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新秩序

改朝換代Digital
04/09/2023

走佬去馬拉!創業要到東南亞?為甚麼東南亞是香港人投資創業成功應許之地?

#數碼營銷 #走路到馬拉 #貿易戰 #數碼 #沈南鵬 #地緣政治 #爆雷 #東南亞 #房企 #中美關係 #投資 #科技圍堵 #中國經濟 #創業 #速食連鎖 #Subway #金融戰 #科技戰 #Burger King #馬來西亞 #肯德基 #樓市 #炸雞店 #股市 #麥當勞 #KFC

  相信很多人對馬來西亞的認識,都離唔開ViuTV 2019年,杜汶澤的《走路到馬拉》。在節目中,他擔任移民顧問,走勻吉隆玻、怡保、檳城,重溫過往在馬拉遇過的浮誇奇人奇食奇事,包括參觀當地的終極豪宅、安全套工廠,並品嘗過港幣萬元一條的馬來西亞魚皇「忘不了」等。

 

 

  中國經濟的逆轉逐漸呈現在世人眼前,超級房企相繼爆雷,震驚國際金融市場,陷入死亡螺旋無法重生。影響到香港近年來百業荒廢,常說春江水暖股價最先知,股市樓市暴跌。

 

  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美中角力從2017年揭開序幕,美國時任總統特朗普率先祭出貿易戰,接著金融戰、科技戰,美國對中國的科技圍堵步步升高。

 

  2022年6月,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夥人沈南鵬的一個回答,曾出現在不少投資人的朋友圈中。彼時橋水基金創始人Ray Dalio問:如果有20億美元用來投資除了中國或美國之外的地區,你會投哪兒?沈南鵬答:去東南亞。

 

 

  東南亞,人口年輕(平均年齡30.2歲)、經濟增長迅速(2022年東南亞經濟增長率5.5%)、土地便宜、勞動力廉價,這些要素一度令其成為資本的熱土。

 

  據Pitchbook統計,截至2022年9月,流入東南亞初創公司的風險資本達到114億美元,比2021之前的任何一年都要多。2022年,淨流入新加坡的資金高達2.8萬億。洶湧的熱錢一度超出銀行的儲蓄能力,大量投資人湧來。隨著美聯儲加息等宏觀環境的變化,謹慎,成了東南亞資本機構新的態度。

 

  影響所及,不少年輕人將創業的地方轉投東南亞。

 

  吾友港人Robert,他早年投資大馬炸雞店,目前已經有六間分店,他說:馬來西亞人就是愛炸雞,皆因其便捷、可口及較西式餐館便宜。

 

 

  以分店數量來看,KFC 分店(2022年)在馬來西亞有大約770家,僅次泰國的1,000家和印尼的667家,於速食大國菲律賓的113家,比較人均分店數,可以說馬來西亞每人擁有東南亞最多的麥當勞和肯德基數量。

 

 

  無論是美國連鎖的肯德基、Burger King和Subway,都深得馬來西亞民衆喜愛。

 

  不過,按美式速食連鎖進入年份來看,麥當勞和肯德基在某些東南亞國家進駐的時間還早於香港,新加坡、菲律賓和馬來西亞分別在1979年、1981年和1982年便有麥當勞的駐點,而肯德基早在1967年、1973年和1977年便進入了菲律賓、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早於香港的進駐。

 

  馬來西亞究竟爲何受到麥當勞和肯德基的青睞呢?

 

  馬國擁有相對多的美式連鎖速食店,除了直接的原因──進駐時間早,經濟、商業、全球化和宗教文化等因素皆使這一現象形成。美式速食對於亞洲國家,並非如美國人將之看待為單純的速食,即快捷和廉價。

 

  馬來西亞方面,過去的傳統西餐店價格較高昂,以其服務殖民地官員和富人有關,而本土的海南西餐和馬來西餐,未有像麥當勞般的標準化作業模式。

 

 

  美式速食在馬國普及的另一個原因是宗教文化差異。馬來西亞約有6成穆斯林、2成佛教徒(華人為主)和不到1成的印度教徒。三個宗教信徒的飲食禁忌不同──穆斯林不吃豬肉(常吃雞肉和牛肉)、許多華人不吃牛肉(常吃豬肉和雞肉)以及印度教徒不吃肉(有些印度人能吃肉,但不吃牛肉)。

 

  這使得馬來穆斯林鮮少上華人餐館,華人也不常光顧馬來攤販。

 

 

