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智

財識兼收
19/06/2023

分析平均成本法

#平均成本法 #投資策略

  平均成本法是一項系統化投資策略,不論市場價格的波動,定期以固定金額投資於一項特定資產。這個做法的結果是:投資者在資產價格處於低位時,買入較多資產單位;在價格處於高位時,則買入較少資產單位。但是否於任何情況下,平均成本法都有優勢呢?

 

  就此小弟作了五個情況去理解,每個情況都假設每月月供定額$10000,看看12個月後結果如何。

 


(istock)

 

1. 長升型

 

  「長升型」設定股價一開始為$10,往後每個月升5%,連續升12個月,最後股價為$17.1。

 

  比較:

  若一開始12萬本金全買下去,成本$10,最終股價為$17.1,回報為71%。

  月供$10000,買入總股數為9306股,平均成本為$12.9,最終股價為$17.1,回報為32.6%。

 

2. 長跌型

 

  「長跌型」設定股價一開始為$30,往後每個月跌5%,連續跌12個月,最後股價為$17.1。

 

  比較: 

  若一開始12萬本金全買下去,成本$30,最終股價為$17.1,回報為 -43.1%。

  月供$10000,買入總股數為5387股,平均成本為$22.3,最終股價為$17.1,回報為23.4%。

 

 

  比較上面兩個情況,結果發現平均成本法並不一定能多賺,實際回報受股價表現所影響。若股價一直上升,平均成本法比起一次過買入會少賺一點。若股價一直跌,平均成本法比起一次過買入會少輸一點。這有點兒縮窄賺蝕波幅的效果。

 

  之後再多看三個情況。

 

3. 升升跌跌得個吉型

 

  「升升跌跌得個吉型」設定股價一開始為$10,往後大約以5%的波幅升升跌跌,經歷一輪波幅之後,最終股價返回$10。

 

  比較:

  若一開始12萬全買下去,成本$10,最終股價為$10,回報為0%。

  月供$10000,買入總股數為12885股,平均成本為$9.3,最終股價為$10,回報為7.4%。

 

  頗神奇,股價上落波幅,但最終返回原位,理應沒有回報,但以月供方式投資卻有約7%回報。主要回報來自跌低於$10時所買入的股票,所以月供期間股價有多低?低價又維持多久,是成敗關鍵。再多看兩個情況。

 

4. 升完得個吉型

 

  「升完得個吉型」設定股價一開始為$10,往後以5%上升至年中,開始緩緩下跌,最終股價返回$10。

 

  比較:

  若一開始12萬全買下去,成本$10,最終股價為$10,回報為0%。

  月供$10000,買入總股數為10475股,平均成本為$11.5,最終股價為$10,回報為 -12.7%。

 

5. 坐艇返家鄉型

 

  「坐艇返家鄉型」設定股價一開始為$10,往後以5%下跌至年中,開始緩緩上升,最終股價返回$10。

 

  比較:

  若一開始12萬全買下去,成本$10,最終股價為$10,回報為0%。

  月供$10000,買入總股數為13442股,平均成本為$8.9,最終股價為$10,回報為12%。

 

 

  第3至5的情況說明,以平均成本法作投資,即使股價最終動也不動,依然有不同的回報情況出現。重點在於月供期間的股價表現如何,影響所供得股數及其平均成本多寡。看第4個情況,月供所得有10475股,而第5個情況則有13442股,相對上,第5個情況的平均成本被拉低了,成贏輸關鍵。

 

  由於篇幅所限,這先提出結果,當中有些睇法與總結,留待下次再談。

 

  相關影片:https://www.patreon.com/posts/84746630
 

26/06/2023

平均成本法威力何在

#平均成本法

  續上篇文章提到一些關於平均成本法的分析,這篇文章作一些總結。

 

  上次作了五個情況的計算,第一個是「長升型」,結果平均成本法不及普通買入並持有的策略。第二個是「長跌型」,結果平均成本法跌幅相對少。第三個是「升升跌跌得個吉型」,結果平均成本法能取得正回報。第四個是「升完得個吉型」,平均成本法出現虧損。第五個是「坐艇返家鄉型」,平均成本法有正回報。

 

  這代表,若投資項目是第一種情況,股價長升長有,理論上應該以買入並持有的策略,而非選擇平均成本法,這才會賺得最盡。相反,若股票是「長跌型」,以平均成本法去投資相對上會輸少一點。問題是,有誰在投資前就知道自己所買入的股票定必屬於「長升型」呢?又或者早知所買的股票是「長跌型」的話,有誰還會買入呢?

 

(Shutterstock)

 

  另外,第三至五的情況證明了股價長期上上落落,最終返回原位的話,平均成本法亦能得到回報,重點是股價下跌到低位的時間有多長,跌得有多大,能讓投資者有足夠多時間收集平貨,回報就能被推升。問題是,投資者對下跌的股票是否有信心,預期它定必能返家鄉?

 

  相對「買入並持有」,平均成本法比較適合一些穩定型的股票,業務成熟,能穩賺的一類。例如資產型,一些收租股、公用股,有盈利保證的那種。這類股票一般不會長升長有,但能經歷周期上落,最終長期緩緩向上爬。平均成本法應用於這類股票時,能較有效增加投資回報。

 

  反而,對一些增長型,要麼大升長升,要麼大跌長跌,平均成本法在這類股價模式下,並不能增加投資回報。它的作用反而是拉低投資波幅(或坊間所稱的風險)。因為長升時,平均成本法不能賺盡。一旦長跌時,平均成本法能輸少一點。坊間常常指,任何情況,平均成本法都會令你多賺,實情並非如此。

 

  既然以平均成本法應用於股價上落的股票有機會獲取雙位數的回報(第五個情況),這是否代表,假若我們想透過平均成本法作投資,應該選擇一些保守穩陣而非增長大升的一種?

 

  需留意該回報並非指年回報,而是一段期間內它比投資項目本身的回報所多出的數字。若股價於5年內上上落落得個吉,最終零回報,但以平均成本法有機會獲得最終幾厘回報,但並非每年幾厘的回報。

 

  舉例,若一支股票每年升5%,10年後複式效益應該升63%,若以平均成本法,期間股價跌的時段又比較多,最終可以得到多12%的回報,即總共為75%回報(63%+12%回報)。但並不是每年都能享受多12%的年回報,以為回報每年以17%的複利增長(每年5%+12%回報),並非如此。因此,一項投資最重要的回報依然來自項目本身的升值能力,平均成本法只為輔助,別錯焦點。

 

分析完,發現積金局網頁所提的最貼切:

 

  「(平均成本法)經過一段時間後,計劃成員買入的基金單位價格就會拉勻,長線而言,有助抵禦投資巿場的短期波動。」

 

  「...提提你,雖然平均成本法可減低價格波動的影響,但是否可以賺得利潤,則視乎你賣出基金的市價。」

 

  深入認識後,大家別再以為平均成本法是什麼必勝投資法了。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