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政情

雷鳴天下
15/12/2023

為甚麼中國經濟能維持長期高增長?

#大國博弈 #中美關係 #中國 #經濟 #科技 #貿易戰 #雷鳴天下

  中國經濟不是沒有困難,而且困難不少,但它早已具備寒梅傲雪的能力,可把逆勢作為推動力,把自己推上新的台階。

 

  有甚麼困難?一個國家的經濟表現,主要有兩種形態:一是隨機震盪帶來的商業周期,GDP上下波動;二是長期性的增長或停滯甚至衰落。中國目前也許還處於商業周期的下行階段,但長期性的增長動力依然強勁。

 

  負面的震盪是不少的,殺傷力最大應是新冠疫情,去年上海封城是震盪的一個高峰。新冠雖已日漸離去,但它的殘餘影響總會如幽靈般在中華大地上飄蕩一段時期。舉個例子,疫情期間大量勞動力變作防疫員工,現在他們都要轉工,找工作也要一段日子吧;疫情期間政府及個人總會吃掉不少儲備,現在須節衣縮食,補充回耗掉了的彈藥。

 

中國社會的儲蓄率高達GDP的45%,有助化解內房債務問題。(iStock)

 

外貿順差破紀錄 證抗逆能力強

 

  地緣政治帶來大量不確定因素。俄烏戰爭及巴以衝突都會傷害世界經濟,不利中國的出口市場,但這兩處的衝突,也起到把俄羅斯及中東多國推向中國懷抱的作用,使中國能源不足所構成的風險紓緩不少。至於地緣政治主導下,美國對中國實施的科技遏制,卻迫使中國投入更多資源去發展科技,並屢有突破。

 

  貿易戰尚未結束,但中國去年的對外貿易總量及順差都破了歷史紀錄,足以證明中國經濟抵抗逆境能力強悍。

 

  發展商建了太多房屋,製造了泡沫,對經濟傷害很大。但我相信,內地房地產問題所造成的困擾,遠遠不及2008年美國的次按危機,原因是中國社會的儲蓄率高達GDP的45%,新增資本積累迅速,就算債務問題嚴重,也有本錢在較短時間內化解。

 

  中國過去幾年也推出了一些社會改革措施,例如,在娛樂圈中遏制「娘炮」現象,使「小鮮肉」不如從前般吃香;在教育上,也約束了補習班等迫使兒童過度學習的活動。此類政策或許有爭議,但我們很難說其沒有理據。不過,從數字而言,它們對GDP總會有負面影響。

 

面對逆全球化,中國應變之道是更加開放,發展一帶一路及RCEP。(iStock)

 

一帶一路RCEP 減逆全球化傷害

 

  美國曾說要與中國經濟脫勾,但後來發現脫不了,改口為去風險化,但實際的影響還是在全球化過程中倒退。

 

  過去幾十年,世界經濟生產力能夠上升,很大程度靠全球化帶來的國際分工所推動,現在逆全球化,容易製造世界性的經濟危機。中國應變之道是更加開放,西方世界不可靠,便發展一帶一路及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此種方向,應可減少逆全球化帶來的危害。

 

投資率達GDP逾四成 資本累積快

 

  上述的是商業周期的因素,它們與長期的增長因素有所不同。我曾做過定量分析,發現近十多年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七成來自中國的高儲蓄率,三成來自它生產效率(全要素生產力)的進步。

 

  中國的儲蓄率近年約等於GDP的45%,人民不消費,把錢儲起來不是會減少內需,不利經濟嗎?非也!內需有兩大類,一是消費,二是投資。消費的部分,用掉了便沒有了,對未來經濟無甚助益。投資的部分不同,它使到資本累積起來,有利未來的生產。中國的投資率達GDP的43%,如此高的投資率使資本累積的速度變得很快,也正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主因。我們當然可質疑,靠紮緊褲頭節衣縮食來推動經濟,是否有其局限?積累到的資本建第一條鐵路效益或許很大,但若已建了100條,再建第101條,其作用是否已微不足道,不能再推動經濟?這種說法是據經濟學中的「報酬遞減律」而推論出來,本身沒有錯,但我們還要注意另一因素,即生產效率進步所帶來的影響,可足以化解報酬遞減的力量。

 

中國的智能汽車發展速度領先全球。(iStock)

 

美大搞制裁 反助中企生產進步

 

  中國過去生產效率增長率很高,主要得益於全球化及開放改革紅利,但近年生產效率的增長速度放緩,大約維持在每年2%增長左右,我相信是得力於科技與教育的投資。為甚麼投資會有報酬遞減呢?主要是找不到足夠多的有高回報投資機會,但新的科技卻可為投資界打開一道道門,使他們見到新的投資機會,從而繼續得到豐厚回報。例如,若沒有先進的手機,今天的網購如何能活躍起來?如無人工智能,誰可造出智能汽車?

 

  中國的高新科技本來並無比較優勢,但長期的教育及科技投資,卻使中國掌握了科技實力,此種實力原本也不足夠,因為歐美社會擁有不少專利權,中國的生產經驗也不足夠,市場中競爭不過別人。但美國大搞制裁,反而使中國的市場出現空間,容許了自己已擁有實力的企業去生產,有了生產經驗,便成就了飛躍的進步。

 

(本文原載於12月15日《香港經濟日報》)

07/06/2024

中俄聯合聲明 對地緣政治影響深遠

#大國博弈 #中俄關係 #中俄聯合聲明

  5月16日中俄藉兩國建交75周年紀念之時,公布了一份全面戰略協作及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此聲明是世界歷史正在急劇改變的標誌性文件,但香港懂得重視的人似乎不多。美國的戰略家倒是懂的,頗有些氣急敗壞。舊金山(即三藩市)著名的評論家梁建鋒老總在其視頻說,賴清德5月20日的「就職」演說充滿台獨意味,部分原因是美國為抵擋中俄這份聲明而吩咐賴清德發表的。此說大有道理,美國的確應該為這聲明煩惱不已,因為它可能是美國走向衰敗的另一個里程碑。

