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往專欄

論盡中港台
23/11/2017

林鄭X馬雲對談 創科之先機?

#馬雲 #林鄭月娥 #創科

  由阿里巴巴創業者基金、數碼港及香港科技園公司合辦的「JUMPSTARTER 2017」創業比賽,11月21日於香港會展舉行決賽。全晚最受矚目的是阿里巴巴主席馬雲與香港特首林鄭月娥的對談。二人就創新科技發展及創業家的成功之道發表意見。

 

  搞創新科技,需要有培育創新科技的土壤。但香港的創新科技,起步較遲。以日本為例,早於1970年,為了建設築波科學城,已制定《築波學園城建設法》。至於韓國,為了促進大德科技園區發展,也在1994年制定《大德科技園區管理法》。再看台灣,在上世紀80年代,建立新竹科學園區,由創新科技之父李國鼎推動,政府投入巨資,開闢良好的科研環境,卓有成果。

 

  反觀香港,回歸後前特首董建華雖看到香港長期依賴金融地產,泥足深陷而存隱憂,因此希望經濟轉型,發展創新科技,當中首推數碼港計劃,要令香港成為亞洲矽谷;另外更斥資50億元成立創新及科技基金,創辦科學園和創新科技署。結果人算不如天算,鑑於先天不足,後天失調,這個香港科研產業化的夢想慘淡收場,成為泡影。

 

  到前特首梁振英上場,親眼目睹香港投身科研者如鳳毛麟角,科技業佔香港生產總值不足1%,因此舊調重彈,奢言發展創新科技,要成立創新及科技局,但空有大計,卻不見實質內容。最近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剛發表最新的《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根據2014年的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數排名,香港12年來首次跌出榜首,被深圳超越。報告指出,香港一向著重貿易、金融、航運、旅遊及專業服務,對新興而極有潛力的行業關注不足,影響長遠的經濟發展。

 

  這次特首林鄭月娥與馬雲就創新科技發展的對談,特首提到,新一份的施政報告有別過去,將創科列於最優先考慮,可見港府是有決心帶頭發展創科。她更承諾現屆政府對發展創新科技是「認真」的,會從 8 個方向幫助,包括鼓勵科研、匯聚人才、提供資金、開放數據、檢視政府內部制肘等。現場觀眾對特首的說法報以掌聲,但馬雲即時作出回應,指出「創業家不應等到政府及政策準備好才進場,當所有東西都準備好,就已經沒有機會,所以做事要比政府快,如果政府說一切準備就緒,就需要開發新的領域,因為已經再無機會。」

 

  馬雲的回應,引來現場觀眾的大力鼓掌和喝采,表面上看似是與特首唱反調,其實不然。筆者認為,他只是補特首的不足。特首強調創新科技的準備工夫,沒有甚麼不對。但準備工夫,不妨參考《易經》的豫卦。「豫」者,通「預」,預備也。豫從予從象,本義是大象中的大象。象已是夠大,大象中的大象,旨在表現形體很大,可能是「雷聲大,雨點小」。

 

  另外,「豫」又可引申為裕,寬裕之意。寬裕者得以安逸,就會失於怠慢而出禍患。所以豫卦的初六是「鳴豫,凶」;豫卦的六三是「盱豫,悔遲有悔」。「鳴豫」是準備工作期間耽於逸樂,掉以輕心;「盱豫」是誇誇其談,後悔莫及。可見馬雲的意思是,有意發展創新科技,不可完全信賴政府,信賴政府不如信賴個體,才能早著先機。

 

06/05/2024

香港正被拋棄?企業、內地富豪有錢人都溜到新加坡去!香港究竟錯在哪裏?

