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政情

雷鳴天下
17/01/2020

最新民生措施的長遠影響

#民生 #紓困措施 #勞工假 #乘車優惠 #長者生活津貼 #政府開支

  林鄭宣布了10項與民生有關的措施,評論有讚有彈。

 

 

  這些措施涉及來年多用102億元開支,至於把每年12天的勞工假期擴至17天,額外的成本,倒是由商界而不是政府去承擔。在經濟出現明顯衰退之時,政府用紓解民困的理由用點錢,假若用得恰當,可起到還富於民的作用,無可厚非。在政治上,世界很多政府為了化解民怨,花錢換支持也是常用的策略。

 

赤字及欠債 憂更早到來

 

  不過,這次政府所出的招,確是亂了章法,易惹批評。有兩點政府是考慮不周的,而且我們絕不應輕描淡寫地說這只是「突破傳統」,而應把其帶來的代價說清楚。

 

  第一點是這筆開支並非一次性,而是經常性的。現代經濟學不會光盯著政府某一年的收支是否平衡,但卻會注意未來幾十年的總開支與總收入是不是大致相等。今天若開支多了,將來的開支便要減少或是要增加稅收,否則收支平衡不了。一次性的開支較易處理,但若是經常性的開支,我們便必須考慮到將來每年的金額會增加多少,及要負擔多少年。今年102億元的開支一開了個頭,可能便等於未來要多用幾千億元了,這筆帳我們必須算清楚,看看政府有無條件負擔得起。理財本乃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今次102億元的額外經常性開支,其中補貼60至64歲長者交通費共17億元,長生津涉及約50億元,即與長者有關的津貼共有67億元。在2014年3月,政府公布的「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報告中,早已指出因人口老化問題,政府未來幾十年的財政必備受壓力,若是對涉及長者的開支控制有道的話,到了2041至2042年度,政府的萬億財政儲備也會用光用盡,尚會倒欠2,710億元的債,但這筆債的數額仍屬可接受。不過,若政府像以往般任由涉及長者的開支高速增長的話,欠債可達11萬億元。當時報告的主要假設是GDP在開始時每年有3.5%的增長率,其後則平均每年有2.8%的增長。很可惜,過去幾年,香港的平均增長率連2.8%也達不到,當時以為要到2022年左右才出現的赤字,今年恐怕已提早來臨。在原本已有赤字,甚至是巨額赤字或長期性赤字的環境下,再加上一筆本未有計算在內的開支,赤字及欠債只會更早到來。

 

  在未來20年,65歲或以上人口比今天大約會增加84%,但15至64歲可交稅的人口卻會稍為下降,我們也知道上述的人均涉老開支還會繼續增長,這樣一算,光是這兩項似乎是簡單的開支,我估計在未來20年便總共會使政府多花近1,900億元,而不是今年的67億元。

 

醫學昌明 推後退休年齡

 

  第二點是政策的不協調性。多個評論早已指出,政府近年一直希望推遲包括公務員及社會中其他行業的退休年齡,65歲正是近年的目標。其實港人壽命長,2016年人口普查時年齡的中位數已過43,10、20年後超過50也毫不出奇,延遲退休年齡十分合理。60歲以上便可得到交通津貼,當然會使這群組的人口笑逐顏開,但這些人在今天的醫學條件下,仍屬「年富力強」,為何給予他們交通津貼不易解釋。

 

  不過,這也可理解為何政府要回報長者在過去7個多月來的支持。從多種觀察可知,年紀較長、見識過香港歷史的人,其反暴亂的立場較為明顯;反之,暴徒的主要構成者是青少年。政府管治手段其中一條應含有把資源向支持者傾斜,舉世的政府若非笨蛋都懂得這道理,所以我對獎勵長者並不反對。不過,實話實說,這裏也要指出一點︰世上大多數政府尚有另一傾向,用錢時多會只考慮對現屆政府的利益,要官員顧及將來是否有赤字或欠債是很困難的,因為就算20、30年後財政有大問題,現屆官員已是無影無蹤,無從追究。但20、30年後的社會棟樑便是今天的年輕人,到時的財困恐怕便要由他們承擔了。所以今天的財政傾斜,不單止今天的年輕人沒有著數,還包含將來他們要交更多的稅。

 

29/02/2024

中美GDP對比(二)

#財金大勢 #中國經濟 #美國經濟 #缸邊隨筆 #GDP #民生 #中國

  昨文(28日)《中美GDP對比》談到,網上有個名為「靜思有我」的人提出,美國人均GDP雖是中國人的6倍,但據他觀察,美國在民生的衣、食、住等三方面,都不比中國明顯地好,美國的GDP的蹺妙何在?