  美式速食店皆通過本土清真(Halal)認證,不銷售和使用豬肉製品,且以雞肉產品為主,讓各族人士等以同聚一堂。

 

  實際上,在東南亞本地人群中,願意創業的比例非常之小。這主要由於東南亞現階段中產階級及以上的人群還並不多,但往往願意創業的人多是出自這類家庭背景。在東南亞,華人富豪的數量更大。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部分香港投資人而言,這類人能更好的利用人才、技術、模式、供應鍊等優勢,有很大機會在東南亞當地取得成功。此外,由於東南亞並不是一個統一的市場,如果想把公司做大,創始人需要具備國際化管理能力,如果能在東南亞取得成功,也更容易在其他國家和地區快速復制。

 

  Charlie Munger說,要撈魚,首先要去魚多的地方,第二要找魚好撈的地方,對於香港人而言,東南亞仍是有魚且能撈魚的應許之地。

 

12/06/2024

日航展現「90秒的奇蹟」疏散全機乘客!關鍵之最不在於速度?這套思路怎樣用在商場決策上?

#數碼營銷 #90秒準則 #管理學 #日本航空 #開發 #組織架構 #服務業

  今年初,有一架日本航空的飛機在降落東京羽田機場時,因為擦撞海上保安廳飛機,隨後在跑道上起火燃燒。

 

  本是一場不幸的事故,但在各國媒體筆下,這起事件卻有了一個更值得討論的新名字:90秒的奇蹟。該日航班機上379人全員逃生成功,日本媒體指出,乘客能夠順利逃生,歸功於機組員每年一次的「90秒準則」訓練。

 

  這個名字從何而來?

 

 

  飛機失事要掌握「90秒準則」逃生,原因是90秒後生存機率會大幅下降,像是機艙內產生濃煙,甚至機艙可能爆炸,因此乘客應聽從空服員指示,快速逃生。

 

  原來,一場火災大約在90秒內就能燒透機身。因此,從飛機落水或著陸開始,機組人員必須把握黃金90秒,從各自崗位做出專業判斷,才能用最快速度完成疏散。

 

  從飛機著陸,到乘客全部被安全送到安全地帶,這群令人尊敬的空中服務員,簡直是服務業的滿分。

 

 

  透過乘客拍攝的影片內容,可看出當時的機上其實一片混亂,還沒著陸,窗外就已經出現火光和白煙,連廣播系統都壞了。然而,空服員卻冷靜拿出擴音器,不斷重複著No baggage, No high heel shoes, Form into two lines jump jump、直到所有乘客都逃出機艙,空服員確認清倉才會離開飛機,飛機停妥後,空服員更做出精準判斷——8個逃生門中,僅有3個門的位置是可以安全開啟的。他們迅速引導乘客前往這3個門,直到最後一名客人下機,才殿後撤離。

 

  除了機組人員的專業,旅客素質及是否聽從指令,也攸關逃生速度。

 

 

  所謂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做任何事都仰賴準備的功夫,而準備的功夫中也包括了應變計畫。

 

  日本航空每年都會有至少一次「90秒疏散」的訓練,這架日航班機幾乎全滿,能夠平安疏散成功,歸功於所有機組人員和乘客的冷靜行動。

 

  「90秒準則」最最關鍵的是釐清目標,找到「最需要做」的事,不做無謂的事。

 

 

  簡報開場若在前90秒失去聽眾,很可能一路輸到底,絕對沒有第二次機會修補第一印象。

 

  真正做到位的是用減法,勇敢丟掉不需要的,但「加法跟減法有時候不是技術問題,涉及到策略與組織架構,最大的問題是,要由誰拍板拿掉功能?」

 

  例如,要做一個App,要放上哪些功能?一條一條的寫在便利貼上,接著將這些功能分門別類,再標出哪些功能是「必要」,哪些是「其次」、哪些「可有可無」,並聚焦在開發「為用戶創造最大價值」的功能上。

 

 

  公司有拍板權力的,其實就是顧客。其實組織滿扁平化,細微的調整由各組人馬自行決定,若要大更動,判斷的基準就是,此舉能不能讓客戶留下來,且讓他創造更多的交易。

 

  「90秒準則」思維重點,不在「做多少事」,而是「做這件事能帶來多少價值。」

 

  雖然傳統產業有很多人來做Agile Development(敏捷式開發),但真正投入資源到實際執行仍還有一段路。

 

  這些工作方法,聽起來都很簡單,但實際操作又是另外一回事。並不是強調快,而是反應改變,而且至少要花一年以上才能看見成效。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