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 Living

古董投資秘笈 - 費吉
29/01/2019

誰是元青花權威?做人不可太過厚顏無恥

#葛師科 #元青花 #Art & Culture #古董

  最近報載天民樓樓主成為倫敦金騙局的苦主,損失了5.8億港元。

 

  葛師科是謙謙君子,行事低調,是全世界元青花藏量最多的私人收藏家之一,在亞洲,包括中國大陸,沒有人能出其右。

 

  收藏家有很多種,有些是附庸風雅,如以雞缸杯喝茶,是所謂中國第一大收藏家的老粗;有些是掛羊頭賣狗肉,如一名所謂犀角大王;有些自稱收藏家、鑑賞家,但其實是家裡一件收藏品都沒有的奸商。

 

  何謂收藏家?最起碼的條件是藏品達到真、稀、精的高水平,再加上個人學養豐富,則庶幾近之。

 

明永樂青花大碗 天民樓藏

 

  由葛師科編撰的《天民樓藏瓷》二十多年前我已看過一百幾十遍,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市場上難得一見的元青花藏品,可以說是我的元青花知識的啟蒙老師。

 

  天民樓藏的元青花固然佳妙,但其他明清官窰瓷器亦令人嘆為觀止,尤其是一隻「明成化纏枝花卉紋宮碗」。

 

  二十多年來我參觀過的私人收藏無數,有些令人由衷的讚嘆,如戴維德基金會;有些令人嘖飯、嗤之以鼻,如中國大陸國寶幫的私人博物館趙泰來博物館;有些如雷貫耳,因館主名氣大,但館藏品不外如是,如觀復博物館。同樣是私人博物館,愚見認為日本的美秀美術館Miho Museum才是亞洲頂尖私人博物館之一。

 

  戴維德基金會我隔三幾年便會探訪一次,一來我跟館長Stacey Pearson是老朋友;二來那裡有學不完的古董瓷器知識。

 

  是的,戴維德基金會的館藏品除了百看不厭,還可以上手看,而就算是同一件館藏品,每看一次的體會都不一樣,這就是古董瓷器引人入勝之處。

 

元至正十一年青花尊 戴維德基金會藏

 

  戴維德基金會的館藏品最著名的當然是一對祭壇用的元青花尊David vases。此對元青花尊於1927年出現的時候,一般人認為是假貨,不相信元代已成功燒出如此精美絕倫的青花瓷,只有戴維德爵士Sir Percival David獨具慧眼,認為無可懷疑是元代燒製。

 

  此對青花瓷上有銘文如下:

 

  信州路。玉山縣。順城鄉。德教里。荊塘社。奉聖弟子。張文進。喜捨。香炉。花瓶。一付。祈保。合家清吉。子女平安。至正十一年。四月。良辰。謹記。星源。祖殿。胡淨一元帥。打供。

 

  至正(1341年-1370年)是元惠宗的第三個年號,也是元朝的最後一個年號。

 

  上文提到元青花館藏品,公認最佳的是位於土耳其的托普卡匹皇宮博物館Topkapı Palace Museum,其次是位於伊朗的雅塔比聖殿Ardabil Shrine,天文樓的藏品只能屈居第三。

 

  世上有沒有元青花權威?獨創先河的戴維德爵士沒有說過自己是元青花權威,托普卡匹皇宮博物館和雅塔比聖殿的館長、長老也不敢自稱元青花權威,偏偏在中國大陸卻有一個跳梁小丒許明自稱元青花權威,除了醜出國際,走去台灣鑑寶,將一大堆一眼假的青花瓷鑑定為元青花之外,還出版元青花專書,將元青花新仿品鑑定為真品,令人不忍卒睹。

 

  要學習欣賞元青花的讀者,最佳途徑是先看書,後看館藏。天民樓的元青花看不到,可遠赴英倫,回程在伊斯坦堡和伊朗雅塔比停留一個星期,細心欣賞館藏的元青花。

 

  讀者回來之後卻不可自稱元青花權威,做人不可太過厚顏無恥。謹記!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16/05/2024

