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政情

雷鳴天下
22/07/2022

一石四鳥的金融與土地政策

#人口 #經濟 #樓價 #金融 #香港 #交通 #聯繫滙率 #通脹 #就業 #美國財政部 #賣地 #雷鼎鳴 #財政政策 #農地 #基建 #北部都會區 #填海 #明日大嶼 #加息 #美元 #外匯儲備

 

  據美國財政部公布,今年5月,中國持有美國政府發行的美債創了自2010年5月以來的新低,只得9808億美元,亦是近12年首次跌破1萬億。從去年11月開始,中國共減持了1000億元美債,速度不可謂不快。減持的原因相信有二︰第一,美國通脹失控,縱然有加息,但實質利率已跌至負6%的水位,持有美元資產愈多,損失愈大;第二,美國雖在1976年立了國內法,政府或個體無權凍結或掠奪外國主權國家的資產,但近年她仍充公了阿富汗、委內瑞拉及俄羅斯的外匯儲備,顯示其對本國法律也視而不見,美國早已視中國為最大對手,誰敢保證美國會永遠尊重合約精神,將來不會賴債不還?

 

  香港有大約4萬餘億港元的外匯儲備,這筆龐大的資產中,有稍多於一半屬於貨幣基礎,香港若要維持聯繫匯率,這一筆錢便動不得。但另有一筆稍低於2萬億港元的外匯資產是香港市民所擁有,財政司司長有權決定如何用。這筆錢與聯繫匯率並無直接關係,但一樣需要保護,坐以待斃(單是每年損失6%已是使人肉痛)不是好的選項。不過,減持外匯儲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困難,不持美元資產,改持甚麼?這是一個永恒的問題,不易回答。

 

審慎處置2萬億外匯資產

 

  在解決此等問題上,我們應通盤考慮,找出一種可以一石多鳥的政策。此種政策存在,一策可解決4個困難的問題,可謂一石四鳥。

 

  問題的核心是這筆近2萬億的外匯資產應如何處置才可保障金融安全,並可對香港作出最大的貢獻?方法是藏富於地及藏富於民,今天只談藏富於地。

 

  香港的房屋與土地問題嚴峻已是不爭的事實。一個收入在中位數的港人,要23.2年的全部收入積累起來才可買到一所位處中位價錢的小單位。樓價高企外,港人住所還十分細小,人均居住面積只得16平方米,遠低於新加坡的25.1平方米和內地城市的39.8平方米,與紐約的49平方米相距便更遠了。解決又貴又細問題的唯一方法,便是找到充足的土地去建樓,靠供應去抑制樓價。但土地並非免費午餐,增加土地,不論是靠填海造地或是投資基建改善交通,又或是收購農地,都要用錢。

 

  樓價問題不解決,香港的一個基礎矛盾便難以化解。從1993年至2020年,樓價指數上升了232%,但港人入息的中位數只上升了153%,買樓是愈來愈困難,25至29歲的年輕人收入中位數只增加了125%,他們的處境更為困難,社會如何會沒有怨氣?投資在土地上,從而增加土地和房屋供應,是紓緩怨氣的必要條件,但不一定是充分條件。

 

投資性開支效益大於成本

 

  未來的5年、10年,香港的經濟處境仍有重大困難。中國雖經歷著盛世,可帶動到香港,但西方國家卻處於走向衰落的亂世,香港是國際都會,很易受到拖累。要保證香港經濟能穩定發展,我們需要一種長期性而非周期性,而且規模又足夠大的財政政策去拉動經濟。此種政策不應是消費性的開支,儲備被消費掉後,將來因人口老化而造成的政府開支大增,便更難應付。政府刺激經濟的財政政策,應是與消費性開支斷然不同的投資性開支,投資後將來可得到回報,而且效益必須大於成本,這樣才可保住儲備。香港土地珍稀,造地及搞基建都可增加將來的賣地收入,可確保將來人口老化後政府仍有餘力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此種藏富於地的政策能否成功,關鍵是香港有無一些土地項目,投資規模足夠大,而且效益遠大於成本?更理想的情況是,投資不單帶來重要的社會效益,如有地建公屋居屋,發展交通網絡,光是政府的賣地收入便可遠遠抵銷掉造地搞基建的成本。2014年政府推出未來基金計劃,便是因為持有美債回報太低(當時尚未有資產被劫掠的風險),要找一些回報高的項目去投資,但大多數項目不在香港。社會中有人批評為何把資金益別人不益香港,這批評部分是對的,在港投資一些不偏幫小圈子利益的項目,不但有回報,亦可助社會發展。

 

拓明日大嶼北都 藏富於地

 

  香港有兩個大型的項目是符合上述條件的,明日大嶼與北部都會區計劃總投資額近萬億港元,等於可把2萬億可動用儲備的一半藏於九地之下,擺脫外匯被奪及被通脹侵蝕之風險,這是一石四鳥的第一鳥;第二鳥是樓價可控,香港也有地可供新的發展;第三鳥是買不起樓所引致的社會怨氣可部分化解;第四鳥是有重大基建項目製造就業,帶動經濟。這四鳥到手,還不會瓦解審慎理財的原則,涉及的外匯並非被消費掉,而是其承載體改為未來可售賣的土地而已。

