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新秩序

改朝換代Digital
17/01/2022

香港Fintech大落後!金融創新教父Brett King談銀行轉型:「不再是場所,而是行為!」

#數碼營銷 #創科 #P2P #Brett King #螞蟻集團 #數碼 #加密貨幣 #AFF亞洲金融論壇 #銀行業 #金融科技 #IPO #區塊鏈

  2021年,是全球金融科技融資、收購、SPAC、IPO爆發之年,也是各個國家金融科技領軍企業的收穫之年。

 

  巴西Nubank、美國Coinbase去年剛上市,市值便雙雙超過500億美元;印度Paytm、韓國Kakao Pay市值也都超過了200億美元。區塊鏈、加密貨幣等作為金融科技的新方向在全球範圍內的發展態勢喜人,新的明星公司如雨後春筍般成長起來。

 

Read More:連巴菲特、騰訊都搶著投資!巴西網絡銀行NuBank到底有甚麼吸引力?

 

  反觀國內的金融科技明星公司,要麼如螞蟻集團一樣收縮業務、整改不停,要麼如平安集團及其旗下金融科技公司一樣經歷轉型陣痛、股價跌跌不休,和2020年上半年時的上市熱潮,人人都在談財富自由的情形截然不同。

 

  明星公司,往往是一個行業的晴雨表,透過他們,可以看到未來。

 

  所謂的《AFF亞洲金融論壇》已於在1月10日在香港舉行,本欄過去多年多次提及的金融創新教父Brett King也是今屆主講之人。

 

  2012年,Brett King被金融專業媒體American Banker評選為「年度金融創新人物」;他在2010、2012、2018年推出的三本暢銷書《Bank 2.0》、《Bank 3.0》,《Bank 4.0》更被視為掀起全球銀行數碼風潮的重要推手。他曾在其著作《Bank 3.0:銀行轉型未來式》中,說過一段非常經典話:「銀行已不再是一個場所,而是一種行為。(Banking is no longer somewhere you go, but something you do.) 」

 

(圖片由作者提供)

(圖片由作者提供)

 

  那麼十年後,金融服務會變成甚麼模樣呢?尤其全球在經過新冠疫情的考驗後,不僅商業模式、生活習慣出現變化,一個全新的金融生態系,已然悄然成形。

 

  2021年全球有139間金融科技獨角獸企業,連續多年成為全球獨角獸最多的行業。從全球範圍來看,這是一個最容易產生億萬富豪的行業之一,也是最容易產生泡沫的行業之一。從P2P、ICO、財仔,再到如今的Defi、NFT。

 

(圖片由作者提供)

 

  許多概念被冠之以金融科技之名,它們本身只是一種技術,善用之則能成為利器,不善用則會反傷自己。

 

  如果不能完善金融領域的各個短板,即使有一個方向突出,比如P2P、小額貸款,那也是揠苗助長,對於整個生態於事無補。目前香港在新的金融科技領域再次落後,然而這急不得,也比不得。金融科技只能與自己比較,自我突破。只有把整個生態和土壤培養好之後,才是金融科技國際比拼之時。

 

  另一個趨勢是,你我平常主力使用的銀行帳戶,可能變成蘋果、Google所提供,所有金融服務都能一指搞定,去銀行辦事將成為歷史名詞。

 

  傳統銀行在未來一定處於弱勢,或是跟科技處於對立面,而是角色將逐漸從幕前轉向幕後,互相學習彼此優點、相互融合。

 

  在支付領域,像是Stripe、Wise這些支付新創,都是許多大型銀行的合作夥伴;蘋果之前推出Apple card,就找上高盛擔任發卡行,因此讓高盛旗下,在2015年成立的新金融品牌馬Marcus,增添不少新業務。

 

(圖片由作者提供)

 

  在中國的支付寶、騰訊,也都跟很多的銀行、商戶合作;東南亞的Grab、Gojek,也都朝向金融業務發展。Brett King認為:「這些超級App(Super App)或科技公司,將變成直接面對客戶的第一層,而銀行的角色,將隱身在這些平台背後。」

 

