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新秩序

夢想本應翱翔
16/08/2023

澳門設計師變廢為寶!以茶渣製紙、包裝及建材!獲喜茶、BMW、博物館青睞

#環保 #茶甡 #Chazence #茶渣 #蕭啟東 #可持續發展

  提到環保,「源頭減廢,升級再造」是其中一個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過去筆者曾介紹回收過剩麵包用於釀造啤酒的初創,各國亦不乏有心人利用咖啡渣研發再生材料。今期要分享的初創品牌「茶甡(Chazence)」,就將茶渣變廢為寶,透過專利技術製成紙張、包裝及建材等,可代替木材塑膠,已得到不少有心實踐環保的大企業青睞。設計師蕭啟東(Calvin)為品牌取生生不息之意,給茶葉新生命的同時,亦為社會及企業帶來可持續發展的方案。

 

 

  Calvin在澳門長大,畢業於台南應用科技大學,攻讀產品設計。求學時他曾在台南下地耕田,探索有機農業;受在街市做生意的父母熏陶,他亦對社區生活的點滴觀察入微。大學畢業後,他沒有留在已有工作機會的台灣,而是選擇回到澳門,「澳門幾乎沒有產品設計行業,我覺得應該要發展。」

 

變廢為寶 獲喜茶BMW博物館青睞

 

  2016年,Calvin在親戚的傢私廠學習時見到大量廢棄木柴,啟發他創辦第一個品牌「原質東隅」,主打循環再用木柴製造相機。他笑說:「我曾有個花名叫『廢柴』,因經常去撿廢棄木柴。」他不時到訪位於中山的生產工廠,有次在當地表哥代理的奶茶店目睹用過的茶葉被當垃圾丟棄,又萌生新想法:「茶葉亦可以執?」

 

  源自東方的茶飲比咖啡、汽水更貼近華人生活,近年各地的手搖茶飲店亦愈開愈多。Calvin觀察到,店鋪每天產生的大量茶渣若處理不當,將會影響堆填、地下水等,造成氣候變化等環境問題,他思考如何將茶渣轉化為有用之物。「對消費者說:我用茶葉做出你正在使用的杯子,是順理成章的賣點。我覺得有可為,而且沒有人做過。」

 

  Calvin沒有材料科學的背景,便邀請各界朋友、同學加入,建立了擁有創意設計、生物醫學,物理工程及文化研究等專業人才的跨領域團隊,於2018年成立「茶甡團隊」。

 

 

跨專業團隊獲專利 茶材防水快速降解

 

  團隊利用茶渣中的纖維素、木質素、茶多酚、茶果膠等成分,以及茶這種健康天然可降解的特性,研發出三大新材料技術,並已在香港、內地、日本、美國等地區申請專利,包括「茶纖成型」、「茶基複合」及「茶原聚合」技術,製成各種環保纖維茶材,分別取代紙製品、夾板、木材和塑膠等,可透過3D打印直接打印成模型,擁有三倍水泥的硬度,且防水、耐洗、耐高溫,產品更可於90天-180天內在泥土裏自然分解。

 

 

  團隊經過一段時間在實驗室鑽研打磨新材料,茶甡迎來第一個客戶——一間頗受歡迎的茶飲店「喜茶」。Calvin回憶當時拿著「簡陋的」樣品到對方辦公室推銷,對方感興趣,又約第二次會面,期間茶甡亦積極改良樣品,到去年終遇上契機,將材料用於喜茶與日本「潮流教父」藤原浩聯乘的一系列產品,並負責生產。

 

  當時仍處於疫情期間,Calvin視之為一大難關,內地工廠不熟悉新材料,好不容易找到合適的工廠,卻遇上封廠,當他將產品轉移到另一工廠,又隨即被封,反復遇阻,幸好身在深圳的合夥人能及時處理,才令這單生意順利完成。

 

應用範圍廣 未來成本低於塑膠

 

  和喜茶合作後,茶甡獲不同行業客戶主動接洽,Calvin意識到產品適用的市場維度很大,例如今年茶甡就受杭州「中國茶葉博物館」之托,用其專利材料協助升級這個國家一級博物館,另外亦為汽車品牌BMW研發未來汽車內部裝飾與辦公空間。

 

  他直言不怕抄襲,「要copy確實不難,但客戶的要求推動我們不斷進步。以喜茶杯為例,有人認為有利可圖,可以抄襲,但我們已做到了食品級、短期內可降解、表面處理提升耐用度等,技術更有深度,覆蓋面更廣,而且客戶需求不單是材料,已是一個更完整的可持續解決方案。」

 

  目前茶甡搜羅茶渣的主要來源是內地種植茶葉的茶園,往後會尋求與更多大型茶飲料品牌合作的機會,助其處理茶渣,令棄物重獲價值,再造利潤。消費者或最關心這種環保材料的成本,Calvin就有信心未來茶甡的材料將比木材、塑膠等的成本更低,惟需要時間推廣認知,做大市場。

