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政情

雷鳴天下
02/11/2018

金庸創造了一個文化體系

#金庸

  數學大師同時也是武俠迷的華羅庚,接受梁羽生訪問時認為武俠小說是成年人的童話。我同意這說法,童話與武俠都有很大的自由度,容許我們的想像力任意飛翔。但金庸的小說又豈止是童話?他的作品是內容豐富了的中華文化與語言的百科全書,也是洗滌感情鍛練意志培養道德糾正人生觀的神器。

 

金庸的小說深刻描寫了人性,即使年代不同,讀者仍有相同的感受。(資料圖片)

 

  金庸小說出現的中華文化各種載體使人目不暇給,琴棋書畫、歷史地理、五行八卦、得道高僧、清虛道士、武學泰斗盡皆與故事絲絲入扣,生動自然的融入情景中,對中華文化毫不感興趣的也會不自覺的學到一點中國的藝術、思想、道德情操,這對普及教育的貢獻何其巨大!

 

鍛練意志 培養正確人生觀

 

  小說中的人物有3種思想感情最為突出︰俠義精神、愛國愛民的情懷,以及男女之情。「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感染了多少代人?金庸寫情,公認是一絕,「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因他的小說人物而深入民心,甚至使不少人沉溺其中,不能自拔,這倒是危機。不過,元好問的《摸魚兒》卻也因金庸而成千古絕唱。金庸小說人物情感豐富,悲歡離合,大起大落,倒也使讀者在虛擬的環境中得到鍛練,能更淡定的應對生活中的困厄。

 

  上述種種,也許優秀的小說家都做得到,但金庸的不同是他幾乎獨自構建了一個自我充足的體系,這體系的巨大成功又使它變成大中華文化體系的一重要組成部分。在海外華人社會及中華大地之上,有多少人未聽過郭靖、黃蓉、楊過、小龍女之名?華山論劍一詞已成為中文的日常語,人人皆懂。我忙碌時總要嚷着要閉關練功,倒也未遇過聽不懂之人。馬雲要在杭州搞個達摩院,大家都可猜到他大概的意思。岳不群等於偽君子,竟然在從前南越的議會中時被用到。

 

  在中國人的社會群體中,隨時抽出金庸小說中的某些元素,與其他人都可輕易溝通,大家都知道你在說甚麼。用金庸人物在社交活動中打破隔閡的成功機率頗高。有次我在鄭州一所大學中演說後在外面等車,有學生跑來搭訕,不知天高地厚地要考考我對金庸人物的認識,問我誰人武功最好,哪個女子最漂亮。

 

  我是金庸小說的頂級專家,此種問題當然容易不過。我認為《天龍八部》中的掃地老僧、獨孤求敗及黃裳都是武功最高的,哪一位更厲害,便要打過才知。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那素未謀面的學生一聽便知我是高手,旁邊有另一同學問誰是黃裳,這便顯出他功力的不足了。

 

巧用歷史 真亦假時假亦真

 

  黃裳是《九陰真經》的作者,《射鵰》第十六章有提到他。正史中黃裳是北宋時的一位狀元,50歲時被徽宗委任編輯校訂道家5,000幾卷典籍,這套書叫《萬壽道藏》,19年前我在北京一書店中見到一套,共兩書櫃的書,9,000多塊錢,真想買下來看看為何黃裳在讀了這套《道藏》後可悟出《九陰真經》。幸好沒買,因為宋朝政和版的,早已失傳,今天買到的,只是明朝版,沒有《九陰真經》在。

 

  金庸為何事事都可寫得「真的一樣」?這皆因他懂得利用歷史。上述的黃裳是真有其人,也有編《道藏》,但他80多歲便去世,不是小說中的百多歲。

 

  裁剪歷史最徹底的,是把張無忌變成明教教主,而明朝又看成是明教打下的江山,但這些卻又非毫無根據。金庸的《倚天》,估計是讀了歷史學家(也曾當過北京市副市長)吳晗1941年在《清華大學學報》發表的《明教與大明帝國》,才寫得出整個故事。明教與明朝是否真的有關,似乎仍有爭議,但我們看小說的,不會介意,反正有真有假才會過癮。

 

  哪個女子最漂亮?無疑應是香香公主。她在清兵大軍前走過時,全場呆若木雞,有士兵見她哭了,竟刎頸自盡,這是黃蓉、小龍女未有之境界。學生時代,王于漸教授曾是我室友,他讀書時曾迷上了香香公主,大叫一聲後,竟自稱是香香公子,以為更可匹配。

 

  這類故事,很多人都可侃侃而談,樂此不疲。學生時期,有位內地來的同學,在當年尚未聽過金庸,與我爭吵了一夜,《水滸》好看還是金庸小說好看,他說一定是《水滸》,後來他在美國的圖書館找到金庸的小說,一讀便便迷上了。

 

  我看金庸這個現象,起碼尚可延續多數百年。

 

22/03/2024

俠之大者,展覽必去之選

#雷鳴天下 #金庸 #雕塑 #展覽 #任哲

  路過中環,見到有個「俠之大者——金庸百年誕辰紀念」的雕塑展覽廣告,深覺吸引。剛巧收到展覽搞手潘麗瓊發來參觀邀請,自然一口答應。其實就算潘不邀請,我也會自己送上門,加上她近年在港及各大城市搞過多次很能體現出香港情懷的微型雕塑展覽,出了大名,有她加持,展覽自然是有睇頭的。