  2020年10月螞蟻集團暫停IPO,自此之後的大半年螞蟻集團的宣傳工作全部暫停,取而代之的是各項合規整改。在去年上半年,一個明顯的現象是螞蟻集團的所有宣傳活動全部消失,螞蟻集團在2022年要解決的最主要的問題,仍是整改、整改、整改,讓自己的業務符合各個監管部門的要求,從而開始新的發展。

 

(圖片由作者提供)

 

  AFF已經搞了15屆,香港的金融行業從業人員雖然眾多,但是不論在金融教育、股市、金融監管,還是金融科技的應用上,都與發達國家之間存在巨大差距。

 

  只有把整個生態和土壤培養好之後,才是金融科技國際比拼之時,但為時已晚了。

 

12/06/2024

日航展現「90秒的奇蹟」疏散全機乘客!關鍵之最不在於速度?這套思路怎樣用在商場決策上?

#數碼營銷 #90秒準則 #管理學 #日本航空 #開發 #組織架構 #服務業

  今年初,有一架日本航空的飛機在降落東京羽田機場時,因為擦撞海上保安廳飛機,隨後在跑道上起火燃燒。

 

  本是一場不幸的事故,但在各國媒體筆下,這起事件卻有了一個更值得討論的新名字:90秒的奇蹟。該日航班機上379人全員逃生成功,日本媒體指出,乘客能夠順利逃生,歸功於機組員每年一次的「90秒準則」訓練。

 

  這個名字從何而來?

 

 

  飛機失事要掌握「90秒準則」逃生,原因是90秒後生存機率會大幅下降,像是機艙內產生濃煙,甚至機艙可能爆炸,因此乘客應聽從空服員指示,快速逃生。

 

  原來,一場火災大約在90秒內就能燒透機身。因此,從飛機落水或著陸開始,機組人員必須把握黃金90秒,從各自崗位做出專業判斷,才能用最快速度完成疏散。

 

  從飛機著陸,到乘客全部被安全送到安全地帶,這群令人尊敬的空中服務員,簡直是服務業的滿分。

 

 

  透過乘客拍攝的影片內容,可看出當時的機上其實一片混亂,還沒著陸,窗外就已經出現火光和白煙,連廣播系統都壞了。然而,空服員卻冷靜拿出擴音器,不斷重複著No baggage, No high heel shoes, Form into two lines jump jump、直到所有乘客都逃出機艙,空服員確認清倉才會離開飛機,飛機停妥後,空服員更做出精準判斷——8個逃生門中,僅有3個門的位置是可以安全開啟的。他們迅速引導乘客前往這3個門,直到最後一名客人下機,才殿後撤離。

 

  除了機組人員的專業,旅客素質及是否聽從指令,也攸關逃生速度。

 

 

  所謂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做任何事都仰賴準備的功夫,而準備的功夫中也包括了應變計畫。

 

  日本航空每年都會有至少一次「90秒疏散」的訓練,這架日航班機幾乎全滿,能夠平安疏散成功,歸功於所有機組人員和乘客的冷靜行動。

 

  「90秒準則」最最關鍵的是釐清目標,找到「最需要做」的事,不做無謂的事。

 

 

  簡報開場若在前90秒失去聽眾,很可能一路輸到底,絕對沒有第二次機會修補第一印象。

 

  真正做到位的是用減法,勇敢丟掉不需要的,但「加法跟減法有時候不是技術問題,涉及到策略與組織架構,最大的問題是,要由誰拍板拿掉功能?」

 

  例如,要做一個App,要放上哪些功能?一條一條的寫在便利貼上,接著將這些功能分門別類,再標出哪些功能是「必要」,哪些是「其次」、哪些「可有可無」,並聚焦在開發「為用戶創造最大價值」的功能上。

 

 

  公司有拍板權力的,其實就是顧客。其實組織滿扁平化,細微的調整由各組人馬自行決定,若要大更動,判斷的基準就是,此舉能不能讓客戶留下來,且讓他創造更多的交易。

 

  「90秒準則」思維重點,不在「做多少事」,而是「做這件事能帶來多少價值。」

 

  雖然傳統產業有很多人來做Agile Development(敏捷式開發),但真正投入資源到實際執行仍還有一段路。

 

  這些工作方法,聽起來都很簡單,但實際操作又是另外一回事。並不是強調快,而是反應改變,而且至少要花一年以上才能看見成效。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