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 Living

一分鐘閱讀 - 李怡
31/10/2017

香港是她永藏心中的城市

#Reading

  一個台灣來的女子,在香港住過7年,然後又去了其他世界大都會居住。她告訴我們:香港是她永藏心中的一座城市。

 

  大概是97後不久她來這裡,異鄉人進入了香港快速殘忍的生活節奏:永遠充滿嘈雜的活動,起樓,裝修,擁擠的街道與行人,幾乎所有人都提高嗓門講話像在吵架,茶餐廳端來奶茶時重重放下,老闆在她達不到目標時叫她去死算了。在這裡,生命快速,沒得浪費,也沒得浪漫。

 

  「20幾歲到香港,我接受了沒有永恆這件事。無止盡的是過渡。甚麼都是過渡,甚麼都在過渡。」她這麼寫。

 

  其實我也早就說過,這裡的人曾經都把自己當作這地方的過客。

 

  但是,這位台灣女子很快迷上了天星小輪,迷上了夜幕低垂時的燦爛燈火。那片燈火「美得讓人心碎,因為那種美帶著末日的絕望。」

 

  在沙士期間,她搬到了西半山的一個老舊房子,在那兒一住7年,直到她離開香港。那是她的青春歲月。「這階段的人生,躁動,紛亂,快速,如烏雲雷雨嘩啦啦那樣豐沛不可擋。我的青春揮霍著香港,帶不走了。」

 

  一個香港文人問她:「為何很多人住香港很久,還是不覺得自己是香港人?……因為廣東話說不好的緣故嗎?」她說「可能」。「這不妨礙日常生活,甚至工作,不是嗎?」「確實。」「那你覺得香港人是甚麼人?」「把香港當家的人。」「香港是你的家嗎?」她毫不猶豫第一次脫口而出:「香港是我的家。」

 

  這是一本叫做《無名者》的文集,作者是胡晴舫,她生於台北,台大外文系畢業,美國戲劇碩士。寫作包括散文、小說、文化評論。

 

  從開始時不太適應香港的生活節奏,到脫口說出「香港是我的家」,台灣作家胡晴舫解釋說:「香港之所以是家,只因在這浮城,我與世界之間的關係突然有了時空的羈絆。……我沒有了歷史,卻身不由主在時代載浮載沉,這種奇異的瓢泊感,卻給了我一種心靈上完全的獨立與自由。」

 

  她這段話,說出了我一直在心中卻表達不出來的感覺。是漂泊而自主帶來完全的獨立自由。還因為這城市能夠滿足一個人獨立完成「對生命的所有想像,完全不需要麻煩他人幫忙,在人群中遺世獨立」。

 

  她說這是她在世界上任何城市都享受不到的曾經滄海。「我夢不見香港這樣的城市。上帝創造不出香港這座城市,只有人類才有能力。」

 

  作者離開香港後又去了東京、巴黎、紐約居住多年。她寫了許多關於各大都會的生活體驗。許多人問她,最愛哪一個城市,她總說這是不可能回答的問題。其實,她心中深藏著一座城市,她不輕易向人提起,在夜闌人靜時,她的腦海就進入這城市,「熟悉的事物,喜愛的臉,那裡的種種,曾是我的日常……我時時呼喚她的名字。」

 

  《無名者》中書寫香港的文章,題目是《那片我稱之為家的燈火》。文章是她離開香港後寫的,因為文中有一句:「倘若哪天我再能回到港島。那海看似永恆不變,港灣的波卻不是當年的浪了。」

 

  胡晴舫現在已回到香港。港灣的波的確不再是當年的浪。而種種記憶,那不受干擾的獨立和自由,猶如我們相互牽連的夢境,也促使我們永遠不甘心地要把失去的追回來。

 

「一分鐘閱讀」推介書籍

《無名者》

作者:胡晴舫

由八旗文化 出版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 (FM92.6-94.4) 李怡主持的《一分鐘閱讀》。該節目逢周一至周五播出,並存載於港台網站 (rthk.hk)。

