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專欄

政經頑石不低頭
19/12/2016

外傷未及內傷慘

#股票 #中國

  近日港股下跌,不少人是著眼於美國加息,然筆者認為,外傷未及內傷慘,使中港股市受傷的,是內傷,而這個內傷,怕要傷到春節之後。

  

  前一周,本欄已提出,阿爺為堵走資,會拉緊資金管理,另方面對「野蠻人」行為(指保險公司的可能惡意收購)要管理,亦指出今時萬科A股價已跌穿恒大人壽的入貨價,而有分析謂萬科A會跌至16.5人仔,這亦將會是跌破寶能的17元(人民幣.下同)多的購入萬科平均價。這將會拉動了其他以萬能險資金去收購上市公司的保險資金,如這些險資所投資的股票出現虧損,則他們為要履行保本保息的承諾,不能不沽售其他資產。險資的資產主要是債和股,如果股市已跌,再沽股,只會使整體股價更下、更麻煩,結果就是只好沽債,這就造成了12月12日的股、匯、債三跌的「雙十二慘案」,這個慘案何時完結?

 

國債息急升 反映流動性緊張

 

  這類事情的完結,不是一個點,而是一個過程,《葉檀財經》有這分析︰

 

  12月15日,史無前例,各期限國債期貨開盤全部跌停。10年期國債期貨T1703上午跳水,9點半左右跌停,過了半小時在強大的支撑下打開跌停,下午2點50分,反彈到94.7。五年期的TF1703趨勢如出一轍。持續三年牛市的債市在這一個月時間發生了突變。債券市場大波動,老戲碼上演,各種強平,相互代持互不認帳,臨時工者前員工紛紛出爐,產品被擠兌,爆倉事件屢見不鮮。

 

  這是非常、非常可怕的現象,甚至讓我回想起327國債事件,國債收益率的飈升讓人心生敬畏。要知道,國債是信用等級最高的金融產品,當投資者認為最高的信用等級的債券都不可信時,其他企業債等金融產品可想而知,可以想像,市場已經恐慌到了抓狂的程度。

 

  更可怕的是可能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高信用等級產品出問題,說明流動性緊張,大家出售有流動性的產品回籠現金。市場下行需要現金時,先出售流動性高的產品,等到市場完全凍結,再好的產品也賣不出去。

 

  有人認為此舉是因為同業拆借利率上升,存單利率上升導致貨基被贖回。《21世紀經濟報道》援引某策略分析師稱︰「風險點來自於公募基金,特別是混合型基金,如果債券下跌導致基金規模出現贖回,那麼不排除一些基金將會被迫拋售資產來保證流動性充沛。」

 

  中國金融市場已經達到了一哭二鬧三上吊的傳統婦女的最高境界,一言不合,就死給你看。

 

  嘴巴上一直實行穩健政策的央媽不得不再次出手,保命還是穩健?當然保命。12月15日,央行開展了2,450億元逆回購操作,1,400億元7天期、450億元14天期和600億元28天期,利率分別為2.25厘、2.4厘和2.55厘。當天有1,000億元逆回購到期,淨投放1,450億元,上一交易日淨投放600億元。

 

  中國債市下行,當然有美聯儲加息周期,年末資金緊張等外因,但人家美國的債市還沒害怕到這個程度呢,咱們先緊張得喘不過氣,因此最重要的原因恐怕有這兩點。

 

  一是資金流出、投資回報低甚至不流回境內,境內實體企業沒有根本起色,不斷撒錢補貼虧損企業。二是資金在金融體系內的無效循環,在循環過程中擴大槓桿、增加了風險。

 

  實體不好,資金在金融體系內加槓桿獲取短期收益,從股市到債市到期市,都是如此。民生證券固收分析師李奇霖給出的模型是,銀行、非銀與企業之間存在三角債循環。

 

  大概意思是,你發了錢,銀行、企業因為回報低不投實體,企業買銀行理財產品,而銀行則繞開限制,委託外部機構投資,反正外部機構為了追求高回報可以用高槓桿,據一些人分析槓桿高達1︰8,這後續就不斷得有錢進來,市場有些風吹草動就人心惶惶,更別提最近一個月債券價格接連下降。這套路說起來都是淚,跟去年股市加槓桿有甚麼本質區別?跟萬能險入股市有甚麼區別?說穿了就是長短期限錯配,加個槓桿,忽悠後續更多的資金進來接盤。

 

  資金充裕的時候,大家賺錢,市場急劇下行,央媽給錢,一切由印鈔兜底。央媽的淨投放最終會變成上漲的物價,讓大家買單。所以,只要印鈔,中國就不會真的發生債務危機、股市危機,但我們一直用印鈔來兜底嗎?有一天信用徹底壞了怎麼辦?

 

  美聯儲加息是根導火索,市場遏抑的情緒噴湧而出。

 

  想想很可怕,據《財新網》報道,華龍、五礦證券屬於利率債交易後不按期交割,撑不住才交割了,國海證券原員工私刻公章,自己斂財,從規模看絕非一日之功,金融公司文化以及市場代持風控讓人不寒而慄--如果整個市場徹查一遍,會怎麼樣?