 

  雕塑是北京藝術家任哲的作品,今次在港分兩個場地中環愛丁堡廣場及香港文化博物館展出6個月,共32個雕塑。我只看了其中10個,果然個個都栩栩如生,更難得的是,都能捕捉到金庸小說中人物的神韻。

 

「俠之大者——金庸百年誕辰紀念」在港展出6個月,共有32個雕塑,個個都栩栩如生。(康文署圖片)

 

金庸小說人物雕塑栩栩如生

 

  黃蓉騎著小紅馬那尊雕像,靈動跳脫,一看便知是不拘小節的蠱惑女。滅絕師太那尊,表情有如嚴冬,崖岸自高,自以為正義,其實此種人使人生厭。楊過、郭靖等人,鼻樑則過於挺直,不類中土人士,倒有幾分似古希臘雕塑中的人物。小龍女睡在古墓的繩索之上,為何還要戴上闊邊遮陽帽,再配以面紗?使我大惑不解。也許雕塑家認為小龍女太過美麗,任何表述都難及心中所想,所以要遮擋一下視線。但我相信,美女形象並不難找,聖伯多祿大教堂內《聖母憐子》雕塑,米高安哲羅已把美的極致在聖母臉上作了示範。後人從此有了美的準則,創作容易了些。

 

黃蓉雕像(康文署圖片)

 

 郭靖雕像(康文署圖片)

 

楊過雕像(康文署圖片)

 

 小龍女雕像(康文署圖片)

 

  雕塑中反派人物較缺,任我行、東方不敗、金輪法王等人勉強可算是反派,但都是領導群倫之輩,性格明顯。對藝術家的挑戰,也許是如何可表現出偽君子岳不群或把蕭峰害到雞毛鴨血的馬夫人等,潛藏在內心深處的虛偽與毒辣。我中學時同窗好友、現在是澳門科大同事譚廣亨教授,90年代在牛津教書時,曾與那時在英國攻讀博士學位的金庸頗有來往。亨兄的嬌妻是演員覃恩美,金庸對她十分欣賞,認為只有她才有深度演得活馬夫人。用一個優秀演員也許可以演出一個人心底處的秘密,但用雕塑恐怕是難度太大吧。以我外行人的角度看,成功地雕出岳不群或馬夫人,恐怕是對超級大師的真正挑戰。

 

任我行雕像(康文署圖片)

 

創造文化系統,作品歷久常新

 

  我在2018年11月2日《晴報》專欄中指出,金庸創造了一個自我完備、充滿中華元素與價值觀的文化系統。新加坡前外長楊榮文是金庸迷,也說金庸的作品有如多層次的紅酒,可慢慢品味出他的思想哲學,香港有了他,更顯香港文化有其無可取代之處。此語十分正確,金庸共創造了超過1400個人物,個個性格鮮活,都有代表性。我們隨時可提出一個金庸人物或情節,大多數中國人很可能會立刻知道我們意何所指。

 

  中環的展覽中,亦有展出《九陽真經》的一句口訣:「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台大上任校長管中閔在受到蔡英文政府的打壓時,便以此口訣自勉。我也曾寫過,中國對美國的國策,也可用《九陽真經》另一句相關口訣:「他自狠來他自惡,我自一口真氣足」,便可足夠應付。至於今天的香港,《神鵰》中的「為國為民,俠之大者」,仍是勉勵年輕人的指路明燈。

 

  從上可知,金庸作品不單是一文學寶庫,也是思想文化的百科全書,它的影響力,早已超越尋常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作品。它的功能,尚有一點頗值得家長留意,便是子女閱讀金庸愈多,尤其是用口誦讀出來效果更佳,子女的中文水平自會突飛猛進。

 

影響無遠弗屆,勢吸更多遊客

 

  今次的展覽,有香港政府支持,連郵局也有發行郵票與明信片。政府的盛事經濟,屢有搞得不湯不水,這次倒是做對了,我相信相當大程度得力於有民間多位藝術家與文化工作者作出了貢獻。任哲是香港優才計劃吸納了的人才之一,其他人如黃宏達、張叔平、李純恩等,都是一時之選。更為重要的是,金庸是真正香港深層文化的重要部分。放放煙花等項目,與細味金庸所產生的影響力,不可同日而語。

 

香港郵政特別為展覽推出的郵票(香港郵政圖片)

 

  我常有指出,中國因儲蓄率高,投資所需資金十分充足,難便難在要不停找到可賺錢的投資機會,這便需要科技的進步,才能不斷創造出這些機會。同一道理,藝術文化上的創新,一樣可創造出新的可賺錢投資機會,有力的推動經濟。金庸的作品是個寶,歷久常新,它曾造就過整個產業鏈的生態,書本、漫畫、電台廣播劇、電視劇、音樂等等,無遠弗屆。80年代黃日華、翁美玲版的《射鵰》在內地播放時,街道上空無一人、人人回家看電視的深層記憶,還是烙印在不少內地人的記憶中。香港要吸引更多遊客,及在內地保持文化地位,金庸不可少!

 

(本文原載於3月22日《香港經濟日報》)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