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 Living

古董投資秘笈 - 費吉
09/12/2014

天價《白塔山記》

#Art & Culture

  一個貪官已貪了九百億人民幤,怪不得中國有超過二萬億人民幤贓款流到國外。這些民脂民膏肥了外國的政府,苦了自己的同胞。

 

  最近一位朋友傳來一段《微信》,內容是關於美國總統奥巴馬在哈佛發表的一篇演說,題目是《20年後,中國將成為全球最窮國家》,他的依據是:

 

  一、從申請移民的情況看,中國90%的高官家屬和80%的富豪已申請移民或有移民意願。一個國家的統治階層和既得利益階層為甚麼對自己的國家失去信心?令人費解。

 

  二、中國人不了解他們應該對國家和社會所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三、中國是世界上沒有信仰的可怕國家之一,全民上上下下唯一崇拜對象就是權力和金錢,自私自利。

 

  四、人民大眾過去是權力的奴隸,演變為金錢的奴隸,這樣的國家如何贏得尊重和信任?

 

  五、大多數中國人從來沒有學到甚麼是體面和有尊嚴的生活意義,獲取權力或金錢就是生活的一切,就是成功。全民腐敗、墮落、茫然的現象,在人類歷史上空前絕後。

 

  六、肆無忌憚地對環境的破壞、對資源的掠奪,幾近瘋狂。這種奢靡、浪費的生活方式,需要幾個地球才能供給?

 

  無論這些說話是否奧巴馬所講,我認為國人最大的問題是道德淪喪,人們普遍缺乏誠信,令到人與人之間沒有一個互信的基礎,亦令到交易費用大大增加。政府不信任人民,人民更加不信任政府,因此才會有那麽多貪官、裸官和擁有外國護照的高官家屬。

 

  官場如此多貪官,商場亦好不到那裏,肆無忌憚地搲錢的國企、民企比比皆是。

《白塔山記》 來源:保利

  我出席大大小小的拍賣會不下數十次,卻從未見過一件大價拍品只用了兩、三分鐘時間,承了兩口價便成交那麼兒戲的拍賣,這是否又是另一次假拍賣?

 

  拍賣行以天價起拍已是一奇。拍賣行通常以估值的七成起拍,以防估值與競拍者的出價能力有嚴重落差,令到拍品在沒有人承價之情況下流拍,保利的拍賣官卻好像成竹在胸,一早預知有競拍者在天價承價。第二奇是名不見經傳的最終買家出一口價已一矢中的,眼光何其準。第三奇是承第一口價(一億五十萬)的競拍者,出一口價便放棄,他究竟是為別人抬轎,還是真正的競拍者?

 

  我講的是最近北京保利秋季拍賣會古畫夜場,由乾隆皇帝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冬天,暢遊北海公園的白塔山後寫下,以《白塔山總記》和《塔山四面記》五篇文章組成,詳盡記載了北京和白塔山的歷史的《白塔山記》成為今年全球中國書畫拍賣價格最高紀錄,也是內地拍賣市場唯一過億作品,並刷新乾隆個人作品拍賣紀錄。《白塔山記》以一億元起拍,只叫兩口價就以一億一百萬元落槌,連佣金為一億一千六百萬元成交這件事。

 

  這種在平民百姓眼中看似正常,但處處透著古怪的拍賣無日無之,究其原因是拍賣行業一直缺乏監管,主事者可以為所欲為所致。

 

  大陸股票市場缺乏正規、嚴格監管的事實,一直受到股民詬病;一直以來黑幕重重的拍賣行業,拍賣行與友好或同謀者互相勾結的情況如得不到改善,拍賣行業只會淪為民眾敬鬼神而遠之的對象。

 

  這場拍賣透著甚麽玄機,會不會是為下一次拍賣先炮製出一個天價,引君入甕?

