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新秩序

改朝換代Digital
14/10/2019

【世紀大騙局】一切歸咎於「共享」的包裝和訛騙!WeWork從備受熱捧到一文不值

#數碼營銷 #共享經濟 #管理

  僅僅幾周時間,美國最有價值的科技公司WeWork變得一文不值。

 

  WeWork的估值插水,從一開始的470億美元、到250億美元、到150億美元,一直到公司宣布將撤回招股書、暫擱淺IPO計畫。根據WeWork自身的財務狀況,標準普爾和Fitch Rating惠譽評級公司分別給予了B級和BB-級評級,根據評級要求,低於BBB-的評級均為垃圾級債券。

 

 

  這也意味著,WeWork所發行的債券將不得不面臨高昂的融資成本,評級也反映了WeWork持續增長的投資及產生的負現金流,長期租賃合約與短期的用戶租售合約造成了久期的不匹配,這將使其對經濟週期的抵禦能力薄弱,且業務相對早期、高競爭性、進入門檻低。

 

  2010年從美國紐約起家的WeWork,專營辦公室出租業務,最大特色為在與房東簽下長期租約後,將辦公室內部以「扮矽谷」的科技美學重新設計、翻裝後再轉租,形同二房東,自身並不擁有房產,但即便這樣的輕資產模式,也給WeWork帶來了巨額債務。小至一個座位、一張桌子,大到千人以上的大型辦公室不等,業務已經擴張至歐洲、南美洲和亞洲中國及香港,日本。

 

 

  其實WeWork並不是第一個提出共享辦公室理念的企業。早在30年前,比利時公司IWG(前身Regus)就開始做這門生意。IWG不僅在會員數量上,連覆蓋國家和城市的數量、運營的辦公地點、全球的租賃面積都大大超過WeWork,但是估值只有37億美元,遠遠低於WeWork最高的470億美元。如果按房地產公司的估值,WeWork可能連37億美元都不值。

 

  那麼投資者是瘋了嗎?WeWork為何一度價值470億美元?一切都可以歸功於包裝和訛騙。

 

  首先,將自己包裝成共享經濟公司。和Uber、Airbnb被譽為美國共享經濟三巨頭。接着將自己包裝成大數據公司,稱自己的資料分析是Google Analytics for Space。

 

 

  凡跟共享經濟掛鉤的企業,在一級市場都受到熱捧。今年年初,Uber估值720億美元,WeWork估值470億美元,Airbnb估值293億美元。但如果深究下去,其實在模式上並不一樣。Uber和Airbnb都屬於平台型商業模式,Uber是連接司機和乘客,Airbnb則是連接房東和租客,平台抽取佣金,屬於輕資產企業。

 

  WeWork卻不一樣,公司需要低價簽下房子物業,進行改造,然後高價再出租,所以其賺取的是中間的差價,這決定其是一家重資產的企業,並不是平台,也沒有通過Big Data演算法來連接創業客和辦公空間,並不存在任何科技成分。

 

  事實上,錢有新舊之分,Old Money vs New Money;亦有好錢、壞錢、臭錢之分;Dirty Money, Evil Money, Bad Money。獨角獸企業生而純潔美好,不入世俗,一般成立不到十年,還未經過資本市場的重重洗禮,黑白道滲透;獨角獸的角入藥能驅毒,這類企業自帶治癒效果,不拘泥於陳規。

 

 

  今年以來上市的獨角獸,不斷被投資者拋售,Uber累計下跌35%,Lyft股價接近腰斬,Slack市值蒸發了40%。一個個龐然大物的倒下,WeWork上市夢破。一眾共享單車騙子Ofo MoBike、小米、滴滴、美團、貓眼微影、從一開始的熱點明星,到資料造假、滴血上市、資本狂歡、逃脫責任、呈倒閉潮、股價腰斬等事件,基本完整經歷了獨角獸這一輪的潮起潮平。

 

  當創始人CEO本身是一個騙子的時候,他說的故事你還信嗎?

 

 

12/06/2024

日航展現「90秒的奇蹟」疏散全機乘客!關鍵之最不在於速度?這套思路怎樣用在商場決策上?

#數碼營銷 #90秒準則 #管理學 #日本航空 #開發 #組織架構 #服務業

  今年初,有一架日本航空的飛機在降落東京羽田機場時,因為擦撞海上保安廳飛機,隨後在跑道上起火燃燒。

 

  本是一場不幸的事故,但在各國媒體筆下,這起事件卻有了一個更值得討論的新名字:90秒的奇蹟。該日航班機上379人全員逃生成功,日本媒體指出,乘客能夠順利逃生,歸功於機組員每年一次的「90秒準則」訓練。

 

  這個名字從何而來?

 

 

  飛機失事要掌握「90秒準則」逃生,原因是90秒後生存機率會大幅下降,像是機艙內產生濃煙,甚至機艙可能爆炸,因此乘客應聽從空服員指示,快速逃生。

 

  原來,一場火災大約在90秒內就能燒透機身。因此,從飛機落水或著陸開始,機組人員必須把握黃金90秒,從各自崗位做出專業判斷,才能用最快速度完成疏散。

 

  從飛機著陸,到乘客全部被安全送到安全地帶,這群令人尊敬的空中服務員,簡直是服務業的滿分。

 

 

  透過乘客拍攝的影片內容,可看出當時的機上其實一片混亂,還沒著陸,窗外就已經出現火光和白煙,連廣播系統都壞了。然而,空服員卻冷靜拿出擴音器,不斷重複著No baggage, No high heel shoes, Form into two lines jump jump、直到所有乘客都逃出機艙,空服員確認清倉才會離開飛機,飛機停妥後,空服員更做出精準判斷——8個逃生門中,僅有3個門的位置是可以安全開啟的。他們迅速引導乘客前往這3個門,直到最後一名客人下機,才殿後撤離。

 

  除了機組人員的專業,旅客素質及是否聽從指令,也攸關逃生速度。

 

 

  所謂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做任何事都仰賴準備的功夫,而準備的功夫中也包括了應變計畫。

 

  日本航空每年都會有至少一次「90秒疏散」的訓練,這架日航班機幾乎全滿,能夠平安疏散成功,歸功於所有機組人員和乘客的冷靜行動。

 

  「90秒準則」最最關鍵的是釐清目標,找到「最需要做」的事,不做無謂的事。

 

 

  簡報開場若在前90秒失去聽眾,很可能一路輸到底,絕對沒有第二次機會修補第一印象。

 

  真正做到位的是用減法,勇敢丟掉不需要的,但「加法跟減法有時候不是技術問題,涉及到策略與組織架構,最大的問題是,要由誰拍板拿掉功能?」

 

  例如,要做一個App,要放上哪些功能?一條一條的寫在便利貼上,接著將這些功能分門別類,再標出哪些功能是「必要」,哪些是「其次」、哪些「可有可無」,並聚焦在開發「為用戶創造最大價值」的功能上。

 

 

  公司有拍板權力的,其實就是顧客。其實組織滿扁平化,細微的調整由各組人馬自行決定,若要大更動,判斷的基準就是,此舉能不能讓客戶留下來,且讓他創造更多的交易。

 

  「90秒準則」思維重點,不在「做多少事」,而是「做這件事能帶來多少價值。」

 

  雖然傳統產業有很多人來做Agile Development(敏捷式開發),但真正投入資源到實際執行仍還有一段路。

 

  這些工作方法,聽起來都很簡單,但實際操作又是另外一回事。並不是強調快,而是反應改變,而且至少要花一年以上才能看見成效。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