 

  在以後幾周,我將會詳細論述這些土地項目為何都符合成本效益。

 

19/02/2024

夜經濟 | 口甜舌滑,無需規劃!夜經濟、夜繽紛真可規劃得來?看看這兩家網絡爆紅港產小店!面對大洗牌時代,除了應變,更要懂一件事

#數碼營銷 #網絡世界 #數碼 #Location #創科 #大洗牌 #數碼轉型 #口碑 #冰鮮食品 #疫情 #知識結構 #廣告 #餐飲業 #獅子山精神 #位置 #零售 #蛋糕 #中產 #創業 #Kinsley Cake #常樂 #營造 #話題 #媒體 #應變 #老化 #將軍澳 #人口 #進化 #爆紅 #網絡爆紅 #市場活力 #規劃 #港產小店 #經濟 #內需 #夜經濟

  古往今來,烹飪,入廚都是「分寸」二字。能把食材煮得有滋味的人,都知道分寸的準確。知道甚麼叫火候好,甚麼叫味道足。

 

  一日三餐裏有多少辛苦,有多少心意,有多少煩惱,有多少甜蜜,也抵不上有人下廚羹作湯,為愛人點燃縷縷的人間煙火,叮熱飯餸,五味俱全。

 

  最好的愛情,世俗而溫暖,不是情意綿延,不是如膠似漆,而是一茶一飯一粥一菜與一人相守一生,和那個愛的人,一碗粥也能喝出甜、酸、苦、辣、鮮、香。

 

  疫情對餐飲連鎖打擊甚大,疫情下大家都慣了在家煮食,不過煮來煮去都是那幾款,除非是廚神,中西泰日韓樣樣皆精,不斷求變。在這個網購盛行的時代,除了衫褲鞋襪,已經進化到連新鮮菜肉亦能夠買得到。

 

  因為疫情,傳統的大廚、米芝蓮餐廳亦紆尊降貴,公開配方,各式食品加工廠快速生產食品包、冰鮮食品等,光是近年大受歡迎的酸菜魚,市場上都已有百款過款品牌。

 

 

  很多做實體通路很成功的老闆,以為開咗個Facebook、IG、網站——架構好,人流就會自動報到,這是完全錯誤的思維,做餐飲或者零售的人都知道location好,人客就會自然上門,但在網絡世界的流量是通過口碑、廣告、營造、話題、媒體操作等等,要漏斗般慢慢累積,邏輯完全相反。

 

  當洗牌的時候,不單只要應變,更要進化,今天我找來兩間在網絡中爆紅的港產小店和大家分享。

 

  官方正全力打造所謂的「夜經濟」,講得白一些,就係領導希望大家唔好咁早瞓覺、多啲出嚟搞嘢、多逛街、多食嘢,因為只有多消費才能夠提供內需拉動了,經濟就自然會好。

 

 

  政府認為甚麼都可以被規劃出來,金融特區可以被規劃、自貿區可以被規劃、蘭桂坊夜市當然可以被規劃、可「夜經濟」是一種社會自然形成的力量,而不是說想發展就能發展,想規劃就能被規劃,它取決於這個地方的市場活力、人口流入流出、年輕人多寡、老齡化程度等等。

 

  位於將軍澳尚德村的「常樂」主打手打牛肉漢堡,許多網民都表示牛肉十分香口,咬下去更爆肉汁,搭配番茄、蔬菜等配料能中和整體油膩感。

 

 

  老闆輝哥話,這裏才是夜繽紛,一到夜晚幾十檔車仔檔,人群從整個將軍澳移動過來,一直玩到凌晨兩點都仲有得食。

 

  店內另一款漢堡「香煎雞扒芝士漢堡」亦很受歡迎,質素非常不錯。雞肉爽口香嫩,整體味道頗為驚喜。

 

 

  包餅甜點是不少人的至愛。近年坊間流行將西式糕點重新演繹,加入各式元素,又或在甜品中加入健康食材,增添玩味和健康元素。新一代甜品師傅要有創意外,還要有哪些條件呢?

 

 

  現時甜品蛋糕製作除講求外表吸睛外,亦十分講求創意。

 

  Kinsley Cake主打全人手製作蛋糕,老闆德哥以前是五星級酒店大廚,做餅做咗20幾年,仔細老婆嫩的時候,Covid期間出來創業。短短兩年,有聲有色,機場管理局都係佢個客,仲經常接受各大媒體採訪。

 

 

  我問佢哋人工係咪比打工好,佢哋異口同聲話當然啦。

 

  到了一定年紀,沒人原諒你窮,冇錢向中產的進化不難。只要有工作、肯做、肯吃苦、有點悟性、不斷學習、加薪升職,就可在通向中產的路上步步為營。

 

  努力是年輕人必備的品質。但還有一些更隱晦的東西,會成為個人的競爭壁壘,這個就是知識結構。完整、不斷更新的知識結構,是一個事半功倍的競爭武器。

 

  對於大部分香港人來說,鬥志和理想已成為過去,支持這些小店,也是支持獅子山精神。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