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政情

雷鳴天下
24/03/2017

驗證理據 尋求真相

#2017特首選舉 #特首 #選舉 #林鄭月娥

  撕裂的社會有一個特徵,不同人對同一樣事實,往往有南轅北轍、截然相反的解讀。他們互不相識,但都以為真理在自己手中,看一看近日特首選舉中的爭議,便可見到大量例子。

 

 (iStock)

 

  林鄭開會時很快便可做判斷,有人會說她是精明能幹,但另有人也可把她說成是剛愎自用。

 

  對下屬嚴厲,有人會認為是「惡死」、不受歡迎,但也可解讀為做事認真、要求高。

 

  前財爺看起來好像沒有做過甚麼事,他的辦公桌面上亦空無一物,甚麼時候都乾乾淨淨。他自稱如天鵝般優美地在水上滑行,但見不到的雙蹼其實在不停的拍動。沒有做事可以解為無為而治,不是work hard,是work smart,但也可理解為懶惰,從來不肯承擔,A字膊,哪一個才對?

 

  自己不幹活,全都讓手下去做?這是領袖才能,還是讓手下把持了「朝政」,自己糊里糊塗,不知發生了甚麼事?見到乞兒不施捨,這是缺乏愛心,還是洞悉世情不應鼓勵行乞?肯付錢的則是愛心爆棚,還是十分愚蠢?

 

  此類例子俯拾皆是,但大家若都堅持己見,怎樣化解?

 

用事實檢驗分析 從全盤證據辯證

 

  我們其實不用悲觀,誰對誰錯總是可以用更多的事實作檢驗的,又或大家可心平氣和的分析問題,以找出真相。舉兩個例子,香港一直有人在散布一種說法,中央有兩條路線,一是讓鬍鬚做特首,習核心肯與他握手是證據;另一路線是支持林鄭登上寶座。此種論述若無更多事實,我們便只能各自自說自話,無從辯證。

 

  傳聞人大委員長張德江發了話,中央政治局常委開了會支持林鄭,多了這極可能是事實的說法,所謂兩條路線的假說應再站不住,但好事者仍可繪影繪聲說政治局不等於是習核心。

 

  這其實也可被更多的事實所驗證,梁振英升級當了國家領導人,習核心又當眾與他握手40秒,若不明習已「畫公仔、畫出腸」支持林鄭,便真的是笨蛋一名,當然也有可能是別有用心地在死頂。所以要對爭議性的問題作出正確判斷,最有效的方法還是找來更多的事實去分析。

 

  林鄭有所謂「廁紙門」事件,她是離地?還是性格率直,肯自爆瘀事?這也是可以用更多的事實去幫助判斷的,到她所住的會景閣附近走一走便知。我二十多年前剛到科大上任時,曾被安排住在此地3個月,此地附近並無生活用品的銷售點,要走上十多分鐘才有超市,十分不便。

 

  我們大可想一想,若是晚上在附近要買廁紙,有何可行方案?普通人大可走路到灣仔看看超市是否未關門,但林鄭是名人,大概不行。設身處地,我相信打的回故居是最有效率的方法。她是離地、率真,還是判斷明快?我們可自行判斷。我對一些不理生活瑣事的人一般十分理解,大學中不少同事是absent-minded professors,他們潛心更重要的學術探索,不分心處理小事,是最懂使用時間的人。

 

  既然通過詳盡的搜集事實及分析,我們對同一事實的理解有可能得到共識,從而減少爭執,但為何這並不經常發生?一個原因是在互聯網的世界中,大家對資訊都當作是即食麵,知道了一丁點東西,便又跳到另一種資訊去,不求甚解。此種資訊碎片化的現象中國古代早已知之,「盲人摸象」這一成語正是警告我們解讀事物要搜集到足夠的資訊才會準確。

 

資訊成為即食麵 片面而不求甚解

 

  我們若堅持盲人摸象的作風,摸到象尾便說大象是一根繩子,摸到象腳卻說它似一根柱,然後又相互爭論不休,再而大打出手,這是否無謂?若此風繼續吹下去,社會不同人等對世界認知的分歧便愈來愈大,大家都會視不同意見者為患有認知障礙症或是邪惡之輩,社會怎會不加劇撕裂?

 

  對特首選舉中網上或部分媒體出現的攻訐言詞,最理性的態度便是停一停、想一想,看看某些結論是偏見還是道出了真相。與其說別人是變了,不如想一想是否自己的眼鏡顏色變了,在不同網站有理無理都加likes或嬲,十分可笑。

 

27/03/2017

廣場上的天若有情

#2017特首選舉 #特首 #選舉 #曾俊華

  做記者的時候,我有幾年常跑台灣新聞,由立法院到市長到總統選舉,去過不知幾多場造勢大會,總是百看不厭。即使退了役,離開了職場,到總統選舉日子,還是會心思思,有一年,我就跟外子特別飛去台北觀戰。

 

  最初外子不明白,我們又不是當地人,幾乎不知參選者是「乜水」,這些造勢大會你都去過幾十遍,為甚麼仍雀躍?我說:身處其中你就明。

 

  結果,在造勢大會上捨不得走的是他,四年後另一場總統選舉,提出再赴台觀戰的也是他。

 

  造勢大會,焦點是一個「造」字,熟手的,往往能在一夜之間成功造神,像邪教一樣,瞬間感染萬民。我有過很深體會,從前無論在藍營還是綠營的造勢大會,我都有一剎感覺:他/她能選上就好了!雖然,那個他或者她其實跟我半點關係都沒有。

 

  所以,當大家以為那夜在愛丁堡廣場向曾俊華搖著手機電筒的三千五百人就是民意,那就太天真了。

 

  哪一個熱戀中的男人不是「托塔」都應承你?哪一個求愛中的對象不是對你溫言婉語,用最好的一面來示你?更何況,三千五又怎能代表七百萬人?

 

  出席晚會的人都說感動,站在高處的曾俊華亦說自己被打動,他們的口號是大家一起發一場夢。一切都是情緒,就像兩年多前的佔中,同一個地方、同一班人,沒有想過別人,沒有想過後果,感覺來了,就躺在路上、築個帳篷,幕天蓆地,一起發夢。

 

  那夜看曾俊華在佔中地重召一群黃絲帶說著「毋忘初衷」之類的台詞,我們彷彿看到一幕《天若有情》。

 

  那是我成長年代一齣發夢的電影,劇情是吳倩蓮飾演的有錢女邂逅愛飛車的飛仔劉德華的故事。這兩個月,我們看到曾俊華跟反對派漸漸走在同道上,就像一個有錢女跟著爛仔去私奔,還騎上他的電單車橫衝直撞飊車去。

 

  由殖民地高官搖身一變成了「民主之父」,敗選之後,曾俊華勢必成為反對派力捧的新偶像——一個棄明投暗的陳方安生2.0,不過,感覺良好的同時,請別忘了《天若有情》的結局,飛仔最終是車毀人亡的。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