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話
24/08/2021

入秋天氣依然濕熱!小心「香港腳」來襲!濕熱、腎虛、血虛都易中招?中醫推介袪濕食療+浸腳良方

  香港天氣屬嶺南氣候,又濕又熱,每逢夏季是足癬的高發期。足癬俗稱「香港腳」,又名「腳濕氣」,為甚麼叫「香港腳」?在殖民地時期,不少英國士兵被派遣來港,由於香港天氣炎熱和潮濕,士兵們整天穿着長靴,結果都得了香港腳,足部出現水泡,紅腫化膿,奇癢難耐。此病在歐洲比較罕見,所以這種怪病被認為是在香港才有的流行病,故足癬被俗稱為「香港腳」。中醫怎樣治療「香港腳」?今天請來温愛詩博士分享!

 

溫愛詩博士為香港註冊中醫,中醫嶺南皮膚病流派傳人。香港大學中醫全科學士及中醫(針灸)碩士,廣州中醫藥大學醫學博士(皮膚科)。溫博士崇尚『藥食互補』、『寓養於食』,帶領極緻品味美食養生新潮流。

 

香港腳會傳染嗎?

 

  註冊中醫温愛詩博士表示,由於本病是由致病性真菌引起的足部淺部皮膚病,具有相當的傳染性,接觸患者的鞋、襪等用品,皆有被傳染的機會。有調查顯示,70%至80%的成人曾患上程度不一的足癬。以足趾間皮膚水疱、脫皮、糜爛、破裂而有特殊臭味為臨床特徵,成人多見。如延誤治療,可引發手癬、體癬、股癬等。

 

  本病屬中醫學「腳濕氣」範疇,認為本病多因濕熱蘊積於內,風毒蟲邪乘虛侵襲於外,久則經絡瘀阻,氣血不榮肌膚,乃生此疾。常見臨床分型和治則如下:

 

1. 濕熱下注型

症狀:趾間浸漬腐白,腐爛流滋,瘙癢疼痛,氣味腥臭,搓破腐白皮破則露出鮮肉部分,黏水似脂;或搓破毒染,皮脫腐爛,自覺疼痛,步履艱難,紅腫灼熱;舌質紅,苔薄黃,脉濡數。治則以清熱利濕,解毒消腫為主。

 

2. 腎虛風襲型

症狀:病久不癒,時常趾間劇癢,浮腫,滋水外溢或乾癢脫皮,甚至皸裂,遇熱遇水則疼痛不適;舌質淡紅,少苔,脉虛細。治則以益氣養陰,散風利濕。

 

3. 血虛風燥型

症狀:皮膚增厚,脫屑,粗糙乾裂,瘙癢不流水;舌紅苔薄,脉弦。治則以養血潤燥,袪風止癢。

 

下一頁:袪濕食療推介

袪濕食療推介:

食療推介1:去濕化癬豬骨湯

材料:赤小豆20克、炒扁豆20克、土茯苓20克、粉葛1斤、西施骨半斤、陳皮1個、蜜棗2粒

製法:先將所有材料洗淨;西施骨汆水,全部材料放入煲內,加適量清水,大火煲滾轉文火煲2小時,加鹽調味即可飲用

功效:祛濕解毒

 

食療推介2:土茯苓祛癬飲

材料:土茯苓20克、生薏仁20克、炒扁豆20克、赤小豆15克、澤瀉10克、黃柏10g、車前草6g、蜜棗2粒

製法:先沖洗材料,加入適量清水,煮滾後小火煲1小時可飲用

功效:利水止癢

 

 

 

足癬外洗

材料:藿香15克、百部15克、龍膽草15克、黃連15克、苦參15克、地膚子15克、白鮮皮20克

做法:先用清水浸泡材料15分鐘,煮滾後慢火煲45分鐘;隔渣放涼後泡腳10至15分鐘

功效:清熱燥濕,抑菌止癢

 

 

註:以上食療及外洗建議只供參考,嚴重足癬患者必須找醫師診斷治療。

 

  温博士提醒患者,雖然足癬難以根治,短期症狀容易消除,亦容易復發;但是臨床很難分辨患者是復發,還是再度感染,所以堅持正確的治療是治癒本病的關鍵。而且某些病例因為延誤診治,而引起併發症,例如丹毒、蜂窩織炎等細菌性感染,便相當棘手!

 

  日常調護對病情的康復也非常重要。平時要注意個人衛生,不要用公共拖鞋、抺布等等,抺腳布要定期消毒,保持足部乾淨,以減低傳染性。飲食方面,忌刺激性飲品,例如茶、咖啡,酒等等,以減低汗腺分泌,降低真菌滋生的機會。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