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大晒
08/12/2020

【疫下補給】一田百貨爆感染群組!醫生分享6個超市安全購物貼士

  

        疫情各個地區人流減少,惟超市仍是人頭湧湧,聚滿一眾為家庭補給的市民!沙田一田百貨爆發感染群組,一田昨晚(7日)發稿公布受感染員工人數,累計最少10名員工染疫!他們遍布不同部門,包括專櫃孖人、象印、Woll、Tommee Tippee、Clinique,還有超市肉部與菜部。疫下晚市將再禁堂食,看來大家再次需要在家「自煮」,到超市買餸「儲糧」、買生活用品時,有何需注意呢?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曾祈殷提醒大家,超市人來人往,排隊時亦難以維持1.5米的社交距離,容易出現交叉感染。醫生有以下貼士,助大家購物時保障自己!

 

貼士一:消毒超市手提籃或推車手柄

 

  走進超市,很多人第一時間會取手提籃或推車,但由於這些物件是共用的,曾醫生建議在使用前可先清潔手提籃或推車的手柄,如用酒精噴霧、酒精濕紙巾等方法消毒,又或使用時用紙巾隔著手與手柄,減少直接接觸。

 

超市手提籃與推車由多人共用,使用前建議先清潔手柄,或隔著紙巾使用。

(iStock圖片)

 

貼士二:小心凍櫃門柄

 

  早前確診的馬莎員工在超市負責上貨,曾醫生指如果帶菌者在處理貨物時手上帶有病毒,就有機會將病毒轉移到貨架及貨品上。有研究指新型冠狀病毒可在平滑光面的物料表面存活較長時間,例如塑膠、不鏽鋼、玻璃等材質,病毒可在它們表面存活2至4天!冷藏庫與凍櫃結合玻璃、金屬和塑膠兩種材質,病毒可在表面停留一段時間;建議打開凍櫃時可用紙巾輔助,而摸過門柄後應用酒精搓手液消毒雙手。

 

貼士三:減少「左揀右揀」、到處摸

 

  在購物時少不免會拿起貨品左看右看,有時摸一摸包裝,有時按一按外表,確保貨品無損壞才放入購物車;但正正因為貨品被不同人摸過,表面有機會依附著病毒,所以在疫情期間,應盡量減少到處亂摸貨品,看到合心意的商品後就「買定離手」;碰過貨品後亦應避免接觸口、鼻與眼睛。

 

(《我的大叔》劇照)

 

貼士四:回家後清潔貨品表面

 

  超市貨品經多人雙手接觸過,曾醫生提醒回到家後一定要將貨品表面清潔乾淨才放入雪櫃及廚櫃。無論是罐頭、紅酒,抑或用保鮮紙包好的蔬果,這些金屬、玻璃及塑膠表面,都要徹底擦拭乾淨。曾醫生指毋須用酒精,普通一塊濕布加入洗潔精或梘液已可,亦可將產品放在清水下沖洗乾淨,確保乾淨後才放入櫃內貯存。

 

因病毒可依附在金屬、玻璃及塑膠表面一段時間,在放入廚櫃或雪櫃前,須擦拭乾淨。

(iStock圖片)

 

  而包裝的蔬果亦是同一道理,先把膠袋扔掉,再用清水沖洗乾淨後才放入雪櫃,毋須使用蔬果清潔劑。如果擔心自來水清潔效能不足,可用熱水沖洗或浸泡一會兒,以高熱殺去表面的細菌。那麼用梘液洗蔬果表面可以嗎?曾醫生表示如果用梘液的話,緊記一定要將梘液徹底沖去,不能殘留在蔬果表面。

 

貼士五:減少買壽司、沙律等未經煮熟食物

 

  曾醫生指壽司及沙律本身屬高風險食物,在預備食物、貯存的過程中,不知道製造商有沒有戴口罩與手套,衛生狀況未必理想,容易滋生或帶有病菌;其實不單是這次疫情,本身這些生冷食物都容易導致其他傳染病,所以曾醫生並不建議購買壽司、沙律等生冷食物。

 

貼士六:盡量以智能支付

 

  紙幣、硬幣多人接觸,又難以消毒清洗,自然是病毒高危處,曾醫生建議大家可多用智能支付方式,減少使用現金。記住用信用卡、八達通等方法時,避免直接接觸拍卡機,以免將病菌從拍卡機表面轉移到卡表面!

 

濕街市vs超市:哪一處感染風險較高?

 

  濕街市環境比超市潮濕、骯髒,感染風險是否自然較高?曾醫生指未必與環境有關,反而是店主戴口罩的習慣。他指超市職員大部分時間都會戴口罩,但有些街市攤販未必時常戴,可能因室外氣溫較高,或因街市環境較嘈雜,戴口罩不方便攤販與顧客溝通,有時他們拉下口罩說話,感染風險自然大增。

 

網上購物vs超市購物:哪樣較安全?

 

  避疫在家,愈來愈多人在網上平台購物,一來可節省口罩,二來可減少與他人接觸。曾醫生認為,網上購物只能減低個人的感染風險,避免從他人與環境沾染病菌;但網購商品上仍有機會依附著病毒,建議大家收到貨品後,仍需仔細擦拭乾淨。

 

感染及傳染病專科醫生曾祈殷

(受訪者提供)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