#數碼營銷 #搶人才 #搶企業 #中國新移民 #留人才 #投資移民 #WSJ #阿里巴巴 #張勇 #張瑛 #海底撈 #馬雲 #邁瑞醫療 #青山控股 #數碼 #李西廷 #美國投資移民 #項陽陽 #創科 #華爾街日報 #精英體制 #新加坡

  曾以香港作為亞洲總部的美國傳媒《華爾街日報》宣佈,對亞洲業務進行調整,總部將從香港轉移到新加坡,同時大幅縮減香港駐站的記者及編輯人數,被解僱人數佔目前香港駐站規模逾半。

 

  WSJ總編輯Emma Tucker在內部通函中表示,「一如我們報道的許多公司一樣」,WSJ會將亞洲運作重心由香港轉移至新加坡,又提到部分員工將被迫離開,大部分來自香港。

 

 

  美國可怕之處在哪兒?不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不是航母;不是矽谷最先進的科技,更不是Wall Street,它可怕的東西不是這些。美國可怕之處在於美國的精英體制。

 

  美國的用人制度,它的機制,能夠確保決策者是一批精英。美國的世界觀是:猶太教基督教世界需要打一場全球性的「生存戰爭」。

 

  最近幾年的悲劇,大到國家,小到一個單位,多數的情況是,有思想的人不決策,決策的人沒有思想。有腦子就沒位,有位子就沒腦。美國正好相反,他的金字塔尖體制,正好把一批精英弄上去了。因此,第一,美國不犯錯誤,第二,美國少犯錯誤,第三,犯了錯誤它能很快改正錯誤。

 

  時光輪轉,歷史彷彿開了一個玩笑。4年時間,足以改變一座城市,也足以改變人們對一座城市的態度。

 

  非典已遠,新冠又至。經歷新冠的香港,經濟又被重重絆了一跤。

 

 

  2023年10月25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發表施政報告,稱香港將採取措施加大力度搶企業、搶人才、留人才。於是,港府時隔9年重啓投資移民,想要重現往日的輝煌戰果,吸引有錢人和資本來港,刺激經濟增長。

 

  效果怎麼樣?

 

  香港投資推廣署的數據是,從3月1日開始正式接受投資移民申請到4月9日,已收到1,600宗詢問。那有多少人申請?

 

  50多份。

 

  統計數據,擠乾水份才能更準確反映真實情況。一個月50多人,而港府的目標是每年有4,000人加入該計劃,帶來約1,200億港元的資本流入,平均下來,每個月要有300多人獲批才能達標。

 

  香港既缺人才,又缺錢財。

 

  一直以來,新加坡都被拿來和香港作比較。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這兩年新加坡從香港截胡了大量的內地有錢人。

 

 

  香港繼續犯錯誤,這是第一,第二,經常犯錯誤。第三,犯了錯誤很難改正。有措施,冇境界,有細節沒有全域。

 

  過去幾年,內地富豪移民新加坡,在當地一擲千金購買豪宅的消息不絕於耳,從海底撈張勇夫婦,到阿里巴巴馬雲的妻子張瑛,醫療器械巨頭邁瑞醫療的創始人李西廷等等。新加坡排名前十的富豪中,中國新移民能佔到半壁江山。

 

  這些還只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至於其他知名度沒那麼高的富豪還有多少,無人知曉。

 

  4月25日,據新加坡《商業時報》報道,中國鋼鐵行業首富,不鏽鋼和鎳產品巨頭青山控股集團主席項光達的女兒項陽陽,以8,400萬新元買入新加坡第10區民東園的一座優質洋房。項陽陽與母親何秀琴是新加坡公民並定居本地。

 

  對有錢人的爭搶,香港面臨的競爭還遠不止新加坡。雖然現在歐美等國的移民政策總體上不斷收緊甚至關停,但手持3,000萬港元想要投資移民,還是有不少渠道的。

 

  比如說美國投資移民,最低門檻才80萬美元,也就600多萬港元;另外一個移民大國,加拿大的資金門檻還要更低些,差不多四五百萬港元就行。

 

  過去,人在香港,成長於此,不用去想安全的問題,但是,今天是一道一道難以抹滅的傷痕,今天只要人在香港,時不時都要想人身安全風險這個大問題;不快樂的年輕人,不快樂的丈夫,不快樂的媽媽,不快樂的孩子,都是同一幅臉孔,病得不輕。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