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大晒
17/01/2023

消委會 | 外用止痛藥膏、藥貼只適合輕微至中度痛症!醫生:過量使用潛藏副作用,切忌同時口服外塗!一文學識常見外用止痛藥成分

  外用止痛藥貼或藥膏是不少人家裏的必備「急救藥」,萬一落枕、腰背痠痛或者不慎拉傷肌肉也可以用來舒緩疼痛。不過消委會近日訪問香港醫學會代表骨科專科醫生葉永玉,發現即使是外用止痛藥,過量使用亦有機會出現過敏反應或副作用。

 

輕至中度痛症先用!外用止痛藥都有副作用?

 

  香港醫學會代表骨科專科醫生葉永玉表示,外用止痛產品較適合輕微至中度的創傷性痛症,如輕微扭傷手腳、輕微的關節退化、神經系統過敏引起的痛症等,只要皮膚吸收足夠分量的藥物,便能影響感覺神經系統,減低痛楚。

 

  雖然外用藥物經皮膚吸收,可以減少藥物因新陳代謝而流失的機會,不過外用藥物一樣有機會出現系統性的副作用。尤其是過量使用,或同時使用相同成分的外用及口服藥,都可能引致過量吸收,像外用的非類固醇消炎藥(NSAID)仍可影響胃部;而水楊酸類藥物有抑制血小板作用,因而有可能引致出血傾向,但相對口服藥物,外用藥物對腸胃和肝臟的影響則較小。

 

  若患者對外用藥物成分有過敏反應,例如敷後皮膚出現紅疹、水泡,便應停止使用。另外,若痛楚部位有傷口,亦不建議使用外用藥物,以免用後出現傷口發炎。

 

下一頁︰外用NSAI潛藏副作用!

 

外用NSAID潛藏副作用

 

  常見的止痛藥膏或藥貼成分有薄荷醇(menthol)、樟腦油(camphor oil)和辣椒素(capsaicin)等,以上成分均不需醫生處方,便能自行在藥房買到。薄荷醇和樟腦油塗在皮膚後,能刺激內裏與寒冷感覺相關的通道,使人產生涼快感覺;而辣椒素則能刺激與溫熱感覺相關的通道,使人產生熾熱的感覺。它們同時又能刺激傷害性感受器(nociceptor),暫時減低其對痛楚的敏感度,有止痛的效果。

 

  葉醫生表示,一般的人皮膚對這些成分產生不良反應的機會不高,但其止痛效果較輕微和短暫,只能紓緩輕度的疼痛。要留意,肢體有病變的人士就不宜使用含冷敷成分的止痛藥,像血管發炎患者的血液供應原本已經較少,冷敷反而有機會令手指或腳趾的血液循環變得更差。

 

  除此之外,NSAID 亦是常用的止痛藥,藥貼上常見的外用 NSAID 例子有水楊酸甲酯(methyl salicylate)、水楊酸羥乙酯(glycol salicylate)、雙氯芬酸(diclofenac)、布洛芬(ibuprofen)和酮洛芬(ketoprofen)等。雖然成分能抑制發炎部位合成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有止痛、消炎的作用,但過量使用外用 NSAID 也潛藏副作用。

 

 

醫生小貼士︰

 

  1.    避免同時口服又外塗同一種類止痛藥!

 

  葉醫生指,非處方的外用止痛藥一般是治療較輕微的痛症,如果痛症較嚴重,例如膝關節退化或脊椎毛病引起腰背痛等,可能需要同時口服止痛藥及在痛處塗抹藥膏,但切忌內服和外用同一種類的藥物,以免因過量吸收該類藥物而引致不良反應。

 

  舉例來說,市面上大部分含雙氯芬酸的止痛藥貼其實劑量不高,但如果病人同時使用含雙氯芬酸的止痛藥貼及口服止痛藥,可能在不知不覺間吸收過量的雙氯芬酸,有機會增加出血、不正常的肌酐、尿素和血紅蛋白水平等不良反應的風險。如果已經外用 NSAID 類藥物,口服藥物則可選擇撲熱息痛(paracetamol);又例如正在口服 NSAID 類藥物,外用的藥膏便應採用含薄荷醇或樟腦油成分的產品。使用任何外用或口服止痛藥前,應先了解藥物的成分和使用方法。如有任何疑問,應向醫生查詢。

 

  2.    避免使用不同品牌但成分相同的藥膏和藥貼

 

  有些藥膏和藥貼產品看似是草藥產品,但其成分實際上與西藥成分相同,例如冬青油或冬綠油的產品,其實都含有水楊酸甲酯。如同時使用,就可能吸收了大量水楊酸甲酯,有機會出現藥物過量的徵狀例如頭暈、耳鳴、噁心、嘔吐和頭痛等。

 

 

詳情︰www.consumer.org.hk/tc/article/555-topical-anti-inflammatory-cream-patches/555-topical-anti-inflammatory-cream-patches-applicable-injuries#tab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