 

08/05/2024

專訪藝術家霍剛:從水墨到超現實主義、再到抽象,在畫裡尋自己

#藝術 #霍剛 #采泥藝術 #藝術展覽 #台灣藝術家 #東方畫會 #米蘭藝術家 #再遇歸來 #香港南京雙城個展 #Artcation #Art & Culture

  二十世紀,有那麼一群藝術家為了尋找新的衝擊,離開了腳下的大地,轉折來到香港的港口,漂洋越海地前往未知之地。有些去了法國,有些則去了意大利,展開了旅居生活。後來,有些藝術家回來了,有些則沒有。

 

霍剛

 

  在米蘭旅居逾半個世紀的藝術家霍剛則在十年前返回台灣,直到今天。霍剛師承李仲生,是東方畫會的創辦人之一,成員還有蕭勤、夏陽、吳昊、蕭明賢、陳道明、李元佳、歐陽文苑,在當時被稱為「八大響馬」。響馬有強盜之意,皆因畫會有著突破傳統框架的理念,但卻不是單方面接收西方藝術;雖然當時已有主張現代藝術的五月畫會,但於50年代的台灣而言,這些理念還是非常叛逆及超前的。

 

  霍剛1932 年生於南京,7歲時隨家人移居重慶,19歲時再到台灣,隨後因想探索前衛藝術而遠赴米蘭,這一去就是半個多世紀。步入耄耋之年,霍剛依舊保持開朗的心境,言語間透著幽默與活力,完全看不來已經步入了人生的第九十一個年頭。他連續數月舉辦展覽,先來香港(交易廣場)——這個從台灣到米蘭追求藝術夢想的中轉之地,後到南京(金陵美術館)——回歸出生之地,以《再遇・歸來》為名,展示了他畢生遊走在東西方文化的精髓。

 

金陵美術館《回故鄉》霍剛藝術大展展覽現場

 

在畫裡尋自己

 

  從傳統書畫到超現實主義,再到抽象,每每轉變,都是霍剛尋找「自己」的旅程。回想起對西方藝術的啟蒙,霍剛直言是找到了老師——李仲生。他還記得當時李仲生老師問他,想學甚麼畫?這個問題問把他問呆了,他心裡想,他就是來學畫的。隨後,李仲生解釋:「畫有兩種,一種是技術上,就是畫得好、畫得像;一種是學理上,就是理論。」霍剛回答後者,李仲生當下便說,那你從前所畫的,都是錯的。

 

  霍剛當時聽得是一頭霧水,不過後來他也悟出來了,「其實說的就是要懂得如何表現。」畫有很多種、風格也有很多,構成繪畫的元素更甚,但並非每一樣是適合自己,甚或都用在一幅畫上,多聽、多看,吸收完後便要懂得選擇。「我是甚麼人、我在哪裡出生、我在哪裡生活,我要找到自己在這個世界的位置。」

 

  霍剛雖然在米蘭生活逾半世紀,但他卻沒有掉丟他的根——書法。自小漂泊的生活然讓他忘了從甚麼時候開始喜歡藝術,但隨祖父霍銳學書法倒埋下了種子,「談及書法,很多人是學著怎麼拿毛筆、用水墨,這個叫運筆;我的聚焦點不在此,而是中國字的結構性。」

 

金陵美術館《回故鄉》霍剛藝術大展展覽現場

 

繪畫是感覺的經驗

 

  初初看霍剛的畫時,粗略可以總結為幾個大元素——幾何、構圖、色調,而這些元素也讓人下意識貼上「西方」的標籤。然而,他的畫又何止於此。畢加索將人與物拆解為幾何體,解構再重構;霍剛則抹去了書法的運筆與水墨的筆墨功夫,將文字視為結構,重置於空間之中。空間性也是霍剛畫裡一個重要的元素,「它是一種感覺,但也具有真實性。」

 

  有人認為,感覺是一種主觀,但其實感覺也是經驗所得,而他的繪畫就是一種感覺的經驗。當中,他對於空間的理解也並非虛無,而是它跟周遭環境所產生的關係與連繫。

 

  霍剛是一個對生活很敏感的人,他以台灣和香港為例,同樣是高樓大廈,但從建築的厚重、建築之間的距離、空間大小來看,多兩公尺、少兩公尺出來的感覺都不一樣。「畫同樣如此,用甚麼顏色、一筆一劃置於空間甚麼位置,畫面看起來簡潔,但如何用最少表現最多,便是我創作的目的。」

 

金陵美術館《回故鄉》霍剛藝術大展展覽現場

 

#Guerlain彩妝教室 #Watches and Wonders 2023 #Art Basel 2023 #接吻 #男男女女 #artmonth #Watches & Wonders 2022 #Watches #2022vdaylove #2021xmaslove #2021xmasgift #腹部繃緊 #北宋汝窯器 #親密 #Gym Come True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