 

  他希望茶甡不只是材料公司,而是能輸出解決企業風險與問題的理念,積極可持續創新影響其服務的企業,「不是說用了環保材料的產品就會賣得更好,或者企業ESG(環境、社會及管治)就做得更好,單靠產品不夠,更重要的是材料背後的方案所解決問題的商業模式和體系。」

 

助產茶地建構產業鏈 文化經濟共生

 

  Calvin還有個更大的願景,冀為產茶的地區建立系統的發展規劃,「令當地的茶不止是一杯茶,而是可通過回收、科技轉型、文化升級,開創新型多樣的創新茶產業,建構可持續產業鏈。令當地茶農有更多改善生活的選擇,也吸引人才和生產企業回流,投身家鄉的茶行業,令產品有所發展,真正讓文化和經濟共同生長。」

 

  循環再生行業現時是個「風口」,但他指,未來發展如何尚不可知,惟希望讓更多人參與進來,一起探討,共同建立行業標準。

 

  筆者請教Calvin創業心得,他認為最重要是「平衡」,走得太快風險高,太慢會被淘汰,要找到平衡點可持續地經營;另外,團隊應有好學的態度,對不同領域有認知,世界變化太快,需要吸收能力強,有耐心的成員,去探索和發掘市場的需求。

 

  他亦寄語想創業的人:「去做吧!亞洲創業的空間及需求仍很大。世界很大,每個人都該選擇自己喜歡做的事。」

 

  以往一般人對於澳門的印象主要是博彩、旅遊、表演娛樂等行業。當筆者遇上Calvin和茶甡的團隊後,體會到創意是沒有分區域,只要有問題需要解決,一定會有有心人想辦法繼而產生新的商機。

 

27/05/2024

寧損失威信,堅持不擾民

#港是港非 #垃圾徵費 #政情 #環保 #環境及生態局

  垃圾徵費問題困擾香港已有一段時間,政府最終決定暫緩實施,並會研究優化徵費方案,及加強源頭減廢的工作,將在明年中再作交代,但筆者估計未來實施的機會已變得極微。政府今次暫緩徵費,避免社會出現怨氣,估計會受到普羅大眾歡迎,但政府需要付出代價,就是要冒上損失管治威信的風險。
 
  事實上,政府一直處於兩難的境況:放棄徵費會受市民歡迎,但將會引起環保分子及支持者的不滿,包括主導立法工作的前環境局局長黃錦星,甚至惹來國際別有用心者的批評,社交媒體亦出現不少譏諷政府的言論。政府實際是將一條用超過兩年時間審議的法例無限期擱置,做法比較少見,亦難免會有損管治威信,有記者更直接問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是否需要問責道歉。

 

政府無限期擱置一條用逾兩年時間審議的法例,做法比較罕見。(環境及生態局圖片)

 
  垃圾徵費是國際趨勢,香港已經討論了20年,法例亦通過多時,政府其實也有條件去硬闖關,例如投入更多資源去支持徵費制度,等市民慢慢適應,或許行得通,但政府似乎更重視市民感受,決定不硬闖。筆相相信,自從經過《逃犯條例》硬闖失敗的教訓,不激起民怨、重視市民感受,已經成為政府施政的一大規條。
 
   筆相估計垃圾徵費已等如無限期擱置。垃圾徵費的法例是在2018年提交立法會,經過一波三折,最終在2021年8月獲通過,當時不少議員已擔心執行上會出現很多問題,但當時的環境局局長黃錦星「拍心口」保證,會利用18個月的準備期(實際因疫情而延長),做好一切宣傳、教育及其他準備工作,務求垃圾徵費能順利進行。翻查紀錄,環境保護署自去年起的確做了大量工作,包括舉辦數以百計的簡介會、製作八份業界作業指引、為前線人員提供300項培訓項目、推出三階段的大型宣傳活動,以及到三無大廈及鄉郊推廣等等,只不過有關工作未能改變市民的習慣。所以,除非政府一年後決定硬闖,否則即使再用一年時間,相信亦難以解決目前的困境。

 

位於石鼓洲外海人工島的綜合廢物管理設施第一期I.PARK1,將於2025年投入服務。(政府新聞處圖片)

 
  不過,政府敢於暫緩實施徵費,其實手上亦有應對的籌碼。政府決定一年後再作交代,其時位於石鼓洲、香港第一個先進焚化爐I.PARK1,便會投入服務,新的焚化技術近乎無煙、無聲、無臭,而且釋出的熱能可轉化為電力,每日可處理3000噸廢物,已接近每日要處理廢物的三成,目前政府正研究興建第二甚至第三個同類焚化爐。先進的焚化爐或許將成為解決香港垃圾問題的重要關鍵。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