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 Living

藝術人的修藏物 - 伍常
19/04/2022

《What Is Culture For》:藝術文化是療傷藥?此時此刻的香港,需要怎樣的「文化生活」?

#藝術 #文化 #What Is Culture For #蘇東坡 #疫情藝術 #文化活動 #Art & Culture

  等了又等,終於等到第五波疫情的尾聲,真的有點「彷如隔世」的感覺。

 

  回望過去大半年的時光,走難的走難、撤資的撤資、移民的移民。仍然未走的,如你,和我,真的是情何以堪?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心情鬱悶的時候,我總會想到蘇東坡,不是為賦新詞強説愁,而是他的經歷總會提醒我,惟有透過痛定思痛後的內觀,我們才可以真實地體察自己的身體和心靈,重新學懂如何自處。

 

  疫情以來,香港的絕大部份的文化活動(包括電影、劇場、音樂會、跳舞表演等)陷入全面「清零」狀態。隨著近日疫情好轉,不少文化活動快將重開;不禁想,此時此刻的香港,需要的是怎樣的「文化生活」?

 

  1)    回到傳統過去(Business as Usual):是簡單地重覆疫情前的那一套舊有觀賞和展示藝術文化方式,希望觀眾會自動自覺「課金」,回歸各大戲院、劇場、畫廊、藝博會以及各種活動?

 

  但當後生那一代Gen Z 人人都在講crypto、digital、GameFi的時候,你仲嚟傳統嗰套單向式體驗會唔會有點out兼不合時宜?

 

  2)    擁抱虛擬未來(The Future is Virtual):還是人云亦云地all-in投入那些所謂的潮玩NFT和元宇宙?

 

  但當在市場上大部分的NFT項目的(藝術)收藏價值、roadmap、前景、可持續性等問題都未搞清楚的時候,只是靠著某幾個明星和網紅的marketing號召力,這類NFT除了不停地「割韭菜」式販賣,最終能帶領(無知的)群眾走多遠?

 

  在《What Is Culture For》一書中,國際著名作家Alain de Botton曾經這樣說:

 

  “… the great works of culture were almost invariably created to redeem, console and save the souls of their audiences. They were made, in one way or another, with the idea of changing lives.

 

  Yet the power of culture arguably best emerges not when we conceive of it as an object of critical study or historical curiosity, but when we reply on it as a therapeutic tool that can be used in a quest to grow somewhat less isolated, frightened, shamed, restricted or skittish.”

 

  根據他的說法,在生活艱難的時刻,文化其實supposedly可以發揮如心理醫生般的治療作用,為我們消災解困、釋除疑慮、減少不安感和孤獨感等,從而為我們的生命帶來一些正面的改變。

 

“Hold on

You are still strong

Love will soon come

Just hold on …”

-- "Hold On" by Adele

 

  無論是國際巨星Adele,從平步青雲的Superstar到婚變後經歷了幾年的人生低潮,還是宋代文人蘇東坡,由萬人敬仰的才俊淪落至死裏逃生的階下囚,兩者的人生經歷恰好證明了一個事實:惟有在「萬念俱灰」的時候,新的想法、新的價值、新的意義才有機會重新建構起來。

 

  In fact,沒有當初看似艱難的單親媽媽時刻, Adele不可能在最新專輯《30》中唱出那種「劫後重生」的堅強和底氣;沒有當年的被貶流放,蘇東坡也不會在後來寫出《寒食帖》、《赤壁賦》等不朽之作。

 

  千帆過盡,驀然回首,但願你我最終也會像Adele和蘇東坡一樣,坦然地面對疫情後還是會陸續有來的人生各種高低起伏,一起hold on下去。

 

  衷心希望疫症後的香港文化,再次邁向光明之路。

 

陳育強作品「光」(Light)(2022年)

圖片來源:Contemporary by Angela Li

 

30/04/2024

世界首演:香港芭蕾舞團全新演繹《天鵝湖》,將經典舞劇化為足尖上的詩

#舞劇 #天鵝湖 #藝術 #Art #香港芭蕾舞團 #Art & Culture

  聶魯達在《天鵝湖》一詩中,是這樣描寫湖邊的白天鵝:「啊,從平整的水面起飛/成千個身軀指向靜止的美/猶如湖水清澈的安寧。一時間,全群撩過水麵:活動,聲音,滿月的塔叢,後來是疾速的撲翅,從迴旋中形成次序,齊飛,壯美的鼓翼,於是遠去,只剩空虛中一陣白色的振動。」

 

 

  不知道聶魯達有沒有看過柴可夫斯基的《天鵝湖》,但筆下那句——「但於是遠去,只剩空虛中一陣白色的振動。」仿如看見了王子齊格佛列德望向湖邊時,而被魔法師變成白天鵝的公主奧德特就在其中……

 

 

  《天鵝湖》是柴可夫斯基的三大經典芭蕾舞曲之一,講述被施了魔法的公主奧德特,白天是白天鵝,而晚上則會變回人形,只有遇上真心相愛的人才能解除魔咒的故事。這部舞劇於1877年在莫斯科(Bolshoi Theatre)首演,但這次首演並未得很大的迴響,直到1895年,舞劇被重新編導並於聖彼得堡馬林斯基劇院(Mariinsky Theatre)首演後,才成為「經歷百年洗禮,地位卻屹立不倒」的經典藍本,從而更誕生出往後的不同的版本,甚至出現不同的結局以舞蹈繼續訴說故事。

 

 

  《天鵝湖》就如芭蕾舞者足尖上的詩,雪白的裙在舉手投足間就如白天鵝抖動身體的羽毛,高貴又優雅。而黑白天鵝兩角更被譽為是芭蕾舞者的試金石,要在正與邪、黑與白之間來回遊走、轉換,以及收放自如。今年舞劇,香港芭蕾舞團的壓軸之作就留給了這部百年經典,並由三藩市芭蕾舞團駐團編舞家波索克霍夫(Yuri Possokhov)編舞並全新製作。香港芭蕾舞團藝術總監衛承天表示:「波索克霍夫將他標誌性的大膽風格帶入這部新版《天鵝湖》,將他對古典芭蕾的深刻理解結合了現代風格,尤其是在第一幕和第三幕的全新編舞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此外,還邀請了英國皇家芭蕾舞團首席舞蹈員馬修·鮑爾(Matthew Ball)、荷蘭國家芭蕾舞團首席舞蹈員康斯坦丁·艾倫(Constantine Allen)在劇中飾演齊格菲王子;由香港管弦樂團駐團指揮廖國敏將帶領樂團現場演奏柴可夫斯基扣人心弦的經典樂章。

 

  隨著音樂奏起,香港芭蕾舞團演繹的《天鵝湖》中,齊格菲王子究竟能否戰勝黑天鵝奧狄莉的誘惑,並解除奧德蒂身上的魔咒呢?

 

《天鵝湖》

2024年5月31日(五)19:30

2024年6月 7 日(五)19:30

2024年6月 1 日(六)14:30 & 19:30

2024年6月 2 日(日)14:30 & 19:30

2024年6月 8 日(六)14:30 & 19:30

2024年6月 9 日(日)14:30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門票:$1,000(限量貴賓票), $680, $480, $320, $180

年齡:6 歲或以上

查詢:港芭蕾舞團

 

#Guerlain彩妝教室 #Watches and Wonders 2023 #Art Basel 2023 #接吻 #男男女女 #artmonth #Watches & Wonders 2022 #Watches #2022vdaylove #2021xmaslove #2021xmasgift #腹部繃緊 #北宋汝窯器 #親密 #Gym Come True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