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快車
18/08/2022

  天時暑熱,大汗淋漓,令人不好受,一般人都厭惡出汗。很多人想盡辦法不出汗、少出汗,不運動、吹空調、還利用止汗劑之類,防止汗水排出。

 

  其實這些做法,違背了人體的生理規律,打亂了人體自然養生調節機能。注意一點,夏天抑制著不排汗,跟著的秋冬季,感冒、關節炎、失眠就會找上門,高血壓等慢性病的發病率也會以倍增加。

 

出汗的好處

 

  實際上出汗有多個好處,出汗是人體排泄和調節體溫的主要機能,當我們覺得熱,或在做運動過程中,出汗是正常現象;正常出汗有利身體健康。出汗能夠調動全身器官,改善氣血迴圈。以中醫角度,適當出汗有助於排出體內的濕邪和熱毒,促進改善人體精氣神。

 

 

1、控制血壓

 

  高血壓是由於血管內徑變窄、變硬,影響血流量受到限制而出現;運動出汗可以擴張毛細血管,加速血液迴圈,增加血管壁彈性,達到降低血壓的目的。

 

2、促消化助睡眠

 

  出汗促進消化和睡眠。中醫強調勞逸有度,過勞會傷元氣,過逸會導致氣血運行緩慢。不出汗、氣血運行慢了會影響消化,食無胃口;神經活動也會因此受到影響,睡不酣暢。

 

3、防骨質疏鬆

 

  不少人以為,出汗會導致體內鈣質隨汗液流失。對此,研究指出,只有水溶性的維生素才會隨汗液流失,鈣雖然溶於水,但溶解度很低,不太會隨著汗液排出。相反,出汗有利於鈣質的有效保留,防止骨質疏鬆。

 

4、護膚美容

 

  汗液是天然美容液,正常人的皮膚表面,汗液與皮脂腺分泌到體表的油脂,會形成一層乳化膜,防止體表水份丟失,從而使皮膚顯得光滑潤澤。出汗可以清潔毛孔,達到美容護膚的功效。總不出汗的人,皮膚代謝緩慢,一些廢棄物難以排出,皮膚顯得黯淡。

 

5、減肥

 

  當運動量達到一定強度時,脂肪便會燃燒轉化成熱能,人體利用排汗,把困在體内的熱氣排出體外,達到消脂減肥的效果。

 

6、提升免疫力

 

  研究發現,夏天多出汗可加固身體免疫力。出汗首要功能是體溫調節,如人體習慣了「冬天受點冷、夏天出點汗」,這種體溫調節機制才能保證常用常新,鞏固對外邪的抵禦能力。

 

天然補藥

 

  中醫學認為,汗為心之液,是人體的天然補藥。人體除黏膜外,全身都分佈著汗腺。出汗方式包括兩種:動汗(主動出汗)和靜汗(被動出汗)。

 

1、靜汗:在 30 ℃以下,看不到汗珠的汗,平均一天出汗 600 毫升,多了就是不正常,比如:自汗(氣虛)、盜汗(陰虛)等;

 

2、動汗:氣溫超過 30℃,人體有意識的出汗,比如運動、熱敷等,就是動汗,這樣出汗才叫好。中醫講究「動汗可貴」,是說運動中出的汗最可貴,因為這是深層出汗。蒸桑拿或吃熱性食物發汗,都有助深層出汗,還不及因運動自身出汗透切。深層出汗相對於淺層出汗,利於身體健康,所以夏天不妨多運動,讓身體適量出些汗,改善體質。

 

下一頁:健康出汗法

 

健康出汗法

 

  主動出汗後,讓人感覺很舒服,就如服用補藥般,中醫鼓勵利用不同的機體,突顯出汗的效益,提升自身的免疫力。

 

1、喝點熱水熱粥        

 

  運動前,喝點熱水或熱粥,讓毛孔蓄勢待發,進入將開未開的狀態;再鍛煉一段時間,就能讓毛孔全部打開,汗出透了,一通百通。需要强調,運動後千萬不要馬上吹空調、吹風扇或洗凉水澡,要耐心等汗消退才洗澡。

 

2、巧用生薑促汗

 

  生薑有散濕暖脾胃的功效,走表開汗孔。對於在空調環境上班的人,多喝點生薑水,如茶葉加生薑片泡水、生薑紅棗水等,促進排汗。

 

3、從膝蓋開始自我發熱

 

  久坐不動的人,可利用熱水袋或暖包等貼在膝蓋上,讓人體自發生熱,深入到皮膚深處,來增加排汗的機會。熱水泡澡或泡腳,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在 40℃ 左右的水溫下泡澡或泡腳,有利於身體排汗、緩解疲勞。

 

4、靜坐一小時

 

  盡可能每天在沒有空調的環境下,靜靜地坐上一個小時,培養身體主動出汗的能力。

 

5、曬15分鐘太陽

 

  夏日陽光,是人體主動出汗最佳的動力。每天上午 9-10 點和下午 4-5 點,曬 15 分鐘左右太陽,並做一些簡單的舒展運動,有助身體能量適當地啟動,有助提升工作能力。

 

 

6、調節生理機能

 

  長期坐在空調房,會讓毛孔變遲鈍,影響排汗系統的正常生理機能。夏天可以選擇 10 點前或下午 5 點後去戶外運動,讓身體微微出汗。要是長時間待在空調房裏,可以多喝溫熱的水,有效促進排汗。

 

  注意出汗會消耗身體的陽氣,陽氣不足的人,留意補充陽氣,再出汗;不然出汗達不到養生保健的目的,反會讓身體更覺疲勞。補充陽氣,可以吃薑、紅棗、枸杞等溫補的食材,也可以早上日出後或傍晚日落前曬15分鐘左右的太陽,彌補陽氣不足。

