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政情

雷鳴天下
04/05/2018

土地大辯論的幾個問題

#土地大辯論

  「土地大辯論」開展不到數天,便出現了打鬥事件,有位記者找到我,查詢專責小組成員有無因付出辛勤後仍受到批評而感到挫折。我當然不能代表其他成員說話,但據我估計,他們士氣依然高昂,愈戰愈勇的機會更大。我自己毫不感到挫折,因為對各種惡劣情況早有預期。土地是香港珍貴資源,幾千公頃的土地如何配置,涉及數以萬億計的資產,怎可能沒有人披上各種外衣爭奪利益?根據小組的工作指引,小組並無決策權,但政府卻營造了一種印象,使公眾以為小組很有影響力,那麼不知何處飛來的火力,時會十分猛惡,我們怎可沒有心理準備。猶幸經過數十小時的會議,從各人的辯論中,我看不到有誰是不顧社會總體利益之輩。

 

如果政府能與發展商合作開拓農地,可達至多贏。(資料圖片)

 

已發展土地佔總面積24.3%

 

  我並不肯定小組的覓地工作將來是否有效,因為最後的結果必然與政府能否下定決心在艱難的問題上拍板有關,但我相信小組成員都有理性分析問題的習慣,並且無懼說出自己的看法。因為土地及樓價問題涉及深層次的利益與社會矛盾,我相信我們需要防範「土地大辯論」成為一隻「魔戒」,一隻能如小說或電影中吸引及發動各種黑暗力量的魔戒。堅持以事實為據,多鼓勵沉默的大多數表達意見,才可使辯論納入正軌。我個人更會認為,光靠聲浪說一些似是而非言論的人,或是忙於在網上呼叫口號洗版的人,最不值得我們參考其意見。

 

  小組本身沒預設立場,這是應該的,但並不意味小組成員不能思考,不可有自己觀點。篇幅關係,只談幾點自己看法。

 

  小組只提供18個選項,是否限制了市民的選擇權?我看並無此事。18個選項每項都曾經過長時間的討論,每人對這些選項的可行性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但我認為總要有平衡,太不可行的都拿出來只會浪費公眾的時間,但在這階段選項太過嚴格,又會窒礙公眾的選擇,所以要執中行事,市民也不用認為每項選項都可行,若有更理想的選項也可說出來。

 

  我們應發展出一個壓縮型的城市,還是把城市擴展到更廣闊的土地上?香港人口眾多,已發展的土地只佔總面積的24.3%,我認為已經太密集。例如有人建議在一些公共設施或道路之上建上蓋發展,我認為是壓縮過甚。若真要這麼高的人口密度,改變地積比率建更高的大廈還更簡單一點。不想這麼被壓縮,開發多一些地才是較佳策略。

 

  發展與保育是否必存在尖銳矛盾?港人善用空間,可能已是舉世無雙,否則270平方公里的發展空間,怎能容納得740萬人口?按此推論,港人若不想住得這麼貴、這麼細、這麼擠,很難避免徵用大自然的資源,亦即是說,很難有無痛的選擇。不過,多了土地,發展空間增大,市民不用耗費太多的收入在房屋之上,那麼社會便有較多的資源去改善環境,保育工夫可能做得更好。

 

郊野公園比粉嶺高球場奢侈

 

  郊野公園與高爾夫球場,哪一處應發展?以香港土地之珍貴,我相信兩者都是奢侈品,都可部分發展。我不打高球,幾年才去一次郊野公園,發展這些地方與否,並無利益關係。若能在這兩者中解放出土地,有助遏止樓價升幅。換言之,不打高球及少去郊野公園的人都是在補貼著使用這兩種土地的人,而且補貼額很大。若再仔細計算,郊野公園的奢侈性更大於粉嶺高球場。郊野公園共用掉香港44,312公頃的土地,是粉嶺高球場172公頃的258倍,每年到訪郊野公園的人次是1,300萬,每年在粉嶺共有約12萬局高爾夫球,前者只是後者的108倍。由此可見,郊野公園的單位使用率更低於高球場的使用率。

 

  棕地與農地是否都應發展?我認為棕地使用效率偏低,應該全部發展,但總面積仍遠遠不夠香港需要,而且也要為使用棕地的營運商另外再提供土地,幫助有限。農地若是空置,更應發展。但不論農地還是棕地,都有產權問題,政府雖可用「收回土地條例」,但若不作出足夠補償,容易被人司法挑戰,戴上強搶民產的帽子,打官司曠日持久,可能要十年八年以上,勝敗難料。所以在農地上與發展商公私營合作,若是談得攏,則是多贏的局面。

 

04/06/2018

關公主導 土地諮詢釀災難?