 

中俄聯合聲明可能是美國走向衰敗的另一里程碑。(AP)

 

中俄聯合聲明 或成美衰敗關鍵

 

  這份聯合聲明有萬多字,共分10個部分,所包含領域,涉及兩國合作的所有層面,在國際事務上亦極具針對性,顯示兩國為此聲明的撰寫就花了大量時間。選其犖犖大者,有貿易優化、投資、能源、情報、創新領域、信息通訊、航天科技、農產品、交通物流、海關、知識產權、環保、基礎設施、一帶一路等等方面的合作;又指明要推動文化、科技、電影、醫學、體育的交流。

 

  兩國又聲明要捍衞二戰勝利成果及載入了「聯合國憲章」的戰後世界秩序,並指出各國必須嚴格遵守有關國家及其財產(包括主權儲備)享有豁免的國際義務,譴責沒收外國資產和財產的企圖,並強調可採反制措施。聲明提出,任何國家不應以犧性他國安全為代價謀求自身安全,正是對美國防長掛在口邊,沒有美國在亞太的安全便沒有美國的安全此種講法的當頭棒喝。

 

  在經濟意義上,俄羅斯遠東地區與中國的發展深度融入,及中俄兩國貨運可經北極航道運至歐洲。且距離較經紅海地中海距離更短,更是可直接化解美國在馬六甲海峽設限所造成的風險,極具戰略意義。

 

中俄合作互補強 美歐恐難匹敵

 

  中俄深度合作,是歷代美國戰略家的噩夢,必欲千方百計防止其出現,想不到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與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如此愚笨,一手造成這合作。中俄兩國土地面積共佔地球陸地面積17%,是美國的2.8倍。兩國互補性極強,中國地大物不博、缺乏能源、耕地也略有不夠,但製造業是全球的超級大國,產值比第2至第11名加起來還要多,且高新科技有不少項目全球領先。俄羅斯則天然資源豐富,能源可供出口,遠東有大量土地可供開發,種植農產品,且俄羅斯人民科學及數學水平極高,不可輕侮。中俄兩國皆是軍事強國,就算不計雙方的核武,也沒有甚麼國家敢質疑她們的國防力量。兩國一連結起來,地球也要抖三抖!美國的很多全球部署,恐怕也要重新檢查。

 

昔蘇聯顧忌華崛起 今深化合作

 

  歐洲素來患有恐俄症,俄羅斯與中國合作,假以時日大有可能重振雄風,洗脫過去30多年被羞辱之恥。就算沒有中國之助,舉北約洪荒之力也無法挫敗俄羅斯,歐洲怎能不驚?歐洲戰後福利主義抬頭,人民工作時間愈縮愈短,享樂度假時間愈拉愈長,若讓戰鬥民族的俄羅斯人回了氣,歐洲恐怕不是對手。也許德國的工匠精神及法國或意大利人民的藝術細胞,可助歐洲國家抗衡俄羅斯一段時間,但俄羅斯人若睡醒了,其勢不易抵擋。

 

  中國與俄羅斯兩國被地緣政治的動力拉在一起,也使人感到歷史的無常。蘇聯在中共建國前已率先與中國建交,意識形態及利益上的淵源深厚。但50年代蘇聯已顧忌中國國力的崛起,恐其對己不利,在50年代後期撤走了大量專家,使中國的發展近乎陷入困境。1963年9月6日至1964年7月14日中共在《人民日報》及《紅旗》雜誌發表9篇雄文,嚴厲批判蘇聯的修正主義路綫,從此「蘇修」與「美帝」在神州大地上都成為了負面的詞語。1969年3月中蘇還在珍寶島上開戰,以中國勝利告終。在60年代後期,蘇聯領導人還考慮過向中國發動核戰,導致了中國發動「深控洞、廣積糧」的全民運動,後因美國並不支持,這場核攻擊才沒有發生。此事傳說甚多,這裏表過不提。由此可見,中俄歷史糾纏不清,若非美國政客愚蠢,不會把本來想加入北約、輕視亞洲的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推向中國一方。

 

  港人極少人懂得俄羅斯,懂俄語的人亦極少,中俄合作,香港起不了多大貢獻。港人熟悉的是歐美,這方面關係與知識的價值會否下降?也不見得如此,世事無常,未來50年也許世界要被中俄合作帶來巨大影響,但正因如此,在中國的土地上保留一處與西方國家有較深入關係的地方,對中國長遠利益有好處。港人不用斷絕與西方的關係,反而可加強發展。
 
---------------------------------
 
【知識庫】中俄聯合聲明知多些
 
‧5月16日中俄在兩國建交75周年之際,發表關於深化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

‧聲明提出,中國支持俄羅斯維護領土完整,反對外部干涉。

‧俄羅斯認為,中國在烏克蘭問題上立場公正客觀;並重申對「一個中國」承諾,反對台獨。

‧中俄同意加強能源領域的戰略夥伴關係。

‧中俄同意深化軍事領域合作,擴大聯合演習規模。

‧中俄關切美國部署導彈防禦系統帶來的威脅。

‧中俄關切美國破壞地區戰略安全平衡的企圖。

 

(本文原載於6月7日《香港經濟日報》)

#食譜 #素食 #數碼營銷 #電影 #移民 #減肥 #創科 #Netflix #外賣 #辦公室貼士 #疫情 #在家運動 #WFH #抗疫不悶 #限聚令 #辦公室求生術
more on etnet.com.hk