 

下一頁:出汗反映身體狀況

 

出汗排毒注意

 

  很多人認識到出汗是有效的排毒方式,然而出汗異常,卻不是件好事,如感到下面所指的5個部位出汗,便要留意健康是否出現危險的警號,女士尤需著意。

 

1、手心、腳心出汗——血虛

 

  若情緒緊張、激動或害怕,手心或腳心就容易出汗,中醫認為這是脾失運化、脾胃濕熱、血虛的表現。

 

建議:每天餐後按揉腹部,先順時針揉30圈,再逆時針揉30圈。另外,要控制食量,避免生冷食物,以七八分飽為好。

 

2、額頭出汗——肝陽上亢

 

  如果額頭常常出很多汗,中醫認為可能是肝陽上亢引起的。

 

建議:平時儘量保持心境平和,少生氣,要保證充足睡眠,否則容易導致陰虛、肝陽上亢。每天沖泡枸杞茶飲用,有平肝功效。

 

 

3、鼻子出汗——肺氣不足

 

  如果平時鼻子總出汗,說明肺氣不足,需要調理補氣。西醫認為這是免疫力低下的表現,需要提升免疫力。

 

建議:肺氣不足,主要是因為其天生體質虛弱造成。每天用雙手敲打雙腿,並按壓雙腿的左右兩側,因為這是人體肺經分佈的部位。通過敲打刺激,可起到調理肺經的作用。

 

4、頸部出汗——內分泌失調

 

  頸部汗腺分佈稀少,所以很少有人頸部會出汗。如果你的脖子常常出汗,可能與你全身內分泌失調有關。

 

建議:調節內分泌主,日常要從飲食、運動上入手,必要時聽取醫生意見,輔以藥物治療。

 

5、胸口出汗——脾胃失和

 

  如果胸口常出汗,中醫認為這是脾胃失和的表現,說明體內的血液迴圈很慢,氧氣運輸不順暢。

 

建議:不要過度焦慮,少吃油膩、生冷食物。平時用黃芪、大棗泡水喝,可以緩解症狀。

 

  身體機能調和,日常生活便須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多吃新鮮蔬果、高蛋白類的食物,多喝水,定時補充身體所需的水分;多運動,加強體質鍛煉;還要調整生活規律,不要經常熬夜。

 

下一頁:清涼消暑飲食、清熱解暑飲品推介

 

清凉消暑飲食

 

  出汗多寡一般受氣溫和濕度影響,夏秋間的伏天,氣溫高濕度大,暑多挾濕,容易發生胃腸疾病,排汗過多或過少,都會影響身體機能。這段時間便適宜進食一些清凉消暑食品,盡量減少冰鎮飲食。日常飲食宜清淡爽口,並適當攝入除濕食品,如冬瓜、海帶、番茄、金針菜、黑木耳、百合、藕、綠豆、扁豆、薏苡仁、白蘿蔔等。

 

  過於寒凉的冰鎮食品如冰淇淋、冰啤酒、汽水等皆不宜多吃多喝。

 

 

解暑排毒

 

  很多人認為,只有冰凉的飲品才有解暑之效,其實食療解暑未必冰凉。中醫學認為「暑為陽邪」,應用清凉飲食解之。下面擇錄自一些本草典籍,推薦的幾個清熱解暑的飲方,供參考選用。

 

冬瓜飲:冬瓜250克(連皮、瓤、籽),洗淨,切碎,加水500毫升,煎10~15分鐘即可,只飲其水。冬瓜性寒,《隨息居飲食譜》稱其有「清熱,養胃,生津,消暑濕」之功。

 

綠豆飲:綠豆50克,淘洗乾淨,加水適量,文火煮爛,可入白糖少許。綠豆性凉,《本草匯言》稱其可「清暑熱,靜煩熱,燥熱,解毒熱」。

 

茶鹽飲:綠茶1撮,食鹽少許,開水泡飲。綠茶性凉,《本草別說》稱其「治傷暑」,《隨息居飲食譜》謂其有「清熱,滲濕」之功。

 

菊花飲:白菊花(乾品)10克,開水泡飲。菊花性凉,《本草綱目》稱其「益肝補陰,降火除熱」。

 

荷葉飲:鮮荷葉1張,洗淨,切碎,加水適量,煎至水滾即可,去荷葉,飲其水。荷葉性平,《本草再新》稱其可「清凉解暑,止渴生津」。

 

金銀花飲:金銀花(乾品)10-15克,加水50毫升,煎10-15分鐘即可,飲時去滓。金銀花性寒,可清熱解毒,還可預防中暑、感冒及腸道傳染病。

 

絲瓜飲:絲瓜1條(不去皮),洗淨,切碎,加水適量煮沸約10分鐘即可,去滓飲用。絲瓜性凉,有生津止渴、解暑除煩之功。絲瓜與豆腐做湯菜,常吃亦佳。

 

  注意單方食療解暑,食材性味都偏於寒凉,脾胃血虛者,飲用時便需要有所節制,不宜過量。

 

養生的規律

 

  養生要適從大自然的規律,該出汗的時候要出汗,因為出汗既有助於排出體內積聚的寒濕、毒素,又能調節體溫。在傍晚出門散散步,微微出汗對身體有所脾益。反之出汗過多過頻,超過身體的承受機理,便容易導致身體脫水失津,機體失常紊亂。

 

本文部分圖片/影片/文字來自網絡,如涉及來源或版權問題,請聯絡本網。

本文所述各方劑旨在討論用,讀者不宜罔自配服,務必請教註冊中醫師。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