 

21/07/2023

「這是一個流行離開的世界,但我們都不擅長告別。」讀米蘭.昆德拉的語錄,從塵世陷阱中掙脫開來

#Reading #Art #米蘭.昆德拉 #語錄 #自由 #閱讀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小說不是作家的懺悔,而是對於陷入塵世陷阱的人生的探索。」

 

  這是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在小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寫下的話。對於人生的探索,似乎總是一個很大的課題,讓人產生離自己很遠的錯覺。但其實,人無時無刻都在做選擇,儘管是迷茫之際,也是一種選擇。

 

  「塵世陷阱」,一個既尖銳又貼切的形容。就像米蘭·昆德拉的小說,總有種毀滅過後的重生,對於生命價值的意識有著強烈的慾望,然而在找尋出路時,總是要在「究竟要做甚麼」的困境中先走一遭。可人只能活一次,無法與前世的自己作對比,同時又要為未知的未來做決定。

 

  2023年7月12日,米蘭.昆德拉去世了,享年94歲。

 

  「如果我們生命的每一秒鐘都無限重複,我們就會像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一樣被釘死在永恆上。這一想法是殘酷的。在永恆輪迴的世界裡,一舉一動都承受著不能承受的責任重負。」

 

  米蘭.昆德拉一生寫下多本具有影響力的小說,多次入圍若貝爾獎,卻次次都擦身而過,但這並影響他藉著文字/小說與世界作聯繫。

 

  米蘭.昆德拉在1929年出生於捷克,後來因政治因素流亡到法國;1979年,他在法國完成他的第一部小說《笑忘書》,以「布拉格之春」下的捷克斯洛伐克為背景,書寫七則看似互不相連的故事,寫下「笑」與「忘」。1984年,他發表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這無疑是他最具影響力的小說之一,被翻譯多達20種語言,更被一度拍成電影《布拉格的春天》,而書中的「媚俗」更一度成為文藝青年的流行語。兩本小說都訴說了捷克人如何在蘇聯佔領時期下的生活,困境與適應、適應與困境……有人說,懷念米蘭.昆德拉的最好方法就是閱讀他的作品。不管是他抒情的詩,還是充滿思緒的小說,他都一直在困境中尋找出口,也在尋找自己與世界的關聯。

 

  米蘭.昆德拉也如千千萬萬的我們一樣,有順利之時,也有陷入窘境之際,然而在所謂的「塵世陷阱」中,又該如何面對呢?在進入他的筆下世界之前,不如先讀讀來自他小說中的語錄,閱讀他對於自由、告別、選擇、人生的思緒,在糾結中,掙脫開來。

 

#1
生命中不能承受的,不是存在,而是不能其為自我。

 

#2
追求的終極永遠是朦朧的。—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3
當人們垂死,死期將至,每一刻都彌足珍貴,便沒有時間可浪費,去回憶甚麼了。— 《無知》

 

#4
最糟糕的不在於這個世界不夠自由,而是在於人類已經忘記自由。 ——《生活在他方》

 

#5
推動我們一切行動的東西卻總是根本不讓我們明了其意義何在。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6
這是一個流行離開的世界,但是我們都不擅長告別。

 

#7
生命就像一場盛大的宴會,我們每個人都無法避免地必須出席這場無意義、空洞虛無、無所謂的宴會。 —《無謂的盛宴》

 

#8
假如我們不能改變這個世界,那麼我們至少應該改變我們的生活——自由自在的活著。

 

#9
幸福是對重複的渴望。—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10
生活,就是一種永恆沉重的努力,努力使自己在自我之中,努力不至迷失方向,努力在原位中堅定存在。 — 《被背叛的遺囑》

 

#Guerlain彩妝教室 #Watches and Wonders 2023 #Art Basel 2023 #接吻 #男男女女 #artmonth #Watches & Wonders 2022 #Watches #2022vdaylove #2021xmaslove #2021xmasgift #腹部繃緊 #北宋汝窯器 #親密 #Gym Come True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