 

  「靜思」指美國服務業佔其GDP比重高達八成是其中關鍵,筆者深表贊同。此外,美國民生不比中國好,美國「行」的情況也進一步驗證了「靜思」的看法。

 

  美國的交通基建普遍予人失修、殘破的印象,尤其是全美每天有1.85億車次使用的5萬至6萬座橋。若比較美、中的公路,中國明顯優勝,而美國地鐵,一般被人批評,它連清潔、準時等基本要求都做不到。

 

  「靜思」以紐約地鐵為例,指連印度新德里的地鐵,都比紐約好,遑論日本有近百年歷史的地鐵典範了。他直言,紐約地鐵「簡直是工業文明的恥辱」。要發展經濟,卻沒有投入資源,以提升交通基建,修橋築路,或做維修保養;關乎民生的地鐵又如此落後,美國GDP如何「理想」也沒有甚麼作用。

 

有錢人買車愛分期?

 

  再看中美民眾買車代步的情況。今時中國是全球汽車最大的市場,2021年全球汽車產銷量約8000萬輛;中國佔約2600萬輛,佔全球汽車銷量約三成。美國佔約1500萬輛;歐盟970萬輛,兩者總和也不及中國(圖一)。美國人買車需要汽車貸款;中國人買20萬元(人民幣.下同)以下,貸款的比例不高。

 

 

  「靜思」認為,買20萬元以下的車,中國較平;買20萬元以上的貴價車,則美國較平,但據他觀察,即使貴價車較平,美國馬路上貴價車的比例遠不如中國。

 

  事實上,中國豪華車市場規模居全球首位,以寶馬、平治、奧迪為代表的貴價車,在內地的銷量都持續增長,但國產豪華車正擬迎頭趕上。據彭博報道,比亞迪(01211)剛於周日(25日)推出了它最貴的全電動超級跑車(圖二),售價為168萬元,與法拉利及林寶堅尼等耗油量大的跑車競爭。

 

 

  比亞迪以製造價格親民的電動車聞名,它在2023年第四季度超越了特斯拉(美:TSLA),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動車銷售商。

 

  在旅遊方面,疫情前,全球遊客主要來自中國。在歐洲國家的許多景點,都會看到中國人的身影(圖三)。在美國城市看到中國遊客的機會,遠高於在中國看到美國遊客的機會。「靜思」還指十多年前,赴美航班的中美乘客各佔一半,但今時八成以上都是中國人,甚至遠在阿拉斯加的營地,疫前九成都是同胞!如果美國人均GDP真的是中國人的6倍,為甚麼他們在買車、旅遊等消費行為上,都不及中國人?

 

 

華遊客足跡遍全球

 

  早於讀中學時,筆者看到早期的華人移民在美國經營洗衣舖,根據經濟理論,他們會產生GDP,但家庭主婦為家人洗衣服卻不計入。同樣做相同的工作而不計入GDP,當年筆者已覺得不妥。

 

  有專研東南亞經濟的學者指出,東南亞的棚屋遇上風災、水災被毀,災後只要竹條狀態良好,民眾便可用原竹重建居所。不過,建築工人在美國替人建屋會計入GDP,但東南亞的民眾就地取材起屋卻不計入。

 

  今時中國一些農村,仍會有村民免費或只計材料成本替自家兄弟建屋的情況,這當然也不會計入GDP或對GDP只有較小的貢獻。美國建屋可計入GDP,為甚麼發展中國家,例如東南亞乃至中國,自行建屋卻不被計入GDP?

 

一家人關門打麻將

 

  早前內地春運也產生很多GDP,但在筆者看來,若不能靠出口賺外匯,便全是「內耗」式的GDP。就像一家人打麻將,又或是賭場內,以籌碼作其他消費一樣,都只是場內財富轉移的零和遊戲,一地的經濟發展難以持續。如果經濟只是吮自己腳趾充飢,以求「自肥」而不向外擴張「走出去」的話,便不會有實際增長。

 

  經濟學用來解釋經濟活動和現象,但對一般人來說,一些較不實在的經濟活動和體驗,可能只像說書人在榕樹頭講故事般虛無縹緲。如要靠這些理論去預測一些像未來主義般(futuristic)的發展,便真是以過去的業績,預測將來的表現。

 

  至於「靜思」怎樣談美國的服務業在其GDP所發揮的作用,明天(1日)再續。

 

  (投資涉風險,每投資者承受風險程度不一,務必要獨立思考。筆者會因應市況而買賣。)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