九龍城寨:亂中有序的建築,記載歷史的傳奇狀態及文化符號

#電影 #古天樂 #洪金寶 #九龍城寨之圍城 #伍允龍 #劉俊謙 #余兒 #鄭保瑞 #九龍城寨 #胡子彤 #張文傑 #九龍寨城 #林峯 #Art & Culture

  身邊某後生專才女封林峯為偶像,斥資3億的電影《九龍城寨之圍城》開鑼,在某謝票場跟他合照,放上IG Story,我才如夢初醒,繼而被各類電影花邊洗版,包括美術總監麥國強講解如何在屏山公立達德學校及西貢成豐片場等地「重建」九龍城寨、伍允龍面對挑機觀眾的武德及氣量,當然還有林峯剔除電視味,煥然一新的演技,雖然或如友評價它是「一套拍得很靚的武打片」,統統湊成熱話。

 

 

  很多人對城寨存有不同幻想——城外的人好奇走進去,城內的人又渇望走出來。至於我,每當提起九龍城寨,必會想起小時候長年受哮喘病之苦,母親遍尋良醫不果,因緣際會,卻在香燭店忽獲介紹到九龍城東頭村道某處看張x芬醫生。她從內地來,住城寨,像其他從內地來的牙醫一樣,除了懂西方醫學知識,也懂一點古方偏方,雙管齊下,我的哮喘才漸漸好起來,最終並得以「斷尾」,可以再上體育課。

 

 

  那些年,每次覆診,坐車轉入東頭村道,必會經過見到候王廟,也會在城寨附近蹓躂,碰過住在東頭邨22座的劉克宣(1904-1983),記得是剛播出《執到寶》(1980),不久便驚聞他逝世;也在城寨裏掏錢買第一本小說,關於中國民間奇談;初中時,曾在李惠利工業學院(後來變成香港專業教育學院)上金工與木工課,都是難忘的經驗。

 

 

 

  電影說的,當然不是這些,畫面重塑了那些龍蛇混雜「三不管」的狀態,但更重要的,西方學術界關注九龍城寨,因它的破格建築特色,無論功能及規劃,縱橫交錯,亂中有序,記得香港電台某記錄片,便曾描繪出,不同類別的店舖,例如士多、雜貨舖、診所、餐廳,甚至住宅,都共用同一出入口——即是說,出入經過某個住宅客廳,也是等閒。

 

 

  外國攝影師 Ian Lambot 和 Greg Girard在80年代末開始,花了五年時間,在城寨拆卸前,詳細拍攝內裏這些建築細節,記錄並輯成《City of Darkness: Life in Kowloon Walled City》(早幾年終發行中文版)。我認識前者,曾與他共事,翻譯其他關於建築設計的書。每次提起城寨,他都說那些「出出入入」的奇遇,包括如蟻洞的通道,是如何讓他大開眼界。

 

 

翻查資料,後來日本的可兒弘明帶領他的研究隊伍,深入城寨量度間隔,成書《大図解 九龍城》。有日本朋友告訴我,記得當年拆卸,日本電視台還現場直播,對此甚為重視,香港這邊只因普羅大眾認為它是貧民窟,便沒反對拆卸,失掉這重要建築群。

 

 

  已故掌故家魯金(原名梁濤,1924-1995)著《九龍城寨史話》,考證史實,例如二次大戰時,日軍一度把城牆拆去,充作興建啓德機場的材料,也附添詳細清拆建於1847年的城寨。有時候想,若九龍城寨還在,每年可吸引多少遊客訪港?90年代保育議題聲音還未普及,遑論這段殖民地時期的「黑歷史」,政府除之後快,待至近年乘懷舊風潮,但若操之過急,過度賣弄昔日情懷,又難免墮進既”kitsch"(媚俗)且三不像之路。

#Guerlain彩妝教室 #Watches and Wonders 2023 #Art Basel 2023 #接吻 #男男女女 #artmonth #Watches & Wonders 2022 #Watches #2022vdaylove #2021xmaslove #2021xmasgift #腹部繃緊 #北宋汝窯器 #親密 #Gym Come True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