 

  當爆煲危機出現了,就是銀行同業拆息上升(見下表)。

 

 

  央媽今次也曾狠心地不向市場投放資金,結果︰

 

  一位大行資深資金交易員告訴「券商中國」的「工農中建郵儲號稱資金方,都是有錢的主。我的感受是,中行一直比較穩定,不咋跟市場玩兒;工行郵儲從前周開始,已經逐漸掐斷供給,不太出錢了;農行還是小小願意往外放,但是期限和價格一定要合適;還有某大行好像已經在開始借錢了,反正我看到這家銀行現在居然在借錢賣票了。這一段時間資金都很緊,總之資金賣方是大爺。」

 

  「我們還好,我們其實不太往外借,也不太去向別人借。我們要是缺,找開行也可以。但是我感覺,今天的資金真的緊到恐怖。隔夜最高成交價到了9%,這還不是最誇張的,最誇張的是跨月資金,實際成交最高價格到了8%!」

 

  他還含淚補了一句話--「現在肯借錢的都是大爺」。

 

  如果我們把眼光再放高一點,關注另外一個同樣廣闊的市場銀行理財,就會發現銀行理財的收益率就在不到一個月時間,已經偷偷飈漲了30厘。以在目前緊張的資金面下去搶資金。

 

  結果,央媽又放水。

 

  這個循環,已不是今次第一次出現。

 

不嚴懲「貪」 中國金融業難好

 

  去年5月的去槓桿,今年1月的熔斷,今次以30厘息去搶資金來填年底查數的氹,說得明白一點,就是做金融的,沒有金融危機意識,只顧眼前短期急賺,而置風險於不顧,這確使人為中國的金融發展和前景而擔心,在下的亂來,在上的不管,或不識管,以致自己亦摻一把撈油水,可以痛心地講,當美國的雷曼爆破是在2008年時,中國的各式「雷曼爆破」,仍是陸續有來,唉!不嚴懲「貪」,怎能讓中國的金融業好。

 

22/05/2024

不是趁高沽,而是候低買

#理財 #理財智慧 #女子愛財 #港股 #恒生指數 #投資 #股票

  姊妹們,經歷了連跌4年,兼今年首月的急挫之後,港股終於喘定了。到了5月,無論恒生指數、國企指數或科技指數,都有突破性表現,而且,最明顯就是成交轉趨暢旺,顯示資金開始重臨港股。

 

  但我相信,對港股轉勢仍然半信半疑的,肯定大有人在,我的姊妹Louisa就是其中之一。上周我和她茶聚的時候,大家就談起港股的後向,原來她對後市仍然悲觀,不太相信大市已經見底。

 

  「妳看近期股市的表現是否虛火?是另一個陷阱?」Louisa問我。

 

  「妳的意思是,升完就會再跌,而且跌得更深?」

 

  「是呀,就像早前一樣,升一段短時間就回落,然後跌得多過之前升的!」

 

  「但按種種跡象,我估今次未必。我傾向相信,大市已經見底,只不過,今次的升市可以升多少、維持多久,我也沒有水晶球。」

 

港股今輪升市,未必像這幾年出現的那麼短暫。(iStock)

 

  「妳這麼樂觀?但這幾年的經驗告訴我,很多大戶都不看好港股,也不看好中港兩地的經濟。他們是逢高就沽,所以,資金短期未必會重臨。」

 

  「嗯,我的看法有點不同。我同意,今年之前,很多機構投資者主要是減持中港股票的,尤其是外資,所以,港股持續下跌,恒生指數甚至連跌了4年。但股票始終有個基本價值,而且,有不少公司仍然是賺錢的,因此,當一個地方的股市估值跌到某一水平時,始終會有一些價值投資者會入市的。我同意,今次帶動港股回升的資金,可能以內地資金為主,即是我們說的北水,但只要股市的升勢確立了,其他資金很多時都會被迫跟隨,否則就會跑輸大市,現在我們可能是處於這個關鍵水平呢!」

 

  「妳比我樂觀,我自己的策略也是減持港股,只不過,我有點不甘心,因為很多股票都被縛住,我趁今次股市反彈,只要是不輸錢的,都會放掉。」

 

  「沒問題,這是妳自己的投資取向,只不過,如果從理性角度看,只要確認後市是向上,不像之前那樣反覆向下,我們的投資策略應該是候低去買,而不是趁高去沽呢!」

 

  「哈哈,我想我不會這樣冒險了,過去幾年的股市,令我受了很大教訓。但我想問一下,為甚麼妳這麼樂觀?」

 

  「主要當然是因為內地政府已經顯示出更大決心去提振股市,早前推出的『國九條』就是最好的證明。另外,近期推出的一連串挽救房地產市場的措施,尤其是呼籲地方政府買入內房的庫存,轉做保障房等等。港股方面,現在連23條也立法了,正如特首所說,我們可以全力拼經濟了,而中央也明顯給我們支持,早前中國證監就推出了五項挺港措施,協助香港繼續成為國際金融中心,例如擴大滬深港通的ETF範圍、支持更多內地龍頭企業來港上市等等。」

 

  「嗯,明白,但我還是先把一些蟹貨消化掉才算,如果之後港股確認再升,我才會考慮入市!」

 

  「沒問題!」

 

  作者電郵:tong_lydia223@yahoo.com.au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