#土地大辯論 #Not In My Backyard #土地供應 #公關 #關公 #粉嶺高爾夫球場 #樓市 #發展 #土地問題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 #關公災難

  近幾年,香港有句流行諺語叫「關公災難」,大意是指本來負責搞好公共關係,向市民傳播正面信息的公關人員,因種種失誤造成反效果,結果釀成「關公災難」。

 

  有位下半身癱瘓的老人家向我投訴,指他在公立醫院求診,不單排期時間長,到預定時間去到醫院,竟然苦等了幾小時仍見不到醫生。為了跟進這個案,我先瀏覽醫院網頁,卻找不到其行政總裁的聯絡方法。我繼而向醫管局公關查詢,誰不知那位公關諸多推搪也不願提供該行政總裁的聯絡方法。

 

  今時今日,不論政府、公營機構或企業,做好公關工作十分重要。可是有些公關過猶不及,以為做公關騷等於做公關工作,或者以為幫老闆做擋箭牌,「把麻煩耍走」便可,往往變成窒礙溝通,使事情惡化。

 

  另一個因為「關公」主導或會釀成災難的例子,便是「土地大辯論」的公眾諮詢。

 

今次「土地大辯論」是一場沒意義的公關騷,不單未能凝聚共識,更已引發階級矛盾,讓社會更難邁向和諧。

 

  今年4月底,特首提倡的「土地大辯論」正式展開,大抵政府覺得土地供應問題太複雜或太有爭議性,不願直接處理,於是把工作「交託」予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並且預留1200萬元進行各項宣傳工作,當中公關公司合約486萬元、跨媒體平台宣傳合約355萬元,於是巡迴十八區商場展覽、街站、公眾論壇及問卷等所謂「公眾參與活動」紛紛出台。

  

公眾問卷把土地問題簡單化

 

  然而,這些公關花式對諮詢工作有沒有實質幫助?其實自「土地大辯論」展開以來,各界評論員、傳媒,以至跨黨派議員均猛烈批評,例如公眾問卷被傳媒戲謔為「點心紙」,把土地供應問題過度簡化。

  

  以粉嶺高爾夫球場為例,雖然委員會有提供發展球場的可行性研究資料,包括土地面積、可容納人口等;但這些資料並不足以決定是否發展該用地。土地發展問題複雜、細緻而專業,要決定是否發展一個地區,必須同時研究交通配套、公共設施(例如污水處理)、地理情況、鄰近環境等等。若單提供某些數字便著市民選擇,只會收集到「不知情的意見(Uninformed Opinion)」,這是公眾諮詢工作的大忌,也會達致危險的結果。

 

詮釋意見方法成疑

 

  另一個問題是,政府將會怎樣詮釋這些經問卷收集的意見?是以數量為依歸?還是以其他標準處理?能否做到真正公平客觀?若問卷意見與專家意見相違又如何?例如,幾乎每一個土地選項背後都難免牽涉不同利益,若有利益集團存心影響結果,派出大量人手填寫不記名的問卷,結果將會如何?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可有考慮過這些情況?

 

  我認為今次「土地大辯論」是一場沒意義的公關騷,不單未能凝聚共識,更已引發階級矛盾,讓社會更難邁向和諧。例如反對保留粉嶺高爾夫球場的人士把球場使用者說成「權貴、特權階級」,卻無視球場對香港高爾夫球運動發展的貢獻,讓討論失焦,要達致共識談何容易。

 

意見紛紜 要有人下決定

 

  更重要是,香港已在土地供應的問題上花掉很多寶貴時間。今次諮詢歷時五個月,即使土地供應小組神速地在一個月內將意見整理好,仍要把報告交到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討論,若屆時有議員反對,或需再召開公聽會等等。結果可能是特首任期過半,政府仍未能拍板作任何決定。

 

  有時事評論員曾經指出,政府要如何增加土地供應,行政長官心中理應已有腹稿。但若諮詢結果並非如她所想,是否浪費時間及資源?另外,香港過往都是透過填海來增加土地供應,例如將軍澳、大埔、屯門及荃灣等新市鎮,部分面積均是靠填海而來。然而,在「Not In My Backyard」的心態下,填海造地的選項也會有人反對,難道政府就要放棄填海?

 

  有位看完「土地大辯論」商場展覽的市民向我說:「如何增加土地供應,每個人都有不同意見,但最重要卻是有一人要下決定。」若特首和政府已心裡有數,何不爽快一點,把發展方向直接告訴市民,我相信只要方案對香港有利,便應該坐言起行,市民也會接受。反之,別讓 「關公」把特首害慘了。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沒有相關資料。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