 

  2023年7月12日,米蘭.昆德拉去世了,享年94歲。

 

  「如果我們生命的每一秒鐘都無限重複,我們就會像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一樣被釘死在永恆上。這一想法是殘酷的。在永恆輪迴的世界裡,一舉一動都承受著不能承受的責任重負。」

 

  米蘭.昆德拉一生寫下多本具有影響力的小說,多次入圍若貝爾獎,卻次次都擦身而過,但這並影響他藉著文字/小說與世界作聯繫。

 

  米蘭.昆德拉在1929年出生於捷克,後來因政治因素流亡到法國;1979年,他在法國完成他的第一部小說《笑忘書》,以「布拉格之春」下的捷克斯洛伐克為背景,書寫七則看似互不相連的故事,寫下「笑」與「忘」。1984年,他發表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這無疑是他最具影響力的小說之一,被翻譯多達20種語言,更被一度拍成電影《布拉格的春天》,而書中的「媚俗」更一度成為文藝青年的流行語。兩本小說都訴說了捷克人如何在蘇聯佔領時期下的生活,困境與適應、適應與困境……有人說,懷念米蘭.昆德拉的最好方法就是閱讀他的作品。不管是他抒情的詩,還是充滿思緒的小說,他都一直在困境中尋找出口,也在尋找自己與世界的關聯。

 

  米蘭.昆德拉也如千千萬萬的我們一樣,有順利之時,也有陷入窘境之際,然而在所謂的「塵世陷阱」中,又該如何面對呢?在進入他的筆下世界之前,不如先讀讀來自他小說中的語錄,閱讀他對於自由、告別、選擇、人生的思緒,在糾結中,掙脫開來。

 

#1
生命中不能承受的,不是存在,而是不能其為自我。

 

#2
追求的終極永遠是朦朧的。—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3
當人們垂死,死期將至,每一刻都彌足珍貴,便沒有時間可浪費,去回憶甚麼了。— 《無知》

 

#4
最糟糕的不在於這個世界不夠自由,而是在於人類已經忘記自由。 ——《生活在他方》

 

#5
推動我們一切行動的東西卻總是根本不讓我們明了其意義何在。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6
這是一個流行離開的世界,但是我們都不擅長告別。

 

#7
生命就像一場盛大的宴會,我們每個人都無法避免地必須出席這場無意義、空洞虛無、無所謂的宴會。 —《無謂的盛宴》

 

#8
假如我們不能改變這個世界,那麼我們至少應該改變我們的生活——自由自在的活著。

 

#9
幸福是對重複的渴望。—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10
生活,就是一種永恆沉重的努力,努力使自己在自我之中,努力不至迷失方向,努力在原位中堅定存在。 — 《被背叛的遺囑》

 

#Guerlain彩妝教室 #Watches and Wonders 2023 #Art Basel 2023 #接吻 #男男女女 #artmonth #Watches & Wonders 2022 #Watches #2022vdaylove #2021xmaslove #2021xmasgift #腹部繃緊 #北宋汝窯器 #親密 #Gym Come True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